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靜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物理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展開教學,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采用大單元整體教學法,將課程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充分保證物理教學質量.本文先行分析大單元整體教學法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而后探究具體的應用途徑,以此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
【關鍵詞】初中物理; 大單元;整體教學法;
大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是指教師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挖掘單元內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或是打破課節的安排,將不同單元內具有共性的內容串聯在一起,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師應將大單元整體教學法融入到初中物理課堂中,借助個性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物理專業水平的提升.
1 大單元整體教學法應用于初中物理的重要性
1.1 保證學生學習效率
在現階段的物理課堂中,學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習慣于按照教材中的課節順序展開學習,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各個課時中理論知識的研究,而后在大量的習題演練中夯實記憶,以便于在考試中獲得理想的成績[1].這樣的方式雖然對提高考試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忽略了知識點的關聯性,對單元整體結構的認知不夠完善,打斷了知識的邏輯結構,不利于物理綜合能力的提升.
大單元整體教學法則能改善這一不足,教師將其融入到課堂中,提高學生對邏輯思維的重視程度,挖掘物理概念、規律、方法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并總結出高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整合的過程中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思考問題,進而保證物理學習的實際效果.
1.2 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按照教材順序設計的課堂流程,打破了知識間的關聯性,學生在碎片化教學中難以構建完整的框架,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論證能力.大單元整體教學法的出現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將解決問題作為核心任務,根據不同的主題或項目安排具體的活動,逐漸從課時教學轉變為單元教學.
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應聚焦于大單元整體的分析,轉變授課思路,更加注重學科的結構化,從整體上總結物理知識,合理安排教學目標,根據考試大綱制定出整體的學習思路,根據課程重難點設計課堂活動,使得原本的分散教學變為大單元整體教學,有效優化學生的聽課體驗.
此外,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意識,學會以單元為切入點研究具體的物理知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探究精神,進一步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2 大單元整體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1 構建物理教學單元
對于初中物理學科而言,將教材內容以單元的形式重新整合是一項高難度的任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對課程內容有著全面的了解,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透徹地研究物理課程標準,還要厘清物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和發展需求構成單元教學的主線,順利構建物理教學單元.
在實際中,劃分單元主要依據以下三種方式:第一,根據教材課節的安排劃分教學單元內容.物理教材是由專家團隊根據課程標準制定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這也是最方便的一種途徑,便于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發揮出物理課程的最大價值.第二,根據復習的具體要求劃分單元教學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個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根據它們的共性調整復習的進度,使得學生在系統化指引下增強對課程內容的吸收. 第三,根據項目學習的要求劃分單元教學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圍繞同一個主題展開調研,強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充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為例,本單元由“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聲音的特性”“聲的利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四個課節組成,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總結出各個課節中知識點的關聯性,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從整體的視角出發,加深對聲音相關內容的了解.要求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形成初步的認知,了解聲音的特性,并知道現代技術中與聲音有關的應用,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最后一點也是最實用的一點,知道防止噪聲的途徑,將不同課節中的重難點內容濃縮成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突顯出大單元整體教學法的必要性.或是在復習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與聲音有關的所有內容,促使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深入研究,以此保證復習的效果.
2.2 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若要發揮出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最大價值,教師必須對整個單元的知識有全面地了解,總結出重難點內容,將它們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方向,突顯出單元教學目標[2].
首先,教師應根據物理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內容,知道不同單元之間存在的聯系,并結合學科的育人價值確定最終的單元教學目標;其次,根據知識的類別分別梳理出它們的概念、定義、現象、公式、規律等,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并考慮到關聯程度的大小,合理制定學習側重點;最后,將培養學生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作為主要目標,選擇科學的授課方式,爭取讓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營造活躍的班級氛圍.此外,單元教學目標的確立應綜合考慮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主體身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為例,本單元以各種透鏡及其應用為主要研究對象,講述了透鏡的基本知識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單元教學目標是正確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掌握凸透鏡對光的匯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此外,還要熟練掌握人眼成像的原理,明確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方法,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能夠充分發揮出物理學科的使用價值.本單元的重難點是學習透鏡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教師要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意識到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差別,以及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情況,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明確單元教學目標讓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必然聯系,體現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2.3 設計單元學習活動
單元活動的設計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達到鍛煉思維意識的目的[3].學生通過親自操作能夠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內在含義,在提出問題、展開實驗、分析結果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強化所學內容的應用技能,能夠借助專業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物理學科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所以,單元活動的設計應以自主探究為出發點,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加入實驗中,培養動手能力的同時鍛煉其思維品質.
在設計單元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研究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學會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其順利解決;第二,一切活動的設計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單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深層次內涵,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運動和力”為例,本單元的重點在于通過實驗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何種因素有關,并解決日常生活中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問題.在單元活動設計上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主,教師提前準備好小車、木板、棉布、毛巾、刻度尺、小石頭、紙條等物品,而后將班級同學劃分為五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實驗,讓小車在相同的高度由靜止自由滑下,比較小車在不同的粗糙表面上運動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每名成員的職責不同,必須讓所有人都參與到實驗中,經過討論總結出小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大,它的運動距離越小,速度改變得越快,進而推導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通過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在親自操作中理解并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彰顯單元活動設計的必要性.
2.4 合理布置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不僅要從整體的角度展開規劃,還要保證作業內容的結構清晰,對所學內容起到鞏固與復習的作用[4].為了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應嚴格控制作業整體的數量,不給初中生帶來較大的學業負擔,同時提高單元作業的質量,使得“減負增效”的理念得以落實.
首先,作業的設計必須具有針對性,能夠突出本單元的重難點,符合整體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夯實記憶; 其次,作業的設計應遵循學生的基本學情,學生在物理基礎、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可以布置分層性作業,讓學生自行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內容,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進步;再次,應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摒棄機械的題海戰術,以探究性任務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課后作業的延伸功能;最后,單元作業需要體現出整體性,練習的內容不應以某個課節的知識點為主,而是圍繞整個單元的重難點展開設計,通過課后作業的練習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簡單機械”為例,本單元要求學生認知杠桿,能夠準確地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能在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并對其進行分類;認知定滑輪和動滑輪,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在單元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布置不同難度的任務讓學生自行選擇:第一項,根據杠桿知識動手制作一個蹺蹺板,并寫下自己的設計理念;第二項,指出生活中杠桿的應用,繪制對應的示意圖,以此分辨杠桿的種類;第三項,模擬升國旗的動態畫面設置與其相同原理的小實驗,并以表格的形式記錄相關數據,下節課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通過不用難度的單元作業設計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能力范圍內展開練習,感受相關概念的推導過程,在個性化作業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3 結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構建單元教學內容、明確授課目標、設計實踐活動、合理布置作業等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學會從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養成科學的思維品質,通過實踐活動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以此提高物理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增錄.大概念導向下的初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J].甘肅教育,2021(24):61-63.
[2]蔣淑芳,鄧靖武,吳立東.情境問題引領下的初中物理單元教學實踐[J].中學物理,2021,39(22):17-20.
[3]陳杰.基于元認知理論的初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1.
[4]周文科.初中物理實驗微課的開發與運用藝術[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20,30(06):56-57.
[5]高慧.關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探究[J].新智慧,2020(3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