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燕燕
摘 要:語文課程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要求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初中生的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形成,通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既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及人格品質。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全面整合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學科教學,重塑語文學科教學目標與模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44
過去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充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導致很多學生不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影響到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隨著語文新課標的深入推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成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緊密融合語文知識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情感思想與精神品質。初中語文教師需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意義,結合學生情況科學選擇融入方法,促進知識教學與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意義
(一)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創作出了一系列寶貴財富,包括科學技術、民俗文化、哲學思想等。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了解這些輝煌成就,充分感受古人的智慧與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崛起,我國歷史上涌現出無數的仁人志士,這些榜樣人物的民族氣節、愛國情懷能夠熏陶和感染學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培養學生價值觀念
近些年來,社會中出現諸多類型的不良思想觀念,如重利輕義、個人主義等。初中生的辨別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隨之出現責任意識薄弱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十分豐富,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學習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自強、謙和等思想觀念,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成長。
(三)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過去一些語文教師側重于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讓學生采用機械記憶的方式積累語言知識,沒有積極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精神品質,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十分深厚,涵蓋文學、民俗等諸多類型。通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對詩詞歌賦等文學經典作品深入接觸,逐步形成文化知識體系。同時,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后,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把握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
(四)傳承民族精神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民族精神,在精神層面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傳統文化中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內涵已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全面滲透,且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學習,深入感悟和理解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增強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而語文課程是繼承、發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要求語文教師對課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剖析和挖掘,從情感、思想、文化等角度熏陶與感染學生,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路徑
(一)文化滲透途徑內涵
為在語文課堂中有序、有效地融入傳統文化,教師需綜合考慮語文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發展規律等因素,科學確定滲透目標,再依據目標選擇相應的滲透方法,于課堂教學全流程中貫穿傳統文化。
1.積淀文化常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帶領學生對文本語言符號、字詞句篇、文體語體等知識進行感知和理解,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文化常識。通常情況下,可從本體性文化常識與條件性文化常識兩個方面劃分傳統文化常識的類型。前者緊密聯系著語文學科,由語言文字文化、文學文化等內容組成。后者涵蓋歷史文化、藝術習俗、政治禮儀等內容,可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內涵。通過帶領學生積累這些文化常識,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查閱書籍、互聯網搜索等方式了解與積累科舉考試方面的文化知識。
2.理解文化精神。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教師在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需將理解文化精神作為重要目標。為順利達成滲透目標,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深度解讀關鍵詞句和片段,從作者的角度體悟感受文本主旨與情感。學生通過深入體悟文本的內在情意,能夠感知理解傳統文化精神,有效形成情感共振。
3.塑造文化品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單單是讓學生感受與理解文化精神,更是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踐行與落實。為達成這一目標,語文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學習,之后讓學生分析對比自己與高尚人物的差異,鼓勵學生踐行習得的理想文化品行,不斷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與道德素養。需注意的是,僅僅依靠某一節課無法塑造和培養學生的文化品行,語文教師要以持之以恒的態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鼓勵學生長期積累文化養料,逐步從言行舉止上顯現出來。
(二)文化滲透內容選擇原則
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的文化內容與課程目標、學生情況不相適應或脫離教材文本,將難以保證傳統文化滲透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認真貫徹新課標要求,深入分析文本內容,選擇最為適宜的傳統文化內容,促使傳統文化滲透效率得到提升。
1.貫徹課標要求。新課標明確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要求語文教師依托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滲透傳統文化,利用文化知識熏陶學生,促進學生人格品質、審美情趣的發展。由此可見,語言文字是傳統文化滲透的立足點,而促進精神發展是傳統文化滲透的落腳點。
2.結合學段特點。教育部利用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在國民教育全過程中貫穿傳統文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向與目標。不同學段的學生具有差異化的接受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各學段的傳統文化滲透側重點。初中學生的認知力、理解力相對較強,教師不能單單讓學生了解、感受傳統文化,而是要帶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及思想情感進行深入理解,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得到初步形成。在滲透內容方面,需涉及漢字書法、國家歷史、節日習俗、價值觀念等多個領域,以便適應初中階段的學段要求。
3.立足教材文本。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不能夠與教材文本相脫離,否則難以體現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因此,語文教師要提前研讀文本內容,對教材編者的意圖進行揣摩,滲透恰當的傳統文化。例如,在學習《次北固山下》一課時,文本中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思考探究”模塊要求學生對文本修辭精妙之處進行體會。因此,教師可融入對偶方面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步達成語言知識教學及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此外,語文教師在選擇傳統文化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文本的文體差異。通常情況下,可從現代文與文言文兩個角度劃分教材文本的類型,古詩詞屬于一種特殊的文言文。教材中的現代文往往以常識形式附帶傳統文化,教師可結合教學需要靈活滲透。文言文的章法、字句是作者傳達志與道的重要載體,教師需帶領學生著重探究文本的行文章法及字句內涵。而在古詩詞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賞析文本中的意象,利用意象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知識。
4.基于學生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的傳統文化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則無法保證傳統文化滲透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提前調研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興趣,依據學生的興趣需要確定滲透內容。其中,傳統民俗、傳統史學的趣味性、生動性較強,受到初中學生的青睞。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可在文本教學之前,引入生動的人物故事、歷史背景等素材,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文化內涵。
(三)靈活選擇教學方法
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喪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傳統文化滲透目標的實現。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傳統文化的滲透目標、方向、內容及學生情況,靈活引入多樣性的教學形式,切實改善傳統文化滲透效果。
1.因字解文。漢字具有數千年的歷史底蘊,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解析漢字的深層文化意蘊,依托漢字深意理解文本主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論語>十二章》一課時,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學”“習”二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依托演變過程掌握文字背后的深層意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直觀的圖片向學生呈現“學”“習”二字的形體變化特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二字的甲骨文與楷書的形體,之后詳細解讀二字的文化本意。待學生初步理解后,教師聯系文本內容,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學”和“習”之間的辯證關系。此種教學方法從語言文字本身著手,但又能對課文整體的文化深意進行印證,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化意蘊。
2.誦讀體悟。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能力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目標,而誦讀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教師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初步感知后,可讓學生開展課文朗讀活動,逐漸深入理解文本主旨。誦讀由“誦”和“讀”兩個方面組成,前者要求學生注意情態,后者要求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語文教師在應用誦讀法時,需向學生傳達誦讀要求,讓學生讀準字音,對重音、停頓、強弱等節奏準確把握,且代入自己的經驗和情感,進而對作者的文化情懷進行理解。
3.群文閱讀。和常規單文本閱讀相比,群文閱讀能夠對學生產生更加深刻、廣泛與持久的文化熏陶作用。現階段,很多學生缺乏充足的背景文化知識,在文本學習過程中只能對文本的字面含義進行了解,難以準確把握文本深意,逐漸產生畏難心理,不愿意學習傳統文化。而通過應用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能夠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深度理解傳統文化。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內容,合理設計傳統文化方面的議題,再精心篩選、組合課內外文本,讓學生開展對比閱讀活動,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其中,文本組合質量直接影響到群文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既可以組合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可從文化主題、文本體裁等角度組合文本。例如,在學習《飲酒》一課時,教師可利用群文閱讀的策略帶領學生深度理解“隱逸文化精神”。結合這一核心議題,教師組合《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文章,且向學生提供陶淵明的生平故事材料,引導學生全面閱讀背景資料及文本作品,順利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4.創設情境。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傳統文化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學生依托已有的生活經驗無法深入感受和理解。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可在情境中鑲嵌傳統文化,利用情境銜接傳統文化與現實世界,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傳統文化內容,獲取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靈活采用多種情境創設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情境的作用和價值。首先,生活情境。語文教師依據傳統文化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接點,創設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真實生活體驗進行回顧,快速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內容。其次,多媒體情境。初中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為匱乏,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沒有見過與特定傳統文化相關的事物。因此,語文教師可向學生呈現相應的圖片、視頻,這樣既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又能夠讓學生深刻體驗傳統文化。最后,實踐情境。為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可將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利用起來,組織學生開展游覽、參觀活動,依托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內容。
5.以讀促寫。通過將寫作活動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吸收情況,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及文化運用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先帶領學生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再利用寫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促使學生的文化認同及文化品位得到提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展現了作者的精神品質與家國情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思考傳統文化內涵,采用文字形式記錄、展現個人觀點與想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更好地達成語文課程育人目標。初中語文教師要切實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明確傳統文化的融入意義,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同時,要綜合考慮學科特點、文本內容以及學生情況,靈活選擇傳統文化滲透內容及方式手段,保證傳統文化的融入效果。
參考文獻:
[1] 唐文靜.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滲透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3).
[2] 蘇萬平.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2).
[3] 趙力生.談如何通過中學語文教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21(7).
[責任編輯 張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