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夢欽
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育人的重要環節,對于幫助青年大學生深化理論認識、實現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闡釋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內涵,論述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意蘊,分析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探索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質增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 應用型 思政課 實踐教學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向社會生活的延展,其實質是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認同,最終外化為價值實踐。[1]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發生深刻變化,即實踐教學方式趨于多元化,教學平臺趨向多樣化,教學內容發展趨向縱深化。值得注意的,面對新時代新目標新背景,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內容、形式、模式、理念等方面也存在部分現實問題,影響思政課育人價值的發揮。因此,我們應當重視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工作。
一、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首先是科學的,但它又是處于人文層面的,是關于人的解放與自由發展的學說。 [2]馬克思認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實踐是人本質力量的外化,實踐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活動。馬克思還認為,實踐是認知世界、改變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包含價值性和方向性。只有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社會進步、事物發展,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關鍵服務者,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跳出一味講究理論說教、文本灌輸的獨白式教學圖景,立足于對話式教學,從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人的感性活動方面將實踐貫穿思政課教學發展始終,利用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形式創新的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學生對自身思想、身體、意識、價值等方面的改造與建構,進一步釋放新時代思政課向前發展的動力。
(二)“兩個世界”轉化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兩個世界”理論,是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其將世界分為“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證明了二者之間轉化的正當性和現實性。馬克思“兩個世界”理論指出,實踐是人從“物的世界”過渡到“人的世界”的“一把鑰匙”,人只有在歷史實踐的合力運動中,才能借助社會性充分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駕馭屬于人的“物”,縮短兩種世界的異化距離,實現人的世界的有效增值。大學生可通過在實際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感悟和體驗,進一步提高思想覺悟、提升認知水平、磨煉意志品質、涵養行為素養。[3]因此,高校思政課要用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想整理、積極的理想信念征服青年學生、服務青年學生,只擁有豐富而深刻的科學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摒棄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傳統,尊重青年自然發展的本性,體現青年學生的真實需要和本真勞動,主動關照學生現實生活,強化青年大學生與社會、世界的聯系性,打通理論與生活、物與人的世界界限,使青年大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獲得自由個性全面的發展。
(三)大學生自我提升的現實要求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為個人的前途命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為偉大中國夢民族復興夢實現,新時代要求青年群體擁有強大的思想武器,即樹立崇高的遠大理想以及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掌握并熟練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論,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實踐育人是“大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講活思政課的重要方式。[4]所以,高校思政課既要弘揚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黨的重大理論成果、社會主流價值觀等理論內容,運用充實理論武裝青年頭腦,引導青年立志明德,完成自我健康成長發展,也要圍繞職業技能、婚戀教育、心理健康、就業創業、社會融入等領域,組織認知型、工具型、數字型等實踐活動,為青年大學生發展提供必要服務。
二、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思政課教學的社會化探尋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是生機勃勃的。思政課教學不是視野狹窄的“小學問”,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純學問”,而是旨在教育引導青年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大學問”。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輸思政理論,缺乏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索、對辯證思維的培養、對知識的體驗相關的應用實踐活動,只是簡單地給出經驗性的結論,割裂理論學習與實踐聯系,無疑是落后的、低級的,甚至會使思政教學失去鮮活的生存土壤,出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思政“水課”現象。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涉及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多空間領域,涵蓋觀、聽、讀、寫、思、辯、講、演、唱、攝、畫、行、做等多個思政活動形式,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基于預設經驗的情境體驗。其通過將思政課開到田間地頭、社區街道、愛國主義基地、鄉村、博物館、紀念館等社會性場景空間,使得思政理論跳脫了靜態的書本,延伸到鮮活的現實生活土壤,有利于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對話,運用實踐活動縱橫歷史與現實、貫通理論與實踐,既能夠坐而論道,也可以起而行之,繼而彌補教材的有限性,讓青年學生認知到理論教學的魅力,在實踐中體驗、反思、成長,讓思政課與現實生活、新時代同頻共振。
(二)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性探索
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核心使命,也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點任務,表現為人潛能的極大發揮,強調尊重個性和創造性發展,突出人在身心、社會適應、基本生存層面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全面、和諧、自由、充分的發展形式。實踐是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關鍵途徑,是對全面發展學說的具體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必須在改造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將思政課與實踐原理有機融合,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認識與實踐辯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精神,能夠強化思政教師對立德樹人工作細節和過程化的指導,打破“工作系統”的藩籬,打通理論與實踐二元對立,形成更豐富、更具實效性的思政教學方案;能夠挖掘特定實踐活動思政育人價值,主動服務大學生發展所需,聚焦青年需求且普遍存在的特定問題,與青年學生建立親密交流的渠道,解決影響青年全面且自由發展的難點、疑點。
三、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實踐教學特色內容的供應不足
不同學段青年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困惑,不同地域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思政資源,這就意味著,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當立足本課程本地區資源實際,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學段學生思政教學需求,凸顯所處地區所處學段所學專業的理論特性、組織特征,表現思政實踐教學“特色內容”“特色組織”“特色形式”“特色模式”。從現階段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來看,具體問題表現如下:一是缺乏精品意識,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未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學段青年學生在興趣愛好、階段性理論學習情況、思想狀況等方面的異同,通常采用大一統的思政實踐內容,往往面向不同青年學生開展同形同質實踐活動,缺乏差異化與個性化思政實踐教學方案;二是世界性思政育人內容涉及較少,視野多局限于對我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歷史自信、現實自信和未來自信,忽視了對我國發展和世界發展聯系、國際時代形勢等方面的闡釋與分析,缺乏對學生國際意識的培育。
(二)實踐教學模式的傳統單一
“思政課教學+產教融合”在學理邏輯上是一種共生和映射關系,是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做好立德樹人、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舉措,能夠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互通融合以及多維轉化,引導思政課教學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打造一種思想建設與能力建設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新形態,其實質是指向人自身的完善。長期以來,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技能培育一直都處于相互分離、隔離的狀態,即思政課實踐教學僅僅承擔立德樹人基本任務,圍繞青年思想建設而展開,對于如何在傳播知識和提高技能的過程中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他們確立主流價值觀話語自信,又該如何讓技能培育與立德樹人達到“相映成趣”的效果,保持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學科孤島”與“課程割據”現象,不符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指向,也不適應新時代下思政實踐教學發展趨勢。
(三)實踐教學方式的數字合力低效
當代青少年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觀念新穎、興趣廣泛,探索未知勁頭足。新時代技術革命持續深化,虛擬現實、體感交互、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促使網絡虛擬實踐、虛擬仿真實踐和模擬情境實踐活動不斷涌現,為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實現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提供了有效助力。部分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仍舊延續傳統模式下思政實踐教學,如參觀紅色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舉辦微視頻電影大賽、組織社區服務,重在親身體驗,而關于網絡調研、網絡訪談、社會情境虛擬模擬等數字化思政實踐活動少之又少。
(四)實踐教學理念的質量性失落
思政實踐教學的盛行,對于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改革影響頗深。結合自身辦學定位,依托區域思政教學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為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改革主流趨勢。然而,由于高校思政實踐教學二次轉化復雜,且效果與結果難以量化,因此,部分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會由于各種環境以及利益的考量,較為重視思政課理論教學,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三心二意、馬虎對待等問題,無法明確自身在立德樹人、技能培育方面“我是誰”“應當如何做”等基本問題。部分應用型高校思政課積極進行實踐教學改革,雖然加入排練節目、拍攝視頻、社區志愿等新鮮形式,但是過程卻缺乏與之配套的激勵、監管以及評價機制,體現出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效、重過程輕結果、重“參觀”輕“參與”、重“主導”輕“主體”等傾向,流于形式、止于規劃、廢于空談、慣性思維、滯后套路、重復建設的現象仍然屢禁不絕,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化現象較為嚴重,只能隔靴搔癢、孤芳自賞。
四、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開發設計特色化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要避免簡單化傾向,充分運用多維教學資源,進行主題探究[5],且思政教育的規律和現狀客觀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適、因時而新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因此,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內容改革應當聚焦特色育人與實踐、國際化兩個維度。在特色育人與實踐維度,以差異實施、自選項目為導向,依據學生不同年級專業特點,分析他們的學情狀況、專業情況、興趣愛好、思想狀況,學校周邊思政育人資源分布情況,找出能夠為思政實踐教學所用的特色育人資源,構建以年級為基礎,以專業為切入,以地域為特色的思政實踐教學形式、內容;在國際化維度,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是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勢所需。高校應當深刻把握思政教學國際背景新變化,著眼人類文明進步,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相結合,在全球化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
(二)推進與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
“思政課教學+產教融合”具有人文深度與情境趣味,突出智育和德育自主性、自覺性、專業學識性、產業現實性與思想政治價值性,有利于筑牢正能量和主旋律的話語權,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信仰。[6]因此,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當以職業素養、價值引領為導向,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產教融合”雙驅動協同育人模式,重新梳理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產教融合”的內在關系,分析二者協同育人的難點與沖突點,并以思政課實踐育人要素鏈接產教融合,激活“思政課實踐 +產教融合”各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借助產教融合開展價值取向教育。比如,引導專業學院與企業共建思政工作平臺,依據專業特色打造“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科技助力城市建設”等合作項目。
(三)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化方式
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化模式,是數字經濟背景下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與結構改革創新的積極探索,也是推進數字思政、突出實踐技術整合以及數字場景構建的一種具體載體。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數字化生活與成長環境,以及實踐教學在人力、物力、財力、安全等方面存在操作性障礙,加速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化發展進程,迫切需要引入各種各樣的數字思政實踐活動,承載數字社會視野下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大課堂”。因此,應當推進數字技術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加強數字化思政實踐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思政課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實景教學實訓室、虛擬現實黨建館、模擬社會情境教室等,將思政實踐教學轉化為可感、可觸、可互動的新形式。
(四)強化質量自覺教育思想理念
質的規定性決定事物的本質與存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既不是娛樂場,也不是走過場,不應敷衍對待,容不得浮躁和輕狂。如果思政課實踐教學只是重量而不重質,一切努力也將會付諸東流。思政實踐教學質量指的是思政實踐教學的結果和狀態,內蘊思政實踐教學立場、原則、方向和目的,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思政實踐教學的實效性與親和力。因此,面對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形式化、盲目化、娛樂化等現象,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學科意識以及質量自覺意識,堅持遵守規律、開拓創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則,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與結果的正向匹配,強調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產品的高產出、優質產出;需要完善優化相關配套制度,以領導機制、激勵制度、監管制度、評價制度為重點制度建設重心,為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頂層設計與具體謀劃,減少思政課實踐教學產品不合格、不達標的數量。如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要素設置合理性評價制度,對這些要素的科學性、創新性、合理性進行客觀評估,將思政課實踐教學測評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科研成果,以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激發主觀能動性,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性和質量性。
五、結語
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兩個世界”轉化的必然要求,大學生自我提升的現實要求,也是思政課教學的社會化探尋,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性探索。面對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即實踐教學特色內容的供應不足、實踐教學模式的傳統單一、實踐教學方式的數字合力低效、實踐教學理念的質量性失落,應當開發設計特色化實踐教學內容,推進與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化方式,強化質量自覺教育思想理念,繼而轉變理念凝聚育人共識,加強全生態結構創新,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海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取徑之誤與取向之思[J].江蘇高教,2022(3):87-91.
[2] 葉冬娜.理論應然與實踐必然: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的新對話[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10):97-104.
[3] 馮剛,陳夢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4-9.
[4] 張家瑋.“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功能定位與優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6):146-152.
[5] 石培玲,楊樂.以多樣性資源拓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空間[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8):72-75.
[6] 梅魯海.“課程思政”+“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體的交互共生和價值耦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9):18-21,26.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海南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研究” [HNSK(ZC)22-179],三亞學院中青年教師專項培養項目(教學類)規劃課題“海南自貿港建設發展對思政課創新教學研究” (SYJPZQ20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