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閱讀教學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通過閱讀可提升閱讀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更可以培養與提升小學生的語感,最終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故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當下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的 ?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生字詞,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高和低,直接決定了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的高與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系列工程,不但涉及到了學生,而且涉及到了語文老師,對閱讀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了如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培養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
興趣是學生對任何事物產生內在動力的主要原因,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才愿意真心實意地去閱讀,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用來玩的時間去閱讀。因此,要讓學生進行閱讀,培養興趣是關鍵。培養閱讀興趣,主要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推薦喜歡的讀物
要使小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就需要給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讀物。這是學生產生閱讀興趣的關鍵一環。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而且對圖片和動畫有著強烈的興趣,利用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在給小學生推薦閱讀讀物時,應給他們推薦圖文并茂的讀物,這樣的讀物可使小學生通過觀看書中的圖片感知讀物的內容。相反,如果給他們推薦圖片少或者沒有圖片的讀物,他們一旦看不懂,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給他們推薦不同的閱讀主體,由于他們已經掌握了常見的字詞,在閱讀時已經不存在閱讀的障礙,所推薦的刊物要以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書為主。高年級的小學生喜歡探險、秘密、驚悚等讀物。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可給低年級的學生推薦這些書目:《猜猜我有多愛你》《好餓的毛毛蟲》《蚯蚓的日記》《要是你給老鼠吃餅干》《雪人》《光屁股大犀牛》等,可給高年級的小學生推薦這些書目:《希臘神話》《列那狐的故事》《格列佛游記》《小王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厄爾斯企鵝歷險記》《海底兩萬里》等。
(二)給學生介紹讀物的內容
想讓學生對所閱讀的讀物產生興趣,有強烈的閱讀欲望,就需要在學生閱讀前給學生介紹所要閱讀的讀物中的主要內容。在給學生介紹時,要把書中的精彩內容介紹給學生,介紹時可采用一定的方法或技巧,以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或閱讀欲望。比如,可采用懸疑式、問題式、一問一答式、圖片式、動畫式等的介紹方法。無論采用什么樣的介紹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所讀讀物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讓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時,可這樣問學生:為什么這本書的題目中要用“假如”二字呢?相反,假如讓你三天看不見光明,你會感覺到什么呢?書中的主人公真的獲得到了三天光明嗎?如果你是書中的主人公,你會怎么辦?會有勇氣生活下去嗎?請你認真閱讀此書,來解決這些問題。你們一定會有肯定的答案。
二、構建閱讀情境,體驗閱讀情感
學生在閱讀時是通過閱讀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述出的意義來理解文章的內容,來體驗文章的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情感,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同時,產生與作者相同的情感共鳴,感受作者,升華思想,真正提升閱讀能力。但是,小學生的心理還沒有真正發育成熟,再加上他們的生活體驗少,限制了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更別說讓他們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了。這就會導致小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的表面文字,無法真實地還原文章中隱含的思想情感。為了加深小學生對課文內容包含的情感的深入體會,可構建出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所構建的與閱讀材料相關的教學情境中,可讓學生非常容易地體會到文章所要表現出的情感。構建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如下幾種方式:
(一)通過表演構建情境
表演是理解課文內容與體驗文本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實施此種教學方式之前,應該先讓學生熟悉所閱讀的課文內容,掌握課文中的每個段落所描述出的情境,并能把部分或全文熟練背誦。在此基礎上嘗試感受和體會作者所要在文章中想表達出的情感,可以采用多次閱讀法、對比法等。完成了對文本的熟悉后,與其他學生結合,按照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并結合課文內容,讓不同的學生承擔不同的角色。角色分配好后,讓學生進行演練,經過多次反復的練習或排練,學生就會對課文內容更加熟悉,就能夠有效、真實地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想表達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時,由于這篇課文是魯迅先生所寫,且課文中描述的事與物遠離當代學生所生活的社會背景。學生在閱讀這篇課文時,很難理解課文當中的某些事與物,同時,也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對閏土的情感,閏土對作者的感情。針對這樣的情況,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不同的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人物,比如,讓不同的學生扮演文中的“我”、閏土、“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閏土的父親等人物。人物確定后,讓不同的角色熟悉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感知人物的心理與情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表演,老師可與學生一起對課文內容進行改編,改編成適合表演的文本。通過學生的演練與真正的上臺表演,可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學生通過表演,明白了“我”對閏土的思念之情,體會到了孩子之間真摯的情感,體會到了捉鳥的迫切心情;明白了閏土害怕其他人,而不害怕我,體會到了為什么要送給“我”貝殼和鳥毛之中隱藏的情感。表演是一種形式,但是通過表演卻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讓學生感知到了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對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通過圖片或視頻構建情境
圖片或視頻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可以把文字難以描述的內容和情感,直白地呈現出來。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偏低,導致他們在閱讀課文內容時,很少能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生活體驗或文化背景知識不夠豐富,導致他們在閱讀過文章后,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或者更好地感知文章內容。這嚴重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可給學生呈現一些相關的圖片,或者給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通過直觀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知作者的思想與情感。
例如,在教學《詠柳》時,很多二年級的學生對“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話理解不了。他們認為剪刀可以把柳葉剪掉,怎么能把柳樹的細葉剪出來呢?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句話,可給學生播放春天里萬物復蘇,春風拂面與楊柳發芽,隨春風偏偏起舞的視頻。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再聽著視頻中的聲音的解讀,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會知道這是一種寫作手法,柳樹的細葉并不是春風真的剪出來的。再如,在教學《七律·長征》時,由于本詩詞的內容描述的是長征時候的事與物,現代的小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其內容,更不說去深入體會作者想表述的情感了。針對這樣的教學實情,可給學生播放電影或電視劇中與長征相關的片段,通過讓學生觀看相關電影片段,可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當年的長征的不易,感知作者當時的心情,真正體會到現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巧設教學留白,拓展學生思維
留白是中國古代的畫家采用的一種繪畫方式,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引用了留白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具體的方法是:在教學某篇課文時,不是直接把課文內容直白地或填鴨式地告訴學生,而是采用問題式、營造教學情境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等方式,感知課文內容,獲得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查閱資料,多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采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學習課文內容。可采用如下兩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問題探究式
問題探究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通過回答與思考問題,自主地感知課文內容,獲得情感體驗。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從自我已有的經驗或認知理解課文所講述的具體內容。之后,教師給學生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再次熟悉課文內容,或者可讓學生去查閱資料,拓展語文視野,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中的小女孩真的死去了嗎?她見到了她的奶奶了嗎?學生回答:“她真的死了。”那么,她能在天堂見到她慈祥的奶奶嗎?如果見到后她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請根據想象,續寫一個她們在天堂過著幸福生活的小故事。這樣的教學形式,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討論交流式
討論交流就是讓學生就某篇課文內容的片段或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進而獲得多種認識的教學方法。人與人之間交換一個具體的有形的事情,比如一個面包,那么彼此只能獲得一個面包,而人與人之間交換一種思想或對事物的一種看法,卻能獲得兩種不同的思想或看法。基于這樣的原理,讓學生之間就所學習的課文內容或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就能獲得多種多樣的看法或觀點,不但可以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還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強化他們對課文內容或問題的深入理解,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時,可讓學生探究為什么在目前所知的情況下,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宇宙那么大,難道就沒有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嗎?對此問題,可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的方式對此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前,可讓學生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頭腦中有了相關的知識,在討論時才能有話可說,才能交流出實質性的東西,進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總之,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所講授的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已有的生活體驗,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真正發揮出所采用教學方式的作用,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秀容.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段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1):43-44.
[2]李小軍,鄒紅梅.淺析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04.
[3]丁麗娟.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有效融合的思考與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11):13-15.
[4]徐冬菊.有效銜接課內外閱讀 架設心靈的幸福橋梁——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J].新教師,2018(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