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淦華
【摘? 要】在素質教育時期,教師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的有效培養,還要注重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課外知識,在心理、思想和行為能力等方面共同進步。小學科學知識講解的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包羅萬象,學好小學科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思維,強化生命觀念,鍛煉探究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改革時期,教師要不斷探索科學知識的滲透方法和講解流程,以生活化、信息化情境等作為不同教學主題,開發自主思維,強化知識體系完善,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成效穩步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科學知識;策略
小學科學知識的學習教師要將教學目光放在學生主體方面,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經驗有限,對科學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既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又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感興趣的研究對象,逐步打開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小學科學知識的講解,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效輔助,將大自然當中的一些科學現象,通過直觀、立體的形式進行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課堂交流和探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有效理解,提升學習效率。
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主觀性思想偏重
小學科學知識內容比較豐富,但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薄弱,需要教師有效引導才能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在小學階段,雖然教學工作正處于改革時期,但課堂上仍以教師的思想為主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并沒有足夠表達意見的機會。在講解科學內容時,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傳統階段,導致科學課堂上教師的主觀性思想比較嚴重,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適合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偏低,影響課堂整體教學成效。
(二)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小
小學科學課堂的構建應以學生為中心,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幫助解決學習問題為整改要點,讓學生能夠提升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小學科學教材內容雖然以簡單基礎為主,但是所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小,師生需要有效的溝通交流,才能提升教學成效。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更注重教學結果,并沒有從啟發性教育的觀點入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長時間單一化的學習會讓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消極,教學內容范圍小,所積累的知識較為有限,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強化,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科學課堂構建策略
(一)趣味互動培養生命觀念
小學科學知識的講解注重啟發,只有讓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感興趣,才能促進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知識體系的構建,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從趣味化角度進行知識導入,讓學生能對小學科學知識有進一步了解,從興趣的層次逐漸上升到科學探索,逐步培養學生生命觀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需要循序漸進的培養和科學的引導,在講解不同的知識內容之前,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課堂交流了解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結合自然界中與科學內容存在緊密聯系的知識進行滲透,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
改善。
比如,講解“動物”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裝有不同小動物的玻璃瓶,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玻璃瓶中動物的形態和活動方式,以及通過對生活中不同動物的探索,引導學生進行充分闡述。將動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利用教材知識進行講解所產生的效果好得多,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動物的生長特點、生活規律和飲食特性,向學生滲透不同動物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差異。通過成長過程的有效講解,培養學生生命觀念,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初期,讓學生對所有學習的知識抱有美好的憧憬,對以后的教學工作開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生活化帶入激發主動性
教育取之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的學習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回歸生活之后,能夠利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探索生活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學習科學內容時,只會對一些新生事物感興趣,而在科學內容中,文字性內容較多,教師需要采用實驗或生活元素帶入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準確、客觀的評價。小學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內容以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為主,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大自然,教師要充分利用生命觀念以及生活細節,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能夠接觸并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知識被自己忽視。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力才會更強,更樂于與教師進行互動探討,全面掌握教材內容。
例如,講解“動物的生命周期”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利用不同的圖片向學生呈現蠶的整個生長周期特點,讓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一些小動物更加留意。通過蠶不同生命時刻的狀態演變,讓學生能夠對其他動物也有一定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或自身的認知向學生介紹,給學生帶來一次知識豐富且有趣味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對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動物、植物生長情況有更準確的了解,在生活中也能與家人或其他人進行科學知識的交流,在無聲無息中積累科學常識。
(三)利用科技細化科學知識
隨著教學工作的不斷開展,信息化模式早已融入小學科學課堂。在教學改革時期,教師要突破傳統信息化講解特點,利用創新科技為學生打造更加系統化、全面化的學習流程,通過直觀、立體地展現科學知識,讓學生能夠對自然界現象有更客觀的解釋,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重視程度。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在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效創新,利用互聯網資源搜索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科學現象,結合大自然賦予的神奇力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知識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充分打開學生科學探索思維,掌握更多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教師要注重滲透途徑,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能力的有效改善,通過信息化途徑,學生能夠快速沉浸在圖片或視頻的學習氛圍中,讓教學形式變得更生動,才能促進科學知識的細化和分析,提升教學成效。
例如,教授“電”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電在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應用及重要影響,然后再落實到家庭中的一些電力問題,如在生活當中,家里的各種家用電器要想正常工作都需要用到電,在出現電路問題時,需要找電工進行修理,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家庭中電路正常使用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正常家庭電路圖的細節,讓學生了解電路的連接不同,在實際應用中會有哪些差異,進而對整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定的總結和鞏固。教師可以將這一單元中每一節所講解的重點知識,通過課后練習的方式呈現,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運用科學知識進行解釋。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靈活,通過細化科學知識的內容生成問題,另一方面啟發學生質疑思維,通過實際應用鍛煉科學反思和記憶能力。
(四)自然實踐培養探索意識
新時期小學科學知識的講解,教師要注重核心素養的有效應用,通過培養學生科學觀念,強化科學思維,引導科學探究,滲透科學責任等不同角度,學生能夠對科學知識有客觀的理解和評價。傳統教學階段,小學生之所以對科學知識缺乏主動性,一方面原因在于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較為有限,并沒有真正啟發學生感興趣的思維,另一方面則源于學生自身科學知識積累量較少,不足以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逐漸導致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忽視的心理。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小學生對科學知識也會心存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探究思維,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科學內容,通過自然實踐,學生充分感知大自然蘊含的科學規律,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授“浮力”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池塘或在自然界中收集足量的水放在大盆中,然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行實驗講解。教師可先讓學生在水中放一塊鐵片、木塊、塑料球等,觀察是否沉入水底,以及在水中的狀態變化。然后利用同一物質,如鐵片,教師可以不斷改變鐵片的面積,看鐵片在水中的變化。通過實驗,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的物體在水面上,有的在水面下?這時學生會陷入沉思,最后教師對浮力進行科學的解釋,并不斷拓展浮力的現象,比如輪船在海面上航行、游泳圈的原理等,讓學生不僅學習教材中的知識,而且拓展思維,對大自然中的一些現象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五)實踐教學強化綜合能力
古人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想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加系統、深刻的了解,教師既要注重知識點的有效滲透,又要不斷地通過課堂實踐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在實驗和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掌握更多的科學本領。小學科學知識注重基礎內容講解和基礎能力培養,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要利用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多接觸自然界中的科學現象,利用多元化媒介輔助學生進行探索,讓學生在學習理念、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靈活掌握知識,應用技巧,培養科學探究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授“校園生物分布圖”時,教師可以先把學生分組,然后要求制作生物種類統計表,帶領學生到校園的不同角落收集生物物種。比如校園的動植物有哪些,名稱、數量等,還有哪些小動物,如螞蟻、蚯蚓等?通過實踐,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知自然界生物的豐富多彩,在交流和實踐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動植物園、展覽館或科技館等場所,讓學生能對科學知識有更全面的認知,幫助學生接觸更多自然界物質。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理解,激發探究興趣,積累經驗,以后即使沒有教師,也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進行自主探究。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利用開放化思維進行思考,通過生命觀念的滲透和對自然界中一些細節和現象的有效探索,讓學生能夠充分感知科學知識的趣味性,進一步提升學習的熱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主體自主能力的有效培養,利用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和探索,利用實驗和信息化手段,讓學生的學習困惑得到有效解決,輔助學生學習和思考更多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內容,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識,幫助學生打好科技探索思維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培養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茂田.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的小學科學實踐化課堂構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6):43-45.
[2]董濤.讓生活走進小學科學課堂[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2):95-96.
[3]王文巖.探究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