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 要:生活中的事物包羅萬象,在生活中能夠學習和積累很多知識,讓人不斷提升、增長見識、拓展知識視野。閱讀有助于培養寫作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生活引入語文課堂,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的寫作思路,使之在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能寫、敢寫、會寫的能力。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寫作素材,不斷積累文學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有助于他們把控作文的布局,計劃自己的寫作順序,進而提高語文寫作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理念;語文教學
一、生活化教學的概述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的內涵相當明顯,就是將生活中的實際狀況和與教學相關的活動聯系起來,進而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實際事物,對學生進行引導。新鮮的事物本身對學生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吸引力,將從對實際事物的觀察中獲取的問題或者存在的疑問,帶到小學語文的課堂習作實踐活動中去,以激發學生基于生活的學習寫作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形成觀察事物的意識,及時發現生活的細節性問題,以便運用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對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新奇的事物進行記錄。
(二)應用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與傳統教學模式之下的習作教學相比,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有其明顯優勢。首先其非常自然,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以及風格。其次,這種應用還有助于將學生對事物的注意點轉移到課堂中去,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習作教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和活躍課堂氛圍。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是很高,他們本身有愛玩的天性。基于這種情況,在進行課堂習作教學時,就可以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味的事情。將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融入習作教學,為小學生的習作積累良好的素材,從而提升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生活中存在很多可以用于寫作的素材,這些素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對書本知識的限制。人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每天都會出現大量新鮮的事物,學生積累素材的范圍是相當大的。有了這些鮮活的素材,教師就可以在生活中常見事件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將在寫作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充分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提升學生洞察事物的能力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對寫作來說,不僅要求學生的知識面和見識廣,還要求學生自身有足夠的理解能力。
二、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時間不足
目前,語文教學的內容主要取決于應試教育背景下考試的內容。小學語文試卷包括基礎知識、閱讀以及作文三大板塊,閱讀中包含大量的基礎知識,閱讀和基礎知識占據考試的大量篇幅,教師在教學中通過PPT、視頻等方式進行閱讀教學,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還要認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擔心哪個知識點沒有講到,會影響學生的理解。似乎在教師眼里,每個知識點都是考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教學基礎知識,而作文教學的時間卻被擠占了。此外,作文教學資源不足,即便教師在網上找到一些資料,也大多是寫作技巧的教學。教師普遍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留給作文教學的時間不足。
(二)教學理念落后
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想要推進教學改革必須解放思想。改革至今,仍然有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新課改提倡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但是很多教師表示,小學生的年紀小,其學習能力有待提高,掌握的基礎知識不足,如果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也會在主觀上放棄這種教學方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必須堅持全新的教學理念,勇于創新,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但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會在公開課上使用全新的教學方法,一旦回到常規課堂,又開始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學校對作文教學監管不到位,導致作文教學的發展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定,大多展示完例文就讓學生模仿寫作,寫完之后交給教師,教師進行講評,都是固定的流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學生寫作基礎薄弱
學生不能寫好文章,是因為他們的寫作基礎薄弱。事實上,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再加上他們每天忙于學習,在學校和家之間奔波,生活瑣事一般都交由家長負責,所以很難深入了解生活,缺少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唯有積累豐富的素材才能寫出好作品。如果脫離生活寫作,語言往往會變得空洞乏味。學生沒有深入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導致寫作時沒有寫作靈感,寫出的作文質量較差。除此之外,目前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家庭作業多,課外活動時間少。即使有時間閱讀,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很少能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情感。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寫作只是為了獲得高分,作文內容虛假空洞,不能用語言表達真實感受,掌握的寫作技巧較少,導致文章內容不能反映真實的生活。
(四)缺乏寫作興趣
小學生的興趣點大多放在較為新奇的事物上,對寫作這種需要磨煉心性的活動并不感興趣。在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活動的吸引力不足,這就導致小學生在開展寫作活動時被動應付,寫作活動的學習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而且,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在教學期間的惰性依然存在,對寫作教學現狀缺乏主動作為的動力,開展教學活動不主動尋找可以刺激學生興趣的事物和手段,這也就使得教學活動陷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活動不夠吸引人的怪圈。小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認為寫作是一件非常枯燥無趣的事情,寫不出來就直接放棄。有時借助參考教材寫出的內容空洞乏味、千篇一律,使小學生在寫作中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會產生排斥感和恐懼感。
三、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融入生活化理念的策略
(一)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掌握方法、提高水平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因勢利導,學生愛玩,那么教師就要創造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可以舉辦小型的游戲,如拔河比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如植物的成長過程、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等。教師在開展活動后需要趁熱打鐵,用文字描述出游戲的經過及自己的感觸,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創造更多的生活經歷,還能使其不斷積累素材,擁有更多的思路,提高寫作水平,在課上獲得輕松愉悅的感受,激發寫作興趣。在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將寫作內容融入生活、融入想象,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明白生活中一些事給自己帶來的啟示,通過細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亮點,注重品味生活中的細節。細節決定一切,在細節中找到線索,提高思維應變能力。寫作有很多練習的手法,如仿寫、擴寫、縮寫、續寫等。寫作文的前提是必須要讀,以讀促寫。這樣的寫作方式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將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一個層次,對文章內容進行擴寫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保證學習效率。
(二)提高語文習作素材積累的能力
學生應當學會從家庭生活中積累習作能用的素材,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接觸事物的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家庭是他們建立對事物的認識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可以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且從認識事物中形成自身的認知。同時,父母在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素材積累時,還要提升學生對素材的正確分辨和認知能力,以便其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除家長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家庭的不同狀況對習作教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設計和規劃,以提升家庭和課堂習作教學的結合度。比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有關于國寶熊貓的習作訓練,這個習作訓練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家長的配合。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著學生去實地觀察,然后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習作素材。對教師來講,可以在進行習作教學活動時,積極地利用當前的多媒體技術,在課下的備課中積極收集關于大熊貓的各種資料和相關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學生能夠仔細地觀察大熊貓,并且能夠了解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等。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習作訓練,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事物的描寫和刻畫能力,也能夠激發學生對動物的熱愛之情。并且通過這個過程,也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有利于小學生寫作興趣、寫作能力以及寫作水平的提升。
(三)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
在作文生活化教學中,為了提高觀察能力,要教授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具有隨意性,這導致對生活的感受不鮮明、不具體。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帶著目的觀察,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美妙瞬間,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站在不同人的立場上觀察,品味不同人的生活情感,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教授學生觀察方法時,可以指導學生描寫身邊的事物、人物、動植物,只有熟悉的、親近的事物,學生才能對其抒發真情實感。比如描寫父母,可以讓學生先連續觀察一周,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本來父母就是最親近的人,在一周的觀察時間內隨時記錄,學生累積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能用飽滿的情感描寫父母,一篇情感真摯、內容充實的親情作文就誕生了。
(四)感受生活,豐富寫作情感
學生的課余生活比較單調,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上網、玩游戲上,情緒波動與游戲密切相關,對生活的感受不深。教師應指導學生感受生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批判生活中的丑,只有融入真情實感的作文才能觸動人的心靈。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把參與活動的感受記錄下來;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意義的電影、閱讀好書、觀看比賽,豐富他們的情感,使其體會生活中的喜悅、失敗、驕傲、孤獨,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比如重陽節過后,可要求學生寫與“敬老”主題相關的作文,要求學生自擬題目,聯系生活分享自己對重陽節的認識,說出自己想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說的話。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想想爺爺的眼神好不好?什么時候需要你的幫助?你有沒有幫他取過東西?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小事,培養他們的豐富情感。想想你第一次幫助媽媽買東西,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順利完成任務后,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媽媽說了哪些話?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用文字記錄真實的感受。這些生活中的經歷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在作文中暢所欲言,讓作文飽含真切的情感,有感染力。很多學生的作文如流水賬,主要是因為缺少深切的感受,學生的感受與作文主題相符就能寫出有感情、有內容的作文。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細心觀察和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自己的成長經歷,回想在某一時刻的心情,只有融入情感,才能寫出感人的作文。
四、結語
小學階段是進行語文寫作和積累的最好時期,這時將生活化習作教學應用到其中,能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掌握習作的技巧以及提升實際的習作能力。因此,對生活化教學進行靈活運用是很重要的,教師要掌握其中的應用策略,如提升小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的能力、積累語文習作素材的能力、注重課外閱讀的豐富性、轉變語文習作的教學方式以及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應用等,以此促使小學生寫作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蔡秋藝.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課堂中的應用[J]. 新課程導學,2021(08):91-92.
[2]徐曉婷. 基于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分析[J]. 中國教師,2020(S2):75.
[3]楊芮雯. 生活化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分析[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1):44.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