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 安立國
摘 要:戲劇舞臺存在的多元化、復合型的特點,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完成與戲劇舞臺的多場景融合和多場景建構、多渠道虛擬,將釋放更多的驅動力完成教學模式的交互式落地,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戲劇舞臺;虛擬現實;交互式;一流專業建設
戲劇作為較為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戲劇對于舞臺的藝術結構可謂要求頗多。傳統舞臺劇多以鏡框式舞臺空間出現,因為劇場空間的固定,傳統舞臺劇觀演關系是疏離的,演員難以與觀眾交流,演出不能直接讓觀眾共同參與創作[1]。同時,新興技術的發展導致受眾的審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戲劇文化以及傳統的舞臺藝術已經很難滿足受眾高質量的審美需求。虛擬現實技術的加入讓戲劇舞臺場景的樣態發生了變化。
基于戲劇舞臺的變化,對于人才的訴求也發生著變化。目前,各高校積極打造實踐學科及專業特色,類似戲劇舞臺場景搭建將成為實踐主流。根據各個學科的獨特屬性,制定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了解相應學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而實現學生大學期間的主體化培養。如何利用新興技術結合有效創意完成人才效力的最大化,是當前高校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其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部分高校的共識。
一、戲劇舞臺下“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模式概述
戲劇作為最為傳統的藝術形式,多年來更多地完成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早期對于戲劇舞臺的搭建以及戲劇人才的培養都是基于“文化繼承性”的特點,更多地側重舞臺技藝的“精”與“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訴求,同時對于藝術多維度的創新訴求也越來越多,與之相適應的,戲劇舞臺以及戲劇人才的成長開始更多地向新技術、新觀念進行轉移,尤其是新時代的戲劇舞臺對于教學實踐和教學模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教學從傳統模式下的以老師講授為主的單向輸出向學生與老師的雙向交互式轉變,上課的場地也由原來單純的教室變成教室結合網絡的多元授課渠道與場所。這些都是由于新興技術的出現帶來的時代變革,其中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模式中的創新性交互變現最為搶眼。
所謂虛擬交互技術,也就是人機交互技術,通常是指人與計算機所構建的虛擬場景和事物之間通過特定的方式和語言完成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換和表達[2]。虛擬現實技術(VR)最早起源于20世紀末期的美國。是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衍生出的仿真系統,包括多維度融合圖像技術、仿真技術、多元化電子技術等,由于其實用性較強并且構建的虛擬世界更加真實,目前在多個領域都投入使用。而將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則形成了當下受到行業關注的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模式。根據對于特定案例的分析發現,該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
1.沉浸性。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技術加工對于情景的還原與建構是其最大的優勢,通過技術還原情景讓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與“情景再現”,最大程度地讓學生沉浸在場景之中,對于認知有更深刻的體驗。
2.交互性。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建構場景體驗的同時,增加學生的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機交互,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考能力,對于教學效果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3.多維性。虛擬現實技術對于場景的建構會讓學生獲得多渠道感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單純視覺及聽覺的信息獲取,通過技術扶持以及多維空間再現,讓學生在獲取信息過程中有多維感知,增強了對于信息的有效認知。
二、戲劇舞臺在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戲劇舞臺存在著多元性、再現性、復合型等屬性,是典型的“在場藝術”場所,具有展示手段豐富、綜合性強、側重現場情緒的傳遞與表達,可實現“現場共情”等特點,因此多年來,戲劇藝術非常講究現場氛圍的把握和現場舞臺技藝的深度挖掘。戲劇舞臺場景與虛擬現實交互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在空間、形式等多方面都會給新型的教學模式帶來較大的促進效果。
1.戲劇舞臺建構虛擬現實交互式課程及授課體系。虛擬現實交互課程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技術重構或者再建虛擬空間,而戲劇舞臺則提供了真實的空間場所,戲劇舞臺可以通過案例再現、過程體驗等多種方式進行課程的設置與建設。同時利用戲劇舞臺,以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支撐,完成一套完備的虛擬現實課堂教學模式,建立虛擬現實技術課程研發教研室,形成虛擬現實課堂研發鏈條,打造適合新文科理念的虛擬現實教學新模式。
2.戲劇舞臺建構跨專業虛擬實踐平臺。當前對于實踐人才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方向,而實踐平臺的搭建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元素。戲劇舞臺為虛擬教學實踐提供可能。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再現專業化實踐場所,通過學生的主體化融入進行實踐交互,同時利用戲劇舞臺的多元屬性進行跨專業化的資源共享與互通,在最大程度簡約教學成本的同時,能夠通過教學實踐塑造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達到對于一流人才培養的目的和效果。
3.戲劇舞臺建構虛擬行業產業學院。針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由于教學環境與行業脫節,導致學校的教學與行業的技能訴求無法進行匹配,出現了很多資源浪費的情況,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側重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與行業的對接,其中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學院,通過產業學院完成學生向社會的過渡。建立產業學院需要過程,不可一日為之,此時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的行業產業學院,實現虛擬行業再現,模擬行業過程,通過戲劇舞臺完成一個又一個虛擬行業項目段落,讓學生產生共鳴,對于行業產生第一維度的感性認知,為后續進入行業打好認知基礎。
4.戲劇舞臺重構師生角色關系。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是側重單向傳輸的,老師教學生聽和記,缺乏學生的反饋,會出現學生培養同質化嚴重、主觀能動性差等問題。但是戲劇舞臺融合虛擬現實技術,就實現了教學環境以及教學通路的交互,形成了新型的課堂師生關系與教師的角色定位。此時,學生成為舞臺的主體,可以自由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而教師的角色也從“老師”向“導師”角色轉變,打破傳統課堂里老師是知識的傳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的關系,激發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學習的意識,形成戲劇舞臺下的主體性并結合課下探索、思考與學習,課上表達、答疑與完善的過程,老師的角色得以徹底改變。
三、戲劇舞臺與虛擬現實技術融合的思考
1.基于戲劇舞臺與虛擬現實實現交互式的融合,目的是打造具備“融合、創新、全人、 賦能”等基本要素的新時代藝術高級人才[4]。融合,不光是內容的融合、技術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更是思維的融合、理念的融合、認知的融合;創新,就是避免當前人才的同質化現象,人才要具備學科屬性,更講究創作的藝術性與獨特性甚至專有性和排他性;全人,核心是講究整體性、全面性和均衡性;賦能,講究人才培養需要賦予學生一定的活性,強化主觀的選擇與能動,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作為內容主體,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從主觀訴求角度建立獨特的學科鏈接。
2.戲劇藝術高質量人才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培養體系路徑的建構——“樹式”培養。把人才比喻為果實,那么果樹就是孕育果實的脈絡,以果樹的屬性完成對于課程體系的分配與架構。即厚重的樹根(素質審美的培養);夯實的樹干(專業技能的深耕);多元的樹枝(多元方向的衍生);特色的樹葉(個體訴求的扶持)。這就需要對于學生個體塑造出一個可以獨立成長的“小環境”,像樹葉一樣,根據不同的光線或者環境汲取恰當的養分,最終形成存在差異性的果實。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律,將人才培養過程置于一個虛擬產業環境生態下,用產業的環境浸染學生的思想,用產業的流程規范學生的操作,讓人才的成長滿足行業的需求。
3.體系化、技術化、融合性的培養模式。體系化、技術化及融合性的培養,要從課程建設、教學環節、學生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卓越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流的課程體系作為基本支持,因此必須加強課程建設,在培養內容上做充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推動內容改革,不斷與時俱進;在教學環節上,要適應新的課程內容,引用“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戲劇舞臺場景化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等鮮活的教育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人才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學生管理上,在不斷加強思政教育的基礎上,豐富學生活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鑒于“后疫情”時代給教學模式帶來的社科變革,需要在重塑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比如建立符合學科特點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虛擬現實”建立新型課堂以及教學模式,充實其內涵,增加教學模式復合屬性,強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屬性,增加其交互性、創新性、主動性與沉浸性,達到培養模式的真正效力。
4.一流專業人才重點側重互聯網與新媒體思維塑造以及“搜商”的培養。互聯網與新媒體思維主要包括逆向思維能力、話題思維能力、產品意識能力和品牌風格化能力等。首先,我們應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開闊視野,主動適應網絡傳播特性做分子化嘗試,擅于將內容生產流程做逆向化處理,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戲劇舞臺等教學場地利用新興技術設置媒體場景,檢驗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效果。其次,在教學中可以經常組織話題討論活動,比如以“圓桌對談”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熱點話題,構思如何運用時尚的網絡表達方式對傳播過程進行包裝與美化,繼而增強內容編導的時新性。再次,分享主流媒體的媒體產品經典案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產品意識,并對產品研發的全過程有所認知,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從創意、執行、制作到產出,完成一個或多個專業產品的宣傳推廣。最后,引導學生樹立風格化的行業意識,進行標準化且具備風格性的行業模擬實踐。在此階段,讓學生學會利用現代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以及信息搜索智慧,較好地完成互聯網云端的信息搜集,同時對用戶興趣和用戶特點等內容以數據化的形式進行整理分析,進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實際項目品牌辨識度和用戶滿意度。
綜上所述,通過對戲劇舞臺藝術與形式技術融合的研究,高質量人才需要高校建構符合規律的人才培養理念,設計前沿的人才培養路徑,結合時代屬性的新興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打造優質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從總體上實現學科建設的全方位提升。因此,只有深耕教學內涵,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流專業建設的目標才能按規劃實現。
注釋:
[1]翟一帆:《劇場戲劇——連接傳統舞臺戲劇和應用戲劇的橋梁》,《戲劇之家》,2021年第35期
[2]李瑩,王原:《新文科背景下虛擬交互技術在戲劇舞臺的教學實踐研究》,《劇作家》,2022年第2期
[3]周星,任晟姝,周安華,張燕,安立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筆談》,《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本文為黑龍江省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戲劇與影視學“虛擬現實交互式”教學模式架構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HLJXWY059。2021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和實踐,項目編號:SJGY20210444。作者單位:哈爾濱石油學院 哈爾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