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
摘要:隨著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勞動教育已然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門話題。“雙減”背景下實施小學勞動教育,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當下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客觀需求。南丹縣第四小學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校園里開辟了農耕文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學校結合氣候、季節、自然環境等因素,合理規劃勞動實踐基地的位置、面積、種植項目等做到規矩整齊、四季常綠、高矮錯落、果蔬分區、班班有別、文化濃郁。實現了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五育并舉,并且與傳統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豐碩成果。
關鍵詞:勞動教育? 立德樹人? 五育并舉
從2015年頒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到2020年正式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國家陸續出臺有關勞動教育的相關文件,并鼓勵各地開展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貫徹落實首要任務是構建“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培養機制,而勞動教育不僅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南丹縣第四小學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校園里開辟了農耕文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學校結合氣候、季節、自然環境等因素,合理規劃勞動實踐基地的位置、面積、種植項目等做到規矩整齊、四季常綠、高矮錯落、果蔬分區、班班有別、文化濃郁。實現了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五育并舉,并且與傳統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創意融合,勞動實踐感悟生命的美好
雖然現在多數小學已經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學生對勞動教育有所了解,但是對勞動教育理念的認識仍存在偏差,勞動教育中小學生勞動能力還有不足,甚至不同年級學生和不同城鎮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學生普遍缺乏核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很多學校勞動課程安排形式化、勞動教育內容組織單一。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校經常性開展一些創新勞動教育活動。例如今年3月,學校結合“植樹節”“學雷鋒活動月”為教材,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研學活動為教育契機,帶領隊員們走向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歌婭思谷。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農耕工具,體驗到了農耕文化生活,感受了勞動的堅信與快樂。他們在勞動中收獲成長,培養了有擔當、有責任、守規矩的意識。
二、創新形式,讓勞動教育“多姿多彩”
如今許多孩子逐漸遠離農村生活,對農業常識知之甚少。我校建立農耕文化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業體驗活動,有助于學生親近農業,熟悉農業知識,從中發現樂趣,增強實踐操作能力。
(一)勞動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學校結合二十四節氣,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立春雨二月間,小麥早春要巧管;三月驚蟄春分連,作物病蟲解冬眠;立夏小滿五月間,小麥灌漿粒重添。秋分種小麥;寒露種蒜……每個節氣,學生都會通過收集民間習俗、觀察物候特點、制作節氣作品等,深入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學校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樹立“勞動光榮”觀念,努力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品牌,通過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升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勞動熱情。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包好了豐富的勞動文化。例如:中秋節,人們大月餅、釀桂花酒,喜慶豐收年;春節,人們都要蒸年糕、包餃子,辭舊迎新。因此,學校以傳統節日為主題,把傳統文化教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開展家校互動勞動教育。例如:端午節,倡導學生在家和父母一起包粽子,用粽子傳遞濃濃的親情,感受勞動文化的意蘊。重陽節,學生可以和家人一起登高、插艾草,為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既為學生創設勞動機會,又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獲得滋養,培養中華民族勤勞的優良品質。
(二)勞動教育滲透科技創新
學校在2017年搬入新校園后就開始進行勞動教育,依托我校的農耕文化勞動實踐基地,請到了縣級農業專家指導科學勞作,引導學生動手參與耕地、播種、除草、澆水、施肥、收獲全過程,以及開展勞動知識培訓、技能競賽、成果展示,使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興趣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有了明顯改觀。
(三)勞動教育滲透藝術美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大自然的濃抹重彩,老師們經常帶領學生走進地頭,躬力親為,引導學生從作物的顏色、大自然的聲音、勞作的人性等不同側面體驗勞動美。學校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校園文化周都會把剪紙藝術、手抄報、繪畫、書法等與勞動教育融為一體,通過比賽孩子們創造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也讓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發現了美,讓他們知道美無處不在。
(四)勞動教育滲透品格養成
南丹是“世界白褲瑤鄉”,被譽為“人類文明活化石”的白褲瑤就居住在這片奇美上。我們學校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將孩子們從一方小小的教室帶出,進入到專為白褲瑤同胞打造的國家5A級景區——中國白褲瑤民族風情小鎮,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大課堂中去。讓他們在觀看學習銅鼓制作,感受工匠精神研學旅行中,讓他們小小的夢想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得到升華。同時,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環境,對孩子大腦培養會產生積極的效果。通過研學,同學們學習了解了白褲瑤銅鼓工藝文化,感悟工匠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精神,讓學生將工匠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培養一顆金子般的心,以期達到“立德樹人,培養人才”。
三、注重日常,學校勞動“我能行”
(一)“分層次、緩坡度”實施勞動教育
學校根據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在實施勞動教育時堅持“分層次、緩坡度”原則。低年級重在激發勞動興趣,讓學生在穿衣、整理書包、擦課桌椅、掃地和撿拾垃圾等日常生活中認識勞動的重要性,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中年級學會拖地、洗衣襪、洗碗收拾房間等日常活動,并適當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和勞動打能大賽等,體會勞動能夠創造美好的生活;高年級增加打掃衛生區、參加公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等活動,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二)勞動教育與特色活動相融合
學校把學生的“終生發展”作為辦學宗旨,堅持扎實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每年的校園文化周都會舉行學生生活技能比賽,一至三年級同學進行疊衣服、掃地、洗衣服比賽,四至六年級同學進行廚藝大賽。
學校立足實際,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課后延遲服務時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開設了手工編織、剪紙、美術工藝、航空科技等興趣班活動,定期舉辦優秀作品展,增強學生勞動榮譽感,同時通過家長助教課程、向勞動模范學習,增強學生勞動價值認同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四、三方聯動,勞動教育遍地開花
學校堅持勞動教育人人有責的教育理念,把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落到實處,成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結合的勞動教育網,建立少先隊、班級、學生三個層面的激勵評價體系分層設計,做到課堂教學傳授勞動知識、傳統節日凸顯勞動價值、每日常規訓練勞動技能、實踐體驗強化勞動興趣、家校攜手夯實勞動指導、社會參與支持,三位一體、三方聯動的勞動教育,促使學生參與不同種類的勞動實踐活動,收獲不同的勞動成果,體會勞動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勞動智慧,樹立熱愛勞動的美德和勞動創造世界的觀念,讓勞育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