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 李潔
摘 要:文藝高峰是文藝發展史上多維機制和層面的結果,從本體論角度來看,其兼具中西兩種學術體系,從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其本質源自中國特有的禮樂文化。文藝高峰的生產有其自身的內在標準,但因為近代以來受西方藝術體系的影響,使其兼具二元結構屬性。本文通過對文藝高峰的概念辨析、內部二元結構的闡釋,提出了幾點評價體系構建的建議,以期為構建中國式文藝高峰評價標準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文藝高峰 評價標準 二元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并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1]王一川從創造“文藝高峰”的保障機制上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構建“文藝高峰”的五類人才[2];他還強調,筑就“文藝高峰”不僅“需要建設國家體制和管理上的自由環境”,而且還“需要實現藝術家和相關社會各界的思維方式的自由”[3]。李修建提出了“文藝高峰”的“生態學”概念、“文藝高峰”生成的生態規律,以及從藝術家主體精神角度討論“文藝高峰”的創造動力學因素。[4]馬建輝則認為“藝術理想”是創造“文藝高峰”的必需動力。[5]李樣從“時代精神”的視角來討論“文藝高峰”的生成機制。上述幾位學者主要是從“文藝高峰”生成機制的內因視角進行研究的。
另外還有學者從“文藝高峰”的外因——形式之維進行研究,探討文藝高峰的形式因素。如劉涵之強調:“作為文藝發展史上的特殊現象的‘文藝高峰顯然也存在著‘形式標準?!保?]賴大仁基于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的規律,強調“文藝高峰”需要“典型化”。[7]陳雪虎辯證地從形式入手,對“文藝高峰”的內在規定性進行論述,指出“‘高峰之所以產生,在于它們扎根于這種關系”[8]。
近年來關于“文藝高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成果中多偏向于文學研究。筆者查詢的文獻中多以文學為中心展開論述,雖然也有涉及其他藝術形式的,但是僅僅是一筆帶過,無深入討論。就現如今文學影響式微,影視藝術等新媒體藝術興起,且音樂、美術、書法、戲曲等藝術形式更能體現中國特色和民族特征,更適合中國式文化特色,所以此研究中心的偏移視為不足處之一。第二,研究成果重理論分析,輕創作。這一不足之處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現有成果的研究者多為文藝理論家和學者,他們的理論前沿意識比較敏銳,所以才能有更多鮮明的理論觀點。但是“文藝高峰”的生成,其主體還是在于創作者,他們對于文藝作品當代價值的思考,以及如何從“高原”走向“高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實踐維度的缺失是不足之二。第三,研究成果多偏向史論現象,對當下文藝現象和問題研究不足。現有的研究成果多從文藝史和文藝理論角度進行研究,而關于當下文藝現象的研究不足,易于導致脫離當下的理論空談。
本文結合已有的關于“文藝高峰”的研究成果,擬從“文藝高峰”的概念辨析,闡明文藝高峰的生成標準,以期對“文藝高峰”的評價體系提出個人建議。
一、關于“文藝高峰”的概念辨析
我們現階段所言的關于“文藝”一詞,是中國特有的,是在西方“藝術”一詞的觀念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特色,所形成的中國式“藝術”特有詞語和概念。
“藝術”一詞剛進入中國時被稱為“美的藝術”,即“Fine Arts”,后經近代學者的闡釋,逐漸形成了兩種名稱體系:一是符合西方詞源本義的“藝術”,二是符合傳統中國“尚文”特質的“文藝”。這兩種體系都涵蓋了現今藝術體系的各門類藝術,但是這兩種概念體系是有其側重點的。[9]張法在文中詳細地從學理角度和文獻考據的角度比對了中西文化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能夠分別概括中西藝術體系的專業術語,即“文藝”和“藝術”。而關于“文藝”的概念,學術史上已多有辨析,糾葛于“文學”與“藝術”之關系并進行溯源,究竟是文學和藝術的合成,還是“文學”中包含的“藝術”?在中國傳統文藝觀念中,“藝”指的是技藝和方術,《后漢書》(李賢注疏)中的“藝”則為:“射、御、書、數”,“術”為“醫、方、卜、筮”,這一觀念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以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中“藝”強調的是各種活動中的技藝。至唐后,藝術觀念發生了變化,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曰:“曄始傳‘文苑,隋曰‘文學,唐曰‘文藝……《后漢》為方術,《魏》為方伎,《晉》藝術焉?!保?0] 《新唐書》中把“文苑、文學傳”變化為“文藝傳”,其中的“文藝”多偏向于文學,以文學性的詩文為主流,雖有經書、書法之藝等,但是整體上詩歌之文高于藝術之類。因此,“文藝”自此已然超越了方技之藝或六藝之術了,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藝內容的主次地位。
因此,從傳統文化的層面來理解“文藝”概念的話,其關鍵在于“文”和“藝”的關系,尤其是“藝”的理解,“藝”從技藝(術藝)—游藝—文藝的演變過程事實上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過程,即從功利性向精神愉悅性的轉化。自先秦至清代,傳統文化即禮樂文化中形成了一種共性思維和認知體系,筆者認為:“禮為文,樂為藝”;禮是制度、規范、禮節、儀式等,樂是詩樂舞一體化的藝術形式,是禮的精神形式呈現,正如孔子所言:“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保?1]周禮吸收了夏、殷兩代的禮而成的,其最大的特的就是“文”,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精神”。因而,傳統文化中自來就呈現出了文高于藝的這種文藝形態,亦如張法所言:“如果非要用一個西方型的藝術體系對照起來考察中國,那么,中國的藝術,詩文地位最高,其次是詩文書畫或琴棋書畫,再次是音樂、舞蹈、工筆畫、宮室園林,然后才是小說、戲曲、版畫、年畫……總而言之,藝術體系中,與文接近、文氣越多就越高,與文越遠、技藝越多匠氣越重就越低?!保?2]
至清末民初,文學成為啟蒙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先鋒軍。近代文藝被視為藝術體系的名稱,這也證明了中國藝術體系中文學在其中所占據的絕對地位。這種特點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決定的,梁啟超 、王國維 、李大釗均把文學和美術(藝術)并列而語。后在學界形成慣例,文學與藝術并列,魯迅就在譯作《現代新興文學諸問題》中提及“科學、哲學、文學藝術”[13],毛澤東亦提及“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14],周揚的《關于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學藝術問題》直接表明“文藝”就是“文學藝術”的簡稱。
現代學術語匯中的藝術體系源自西方,因此亦如上文所言,目前中國的關于藝術體系的學術詞匯有兩個:一是藝術,主要源自西方原著的譯介輸入;二是文藝,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思維。這兩個詞中都包含著“藝術”之意,前一個詞中涵蓋文學,后一詞卻是藝術與文學并列。這兩組詞匯組成了兩套詞匯體系,也構建了我們現代學界兩套學術體系。本文關于“文藝高峰”的研究就屬于關于“文藝”學術體系內容。這是一套關于在強調審美特性的同時,更多觀照傳統的“文”(傳統文化中“禮”的相關內容)的學術體系,注重文藝與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綜上,依據上文對“文藝”概念和內涵的論述可以看出,“文藝高峰”中的“文藝”是建立在“以文為主”的藝術體系基礎之上的,并且強調文藝與傳統文化的聯系,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強調文藝的社會責任和倫理教化功能以及中國式現代化文藝體系。
“高峰”一詞原指最高點或者是頂點的意思,“文藝高峰”采用借喻手法的表述,指的是藝術成就達到最高點的文藝作品,事實上就是以“高峰”一詞借喻取得最高藝術成就的文藝作品。但是,如果僅僅依據這一點來表現文藝高峰的最終含義似乎還是不夠充分。亦如王一川所言:“空間意義上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以及時間意義上的百世流芳、永垂不朽或千古綿延等,從而需要進一步界說?!保?5]
那么文藝高峰之“高”究竟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呢?此處的高,不僅僅是藝術成就之高,還涉及藝術成就之獨創性和傳世價值層面,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內涵。
首先,從縱向觀來講,“文藝高峰”之“高”指的是文藝作品的水平之高,在美學層面上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一件文藝作品的成就由自身的內因和外部因素共同組成,諸如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風格、藝術品質、藝術媒介等層面;只要其中的任意一個層面達到頂峰,也就能推動該作品成為高峰,至高無上的藝術成就指的就是其中某一層面攀登上了高峰。
其次,從橫向觀來講,“文藝高峰”之“高”指的是文藝作品與同類作品相比,有著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無法超越的,且具備獨特美學特征和美學品質。這也表示該作品在同類中獨一無二,無法取代,如果沒有它,在這類的文藝作品中將會缺失精神領袖。
最后,從時間維度上來講,文藝高峰之高指的是存世時間久遠,對后世具有永久經典的啟示和傳世的作用。此種現象類似于我們常說的“經典”[16],但是“經典”不一定是高峰,高峰卻一定是“經典”。這被古人稱之為“立言而不朽”,作品能夠永久傳世,使得創作者“不朽”。
綜上,“文藝高峰”是一個寓意豐富且體系多元化的詞語,理解其內涵是構建其語匯體系的前提。鑒于上文論述,筆者就其概念內容做一小結:第一,“文藝高峰”是指那些獲得最高藝術成就的文藝作品及其藝術家,以作品論高峰,高峰作品成就藝術家,但并不能由此決斷該藝術家的所有作品都是高峰;第二,“文藝高峰”指的是獲得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第三,“文藝高峰”指的是獲得最高藝術成就的某一時代,如文藝復興,魏晉風度等;第四,“文藝高峰”指的是獲得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門類或藝術體裁。結合這四點概述,我們可以給文藝高峰下個確切的定義。
二、“文藝高峰”的時代生成標準
文藝作品何以成為高峰,何以在共時性的空間中擁有引領性的影響力,何以在歷時性的跨度中保持著經典性的生命力?這些成了學界歷來研究的難題。文藝作品突破時間和空間維度,超越特定的文化傳統、現實利益和倫理道德而影響深遠,成為舉世矚目的高峰,這是由文藝高峰作品的內在規定性決定的。且這些作品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深入大眾生活,直抵大眾人心。因此,研究文藝高峰的生成標準或者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厘清其內在的規定性。
“文藝高峰”的判定的基本依據是文藝作品,這既可以指單個作家作品的“文藝高峰”,也可以指時代的“文藝高峰”[17]。任何一座文藝高峰的產生都是由內外特定因素構成的,由作品的思想基礎、社會性和審美以及時代精神幾個面構建為一個內部文本美學與外部社會語境交互循序的文藝高峰場域,以此彰顯出動態性和開放性的時代人文精神。
(一)文藝作品的思想基礎
任何一部文藝高峰作品都是藝術家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文藝作品的思想性是其成為高峰的基礎。縱觀中國文藝史,中國現代文藝高峰的思想基礎是“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我國久傳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保?8]因此,作為文藝高峰的創作者,其創作的作品文本來源于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現象;他們站在“人民性”的立場,以作品見證社會生活,表達人民的心聲,獲得大眾的認同。如托爾斯泰的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場,呼吁人民道德向善,得到人民的呼應,使得其作品魅力永恒。再如我國唐代詩人杜甫,雖效忠皇權,但其文藝作品卻刻畫民眾疾苦,抨擊暴政,體現民心,因而世人稱之為“詩史”。不過,也有部分藝術家,其創作的作品只注重個人體驗、創作技法,以及模仿學習創新技能上,而不愿意關注社會現實,這類文藝作品在歷史中亦有許多,但是因其作品的思想性不足,缺乏人民性,故而難成經典,更不能在藝術成就上有所突破,成為高峰了。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亦做出了深刻的解讀:“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著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保?9]所以,作為文藝高峰作品思想基礎的“人民性”是作品的靈魂,是作品文本的精神指引,既要如何反映大眾社會,和人民的真實情感,又要超越現實生活,濃縮人民情感于一點,以此深層次的引起大眾的共情,推動作品從“高原”邁向“高峰”?!安徽摱嗝春甏蟮膭撟鳎嗝锤叩牧⒁庾非螅急仨殢淖钫鎸嵉纳畛霭l,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保?0]
(二)文藝作品的社會性和審美
中國的文藝體系是建立在“以文為主”的基礎之上的,即前文所言,禮樂文化之“禮之文,樂之藝”,“文”在傳統文化中意義深遠,曹丕在《典論》中說道:“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保?1]“文以載道”,“文”之意義主要體現為社會制度和倫理教化的社會功能,這些理念對現當代的文論有著深刻的影響,也集中體現為當代文藝高峰作品的社會性屬性。新文化運動之后,西方文藝思想傳入中國,使得中國藝術體系出現了有別于傳統知識體系的藝術體系,即文藝體系。“這一語詞在現代語境中的生成,實際上是將‘審美自律性為基礎的現代‘藝術架構,安置在中國傳統文教體系的基礎之上。”[22]但是這兩者是架構在西方文藝知識體系框架之下的,存在著二元對立的關系,審美性和倫理性成為這二元的源頭,而文藝高峰的經典之作正是平衡這二元關系的作品,使得文藝高峰作品的審美與倫理能在同一作品中充分表征其內涵。哈羅德·布魯姆則在《西方正典》中指出:“只有審美力量才能透入經典,而這力量又主要是一種混合力:嫻熟的形象語言、原創性、認知能力、知識及豐富的詞匯。”[23]政治哲學家艾倫·布魯姆則指出:“那些書包含著許多對人的自然最深刻的反思,與它們的接觸是富于啟發的知識和道德經歷,它們對那些被帶進來的人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保?4]從中可以看出,文藝高峰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之高峰,乃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倫理道德實現權威經典之力的同時亦達到了審美巔峰,完美地實現了倫理(社會性)與審美的二元對立與同一,這也是文藝高峰作品必須具備的屬性之一。
文藝高峰作品的審美內核則是“人性”,文藝作品從審美的角度洞見人性的善惡,因此文學在某些時候被稱為人學,勃蘭兌斯認為:“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保?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保?6]因此,作為文藝高峰,除了思想性外,社會性和審美性亦是必備屬性,它通過文藝作品的審美特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27],人民也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28]。換而言之,“文藝高峰”要洞悉人性與自然、與人民情感共鳴、達到審美巔峰方能傳播時代價值,在文藝作品的感染中實現時代倫理教化的人性塑造。
(三)文藝作品的時代精神
文藝高峰是多元屬性的藝術體系,其屬性中的除了上文所說的倫理與審美,還有一點就是時代性與永恒性,必須要實現這兩者的對立與統一,才能站位高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保?9]那么,文藝高峰作品作為時代經典,又是如何歷時性地跨越時間長河,成就共時性的文藝高峰的永恒性的呢?馬克思對此論述道:“困難不在于理解希臘藝術和史詩同一定社會發展形式結合在一起。困難的是,它們何以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保?0]要理解這一個問題,需要厘清永恒性、時代性和時代精神、文藝高峰之間的關系。
首先,文藝高峰作品都是文藝經典,且每個時代的文藝經典都兼具時代性,是時代精神的寫照;但是經典都是永恒的,所以,“時代性”中蘊含著“永恒性”。時代性中孕育著經典性的時代精神,也正是這時代精神鑄就了這時代的文藝高峰,且能夠跨越歷史成就永恒。其次,文藝經典作品之所以能稱之為經典,就是因為其在歷史中塑造了“永恒性”。此外,永恒性的塑造是離不開觀眾的視野,把文藝高峰作品置于歷時性的進程中加以凝練,達到當代人的認知共情,方可成為高峰。正如黑格爾所言,哲學與文學藝術的經典作品都源于醞釀和生產這些思想、這些作品的“時代精神”。所謂“時代精神”,就是“貫穿著所有文化部門的特定的本質或性格”[31]。最后,文藝高峰的價值重心就是對“時代精神”的塑造。每一位文藝創作者,其創作的意圖,對社會現狀的認知,對人生、人性的刻畫都受限于他所在的時代性,因此,文藝高峰所實現的巔峰即為時代精神的巔峰,體現了藝術家對時代價值引領觀。
三、文藝高峰生成和評價體系構建的建議
(一)文藝高峰生成的基本規律
結合上文所述,文藝高峰作品的生成可以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具體表現為:① 文藝創作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感知力,能清晰、準確、有效地抓住民眾、社會和時代的精神訴求,能與大眾和社會形成情感共識;② 文藝創作者原創動力充足,藝術表現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并能結合個人能力以藝術形式來表達個人的社會認知;③ 文藝創作者對藝術創作的訴求有強烈的主觀意識,不唯外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④ 文藝創作者的外部環境因素有利于藝術創作,且自身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沒有阻擋創作的壓力。充分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可以有效地促進江蘇文藝高峰的生成。
(二)文藝高峰生成和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對策
鑒于文藝高峰生成的規律,筆者認為要推動文藝高峰的生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
1. 政策引導和政府投入
由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并授權省文聯歸口統一管理,為文藝高峰的作品創作明確方向,營造文藝創作生態;讓文藝創作以弘揚中華精神、挖掘中華文明潛力為目標,最終以高峰作品來推動文化軟實力和文化邁上新臺階。
首先,通過相關政策的形成,促進藝術家和文藝群體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充分發揮中華優厚的文化歷史資源優勢,深入群眾和社會,深刻領悟“人民性”的思想觀念,創作與民共情的文藝作品。其次,借助媒體平臺,大力傳播和宣傳文藝政策,為文藝創作者營造良好的藝術創作生態。最后,厘清文藝支持和扶持項目的政策,形成梯隊,重點扶持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團體和藝術家,為其創造豐厚條件,通過營造外部環境,助推內部創作動因,使之內外結合,相互統一推動文藝高峰的生成。
2. 構建創新的文藝評論范式和評論機構
如金永兵所言:“文藝高峰的出現和判定不僅是文藝史、評論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文藝價值史的一個重要時刻。一方面,文藝高峰需要在藝術性、思想性上均具有特殊時代意義的文藝經典為其賦予具體內涵;另一方面,文藝高峰也需要文藝評論為之提供價值發現、解蔽、塑型的保障工作。”[32]因此,我們需要構建創新型的文藝評論機構,并形成與時代精神相呼應的文藝評論范式,做到讓政府放心,獲得民眾認可,公平、公開、公正地評價文藝作品的文藝價值,促進推動江蘇文藝高峰的生成。
3. 加強文藝創作人才隊伍的投入和建設
依據國家各項政策,培養一批優良素質的藝術創作人才。全面扶持有典型性和能體現中國式藝術作品的文藝人才,通過政策扶持,在機制和資金方面推動文藝高峰人才的作品產出。同時構建長效機制,讓高校的學術機構參與文藝創作研究、評論以及人才培養,讓學術力量成為文藝高峰作品產出的原動力,同時儲備文藝創作人才。
4. 構建、擴大傳播平臺
充分利用線上媒體、線下展示空間等全球影響力大的傳播展示平臺,依據全國重點賽事和獎項,組織文藝名家及作品到各大平臺進行展演,召開學術研討會,開設線上媒體名家推廣等活動,使得文藝作品多范圍傳播,得到民眾認可,深入人心,從而助推江蘇文藝高峰的生成。
5. 建立健全獎勵平臺
依據省政府的各項政策,完善文藝作品評獎機制,加大對精品創作的獎勵力度,充分發揮文藝獎項的引領作用,積極調動藝術家的創作積極性。
四、結語
文藝高峰的生成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應以文藝作品的思想性、社會性與審美、時代精神為核心理念,由政府搭建出臺相應的政策,搭建相應的平臺,以構建中國式的文藝高峰評價體系,切實為“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致力培養造就一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力爭推出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的扛鼎之作,為構筑新時代中國文化藝術新高峰匯聚力量”[33]。
參考文獻:
[1] [18] [28]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2] 王一川.立峰人、造峰人、測峰人、觀峰人、護峰人——筑就文藝高峰的主體力量[N].光明日報,2017-03-08.
[3] [17] 王一川.中外文藝高峰觀及其當代啟示[J].文藝爭鳴,2018(6):74-84.
[4] 李修建.論文藝高峰的生態學和動力學[J].藝術評論,2019(6):72-83.
[5] 馬建輝.堅守藝術理想,筑就文藝高峰[N].文藝報,2017-01-18.
[6] 劉涵之.形式演變視野中的文藝高峰[J].民族藝術研究,2020(2):23-30.
[7] 賴大仁.追求典型化創造:攀登文藝創作高峰[N].文藝報,2017-10-09.
[8] 陳雪虎.“傳世的秘密”解析:試探文藝高峰的內在規定性[J].當代文壇,2019(5):64-71.
[9] [12] 張法.中國現代學術語匯的困局———以藝術學為例[J].探索與爭鳴,2012(3):61-65.
[10] (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107.
[11] 周揚.關于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學藝術問題——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廣東省文學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
[13]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譯文全集:第4 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76.
[14] 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15] 王一川.藝術高峰的含義和層面[J].美術,2019(2):16-20.
[16] [英] 伊恩·希爾韋爾斯.新編牛津藝術詞典[M].王方,王存誠,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117.
[19] [20] [26] [27] [29]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
[21]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58.
[22] 吳鍵.文藝高峰評價標準及其三重張力[J].民族藝術研究,2020(2):40-46.
[23] [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4.
[24] [美]阿蘭·布魯姆.巨人與侏儒:布魯姆文集[M].秦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3.
[25] [丹麥]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1分冊[M].張道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
[3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8.
[31]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1.
[32] 金永兵.文藝評論的范式創新與文藝高峰的時代生成[J].求索,2022(3):43-52.
[33] 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努力攀登江蘇文藝新“高峰”[J].群眾,2016(2):59-6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課題“新時代文藝高峰評價標準的建構研究”(22YB02),2022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