汪林靜
摘? 要:兒童立場作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立場,是小學階段教育工作者應持有的基本態度。語文教學中的兒童立場,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俯下身,立足兒童的已有經驗挖掘解讀文本;立足兒童認知發展特點,設計課堂提問;立足兒童興趣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語文教師應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活力,促進課堂智慧生成,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兒童立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受到教材文本解析和固化教學模式的影響,基于自身立場整合知識、實施教學,從而忽視了兒童立場,致使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和語文教材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語文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就像一場精彩絕倫的舞臺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執導者固然重要,他在其中起著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出演舞臺劇的演員,他們是靈魂,是讓劇本迸發生命活力的關鍵。而教師這一角色就相當于舞臺劇中的導演,學生是演員,即舞臺劇的主角。一堂充滿活力、經久不息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基于學生本身的認知特點、興趣加以設計,這就要求教師立足兒童立場。
“兒童立場”是指兒童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所抱的態度以及據此產生的認知與行動等。教育中的兒童立場,指教育教學應圍繞兒童展開和進行,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將兒童看作具有話語權和獨立生命意義的個體,在教學中重視兒童的參與度,自覺站在兒童的角度開展教育教學。只有堅持兒童立場,以兒童為中心,站在兒童視角展開解讀和教學,尊重兒童的思維和天性,才能充分調動兒童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兒童思考,鍛煉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其文化積累。兒童立場是基礎教育應倡導的基本立場和堅持的基本態度,也是教育教學秉持的核心價值所在。
一、文本解讀中的兒童立場
(一)把握文本特點,重視兒童閱讀需要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從兒童立場出發曾說:“這法那法,鉆不透教材就沒有法。”一個教師對教材理解得有多深,他的課堂就能走多遠,一個教師站在什么立場上解讀教材,課堂就會體現出該立場。文本解讀是教師展開教學的重要起步點,由于成人和兒童的思維、經驗和理解力不同,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和兒童有較大差異,因此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基于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生活經驗、情感體驗進行解讀和挖掘,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既要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又要重視兒童的閱讀需要。比如寓言文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有部分學者認為寓言這種文學體裁容易在教學中使教師直接把既成的成人觀念和訓誡性的道理強加于兒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教師在對寓言類文本進行解讀時,既要注重發揮寓言文本的教育性功能,又要基于兒童立場還原寓言的童真趣味,重視寓言本身的閱讀趣味、想象空間和兒童的審美體驗,滿足兒童的閱讀需要。兒童是天然的詩人和浪漫的白日夢想家,他們都具有獨特的審美能力和內心世界,在教學中要尊重兒童對文本獨到的見解、對人物形象個性化的感悟。
(二)結合階段特征,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具有特殊性,不同學段的兒童在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風格上也是不同的,因此從第一學段到第三學段語言教材在文本選擇、內容安排上也各有側重。兒童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在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即著力培養兒童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力,并將這四方面細化到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整體提升兒童的核心素養,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重點關注各階段兒童的不同特點和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選擇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特點的內容,合理拓展。
如第一學段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從兒童立場出發為兒童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兒童相互交流,鼓勵支持兒童想說、敢說。在尊重和了解的基礎上明晰有效的語言教育并沒有正確或標準之分,有的只是兒童不斷地嘗試和創新。
到了第二學段,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兒童進入了從讀到寫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合理利用各種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培養鍛煉兒童的寫作能力。進入第三學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期,這時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重點抓住文本中可以激發兒童思維的關鍵點加以運用,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找準兒童的興趣點是激發兒童思維活力、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催化劑,以兒童立場營造適宜兒童的學習環境,兒童的思維才能放松并被激活,使課堂充滿活力。
二、課堂提問中的兒童立場
(一)巧妙設問,激活兒童思維
一堂充滿活力的語文課需要點燃兒童思維的火花,那么課堂提問就是觸發火花的關鍵導火索。提問固然是重要的,有意義的課堂必須重視提問,但問題是否有價值、創建有活力的課堂需要提什么樣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追問。問題的本質往往決定著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有效性,物理學家海森堡強調:“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基于兒童立場的提問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兒童的現有經驗,關注兒童的思維發展。
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兒童對孫臏為田忌謀劃的出馬順序十分感興趣,此時教師抓住兒童思維興趣點設計問題,提問:“如果再賽一場,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幫助齊威王獲勝嗎?”此問題一出立即點燃了兒童的熱情,他們紛紛展開討論,為齊威王楚出謀劃策,有的兒童提出了讓田忌先出馬,齊威王后出馬的應對策略;還有的兒童提出了修改規則,上等馬只能和上等馬比賽等建議,課堂驟然活躍了起來。
(二)鼓勵表達,尊重多元理解
在我國梯田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兒童之間仿佛隔著一道無形的溝渠,阻擋了教師和兒童的溝通,解決此問題就需要教師俯下身,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發問,也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聆聽兒童的回答,減少課堂教學中不敢答、不敢說的現象。如在觀看《司馬光砸缸》一課的教學實錄時,教師在教學的最后提了一個問題:“司馬光為什么非要砸缸救人呢,還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辦法嗎?”此時兒童踴躍舉手,說了許多五花八門的答案,但有一位兒童站起來說道:“我認為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必須砸缸,因為缸里的人處境很危險,生命是高于一切的。”這位兒童說完,教室響起一片掌聲。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鼓勵兒童多元理解問題、大膽表達,對兒童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兒童自主思考時也鍛煉了自身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有利于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故事發生的原因、條件、主人公的選擇、結果等的思考中,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當教師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發問,為兒童營造一個能自由表達,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就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童言童趣,也是珍貴的童心。
三、教學方法中的兒童立場
(一)兒童出場,提高課堂參與度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在理論上樹立兒童立場,還要在教學實踐中踐行兒童立場,開展立足兒童立場的教育活動,要讓兒童“出場”,成為教學舞臺上的主體,持久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沒有“兒童出場”之前提,“兒童立場”就變成了一句空話,想要讓兒童在教育活動中出場,就需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兒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首先要給兒童自我表達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讓兒童以放松的狀態融入課堂,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思維才會被激活。
其次為兒童創設具體的參與機會,具體而言就是,基于兒童立場開展情景式、體驗式、實踐式、探究式等課堂活動,讓兒童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根據不同的文體和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學“威尼斯小艇”這一類散文時,由于散文本身對兒童的吸引力不強,如果采取單一的講授式方法就很難讓兒童有參與感,因此教師可以把兒童分為“船夫”“游客”“本地人”,讓兒童結合自身的角色談談對威尼斯小艇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和角色演繹深入領悟課文,學習表達方法,鍛煉表達能力。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通過主動發現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要讓兒童參與進來就要讓兒童自己去觀察和發現,面對同一內容兒童與成人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為兒童創設真實的情境,使之成為“發現者”。
(二)對接生活,尊重興趣和需要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結合,是感性和理性的相互碰撞,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兒童的情感體驗,基于兒童的生活、興趣、需要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活動的設計首先要與兒童生活經驗銜接,其次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以此為內推力,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增強兒童對語文學科的喜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引發兒童學習的內生動力,教師要找準興趣點,據此設計教學方法,使兒童在興趣的驅動下投入到學習中。如在教授“有趣的形聲字”一課時,由于兒童對漢字的淵源了解不足,一節課并不足以將形聲字方方面面的知識點都傳授給兒童,為了幫助兒童理解和認識形聲字,可以在課后讓兒童去觀察生活中的形聲字,如廣告牌、標語上的字,把你認為是形聲字的收集摘抄下來,在下一節課上和兒童分享,通過這樣的練習法鞏固兒童對形聲字的認識。
教學方法選擇的關鍵就在于尊重理解兒童的學習需要,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把兒童立場這一態度切實體現到教學過程中,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基礎,又要彌補兒童生活經驗上的空缺,使其最終能對接兒童的生活。最終在兒童立場中喚醒兒童的精神世界、激發兒童的潛力,引導兒童感受語文之美、語文之趣,在充滿智慧和想象的語言課堂中,實現精神和人格的全面健康成長。
在教育中堅持兒童立場,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將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開展,教師的教學活動和行為就能與兒童的學習需要和行為產生共鳴,從而激勵兒童積極主動地投入參與到學習中。兒童立場能夠使教育者切身地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從而考慮到兒童的學習需求,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成人角度進行的文本解讀、教學設問以及方法設計會使教學內容脫離兒童的實際需求,忽視了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收獲。立足于兒童立場的語言教學,能看見課堂中兒童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教師努力發現每一個兒童獨特的成長需求,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思考教學,直面兒童的興趣需要及現有經驗和發展水平,并給予支持和尊重,就能促進每一個兒童全面而富有個性的成長,成就兒童的真實自我,激發兒童的無限潛能。
參考文獻:
[1]張夫偉. 課堂提問四“問”[J]. 教育科學研究,2008(10):44-47.
[2]李倩. 論課堂提問的兒童立場[J]. 教育科學論壇,2016(11):5-7.
[3]陳義. 基于兒童立場的語言區創設新思考[J]. 新課程,2022(22):106.
[4]陳玲玲. 基于兒童立場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設計策略[J]. 基礎教育論壇,2022(14):34-3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