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究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現狀,剖析目前廣西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做好返鄉就業創業宣傳引導、調整教學體系并多渠道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建設校內外教學實訓基地并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等提升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的措施,為廣西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新媒體營銷人才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9-0101-03
隨著5G網絡的全面部署以及智能手機廣泛普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營銷手段也在不斷升級,營銷技術越來越現代化,營銷實踐也在不斷得到豐富,新媒體營銷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營銷手段之一,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消費新業態迅速改變著消費行為和銷售模式。
新媒體營銷指的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進行的新形式的營銷,主要以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H5等新媒體為傳播渠道,圍繞企業相關產品的功能、價值等信息開展品牌宣傳、公共關系、產品促銷等一系列營銷活動。與傳統營銷相比,新媒體營銷優勢更加明顯:其形式多樣,個性化突出;消費者范圍廣泛,互動性強大;傳播高效快速,呈現裂變式增長;營銷效果可以進行數據化呈現。
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完備,截至2021年12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8.8%,實現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互聯網+農業”的結合,改變了農產品的營銷推廣方式。事實證明,在借助視頻營銷吸引大眾關注、進行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扶貧助農等營銷方式中,新媒體營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電商依托互聯網得到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既掌握市場營銷專業知識又懂得新媒體運營的應用型人才,承擔農村電商新媒體策劃、直播銷售、圖文運營、短視頻運營等相關崗位的工作,這些都對新媒體營銷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分析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現狀
調查顯示,新媒體營銷人才已經成為職場上的“緊俏人才”,每年人才需求增長不斷攀升,在未來3—5年內,國內新媒體營銷人才的缺口估計將達到60萬之多。高職院校有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有完備的教學計劃、有豐富的教師資源及教學設備,有望成為培養農村新媒體營銷人才的主力軍,并通過設置相關招生專業,每年可向企業輸送大量的營銷人才。但目前專業對口的農村營銷人才較少,且在高職專科專業目錄中并沒有設置新媒體營銷專業。而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有部分高職在市場營銷專業中開設了新媒體營銷方向,如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設置了新媒體方向,臨沂科技職業學院設置了現代農業新媒體營銷方向等,這些學校主要做法是增設新媒體相關課程。現代企業對新媒體營銷人才主要能力要求為具備用戶分析管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內容創作文案撰寫能力、活動策劃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增設課程更需系統化的人才培養。目前廣西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人才與農村環境不適配。農村由于就業崗位少、配套設備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發展前景不如城市,加之社會輿論導向等原因,導致難以吸引優秀大學生到農村發展。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專業素養的大學生極少樂于選擇畢業后返鄉就業創業,引進的營銷人才也往往因為不適應農村環境、生活品質降低等原因離開農村地區。部分新媒體營銷課程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不了解農村和農產品,缺乏服務農村、為農村培養人才的意識。
二是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由于新媒體行業屬于新興行業,且發展速度較快。在此背景下,部分高職市場營銷專業陸續開設了新媒體營銷相關課程。但很多涉及新媒體營銷的課程由于開設得較為倉促,尚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發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且所授課程未完全覆蓋新媒體營銷崗位所要求的知識與技能,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案例等建設也在探索之中,導致培養出來的新媒體營銷人才質量不高或達不到預期效果,畢業生新媒體營銷技能及實戰能力較薄弱,較難勝任新媒體營銷崗位。
三是實踐教學水平有待提升。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實訓條件不足,實踐教學開展程度不夠、校企合作不夠深入、配套的課程實訓與企業的真實需求脫節。由于缺乏校企合作,學校較難獲得最新的市場信息,教學案例陳舊,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不足,不能解決“互聯網+時代新型市場營銷”的實際問題,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新媒體實訓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新媒體項目策劃、運營等方面的能力,這必然需要投入購買新媒體設備的相關資金、引入企業真實項目。
二、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策略
(一)做好返鄉就業創業宣傳引導
高職院校應做好返鄉就業創業宣傳引導工作,引導在校大學生了解農業、農村,讓大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懂得技術,又讓其致力于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為農戶送去技術服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
高職院校應指導院系、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培訓的力度,并借助高校創業平臺,與地方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崗位,將專業知識和當地特色結合,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為了讓專業課教師更了解農村和農產品,學校要鼓勵專業課教師走進農村開展新媒體營銷、農產品營銷、短視頻制作等社會培訓服務,鼓勵專業課教師利用寒暑假和課余時間學習新媒體專業知識,并到校企合作企業參加社會實踐,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密切與農村的聯系,樹立服務農村、為農村培養人才的意識。教師應教育學生理解鄉村也是其歷練才智的廣闊舞臺,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展現才華的大好機遇。學院應要求教師注重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引導,使更多的大學生學成之后服務家鄉。學校團委、招生就業處、各二級學院要加強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發展,增強其服務家鄉的決心。
(二)調整教學體系,多渠道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電商的加速發展,迅速改變著農產品領域的消費行為和銷售模式。農村引進營銷人才可以更好地推銷廣西特色農產品,進而帶動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而新媒體營銷則要求從業人員掌握現代經濟學、工商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具有現代市場營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數字化市場調查與分析能力、數字化推廣能力、會員運營能力、互聯網思維、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技能,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專業素質。
為滿足這一人才培養需求,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原有專業課程基礎上開設新媒體營銷課程,傳授當前新媒體營銷相關專業知識;開設短視頻運營課程,提高學生短視頻選題策劃、腳本撰寫、拍攝、剪輯、數據分析能力;開設電商直播課程,提高學生電商平臺規劃、管理、運營能力;開設數字營銷課程,提高學生數字廣告營銷策劃、搜索排名優化、搜索競價營銷、推薦引擎營銷、廣告效果分析等能力;開設農產品運營課程,教授農產品市場調研、農產品網點開設、農產品網絡營銷等相關知識;開設商務數據分析課程,提高學生處理分析數據的能力。學院教師團隊的專業構成多元,由工商管理、經濟、計算機、會計、思政等多專業教師共同組成,能較好地滿足上述教學需求。學院通過調整教學體系,設置對口農村新媒體營銷的相關專業方向,培養了“懂營銷、擅實戰、精技術、會策劃、強專業、精數據、能創新”的學生,構建了符合培養鄉村振興需要的復合型新媒體營銷人才綜合實踐教學新體系。
學院積極實施“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報考電子商務師、互聯網營銷師、“1+X”農產品電商運營證書、“1+X”數字營銷職業技能證書、“1+X”門店數字化運營與管理證書等,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新趨勢,使學生在考取證書的同時有針對地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學生所學與新媒體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增強就業競爭力。另外,學院引進專業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來充實學院的兼職教師隊伍,并定期給學生上課、開講座,從而更好地增強“1+X”證書制度與教學的聯系。
學院還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理念,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技能競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和動手能力。目前,大學生創業、營銷類等比賽機會較多,如“挑戰杯”、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球品牌策劃大賽中國地區選拔賽、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比賽、全國鄉村振興電子商務師技能大賽等。學院一直鼓勵學生積極參賽,使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豐富社會閱歷,在比賽中磨煉其良好的抗挫能力,為他們走向社會做好前期的鋪墊工作。
(三)建設校內外教學實訓基地,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學院根據新媒體營銷崗位需求開展“課內+課外”“學校+企業”的“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在課堂專業學習的基礎上,以學院市場營銷協會的第二課堂為依托,開展校企合作實踐項目、大學生學科競賽等一系列新媒體營銷實踐工作,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如學院在校園內設立新媒體營銷(直播)實訓室、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滿足學生校內實訓需求,與廣州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由學院根據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安排學生實訓。由該公司提供系統及農產品并負責實施實踐環節教學。該公司派出校園專員帶領學生開展項目實戰,如以“鄉村振興,為家鄉代言”為主題,進行新媒體營銷策劃、新媒體運營推廣、新媒體文案編輯、微店開設、直播展示、直播互動等具體崗位的實訓。實踐內容立足互聯網經濟,涉及選題定位、素材收集、內容編輯、圖文排版、封面配圖、內容校對、推送發布、數據監測、留言處理、用戶反饋互動、定期總結等內容,可提高學校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融入適應社會的能力。實訓室還輻射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等專業,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農產品直播、營銷等實踐,有利于學生提升實踐能力,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新媒體營銷教學需要企業真實項目的引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真正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因此學院還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與多家鄉鎮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例如學院和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某生態食品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在市場營銷、實務品牌管理、市場調查于預測、新媒體營銷、電子商務等課程中引入該企業真實項目,以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項目化改造課程,形成任務驅動課堂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如以仫佬族特色產品山野毛葡萄汁為例,在新媒體營銷課程中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如下。(1)教師向學生分配任務:制定公司系列產品的新媒體營銷方案。(2)學生進入任務情境。學生以企業策劃人員的身份完成任務。(3)學生分小組進行研討,分析問題,決定實施步驟。(4)收集企業和產品相關信息。學生深入企業,通過實地考察、采訪、座談等形式了解仫佬族特色產品山野毛葡萄汁,并在南寧市場展開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了解該產品的價格、渠道、促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5)小組整理分析信息。小組成員根據調研結果撰寫市場調研分析報告,提出目前毛葡萄汁銷售存在的主要問題。(6)撰寫新媒體營銷方案。確定目標消費群體,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為產品設計新LOGO、新包裝、進行品牌策劃與推廣,設計新媒體營銷策劃方案。(7)在線上和線下分別實施方案,開設網店、直播帶貨、微信朋友圈推廣等,拓寬產品的新媒體營銷渠道,開展新媒體營銷。(8)總結、評價。活動結束后對實施效果(知名度、銷售量、點擊率、新注冊人數、官方平臺圈粉數、會員轉化率等)進行總結。通過引入真實項目,使學生對鄉村振興有了進一步了解,提高了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也提高了羅城山野毛葡萄汁的知名度和銷售量。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可能,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應該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發展對新媒體營銷人才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應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做好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宣傳,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組建多元教師團隊,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新媒體營銷人才,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變農產品的銷售模式、提振農村地區經濟發揮重要作用。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構建服務鄉村振興的高職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GXGZJG2021B1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曉穎(1975— ),山東萊陽人,碩士,副教授,營銷與策劃團隊負責人,市場營銷專業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企業管理。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