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瑜

【摘 要】近年來,隨著融合教育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由于社會對融合教育了解不足,以及特殊兒童的個體特征,在這一群體就讀的過程中,學校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困境與難題。本文針對普特融合趨勢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有針對性地給出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融合教育 特殊兒童 班級管理
近年來,我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需求呈逐年快速增長的趨勢。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共有11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但隨班就讀工作的推進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教師因這類孩子會影響班級教學質量而心理上拒絕他們;教師缺少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導致教育困難;學校因學業評價機制不適合隨班就讀兒童而產生困惑;同班級家長因這類孩子影響班級正常教學秩序或孩子之間容易出現不易解決的爭端產生排斥;等等。特殊兒童在隨班就讀過程中需要什么支持?如何讓教師、學生及其家長接受班級中的特殊兒童?如何探索創生出更優的安置模式?這些都是困擾當前普通學校進行融合教育的難題。
一、背景分析及問題提出
(一)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現狀分析
1.污名化與身份認同
特殊兒童在隨班就讀時,其身份認識長期隱藏著污名化的社會印記。到目前為止,國內研究和政策文件尚未統一對特殊教育對象或特殊兒童的定義,因此“特殊”二字本身就給此類兒童群體貼上了一個特定標簽。具體表現為:一是身體功能不足帶來的各種不便最容易引發兒童的好奇;二是情緒與行為問題,諸如影響班級秩序、打擾他人學習、普通兒童的行為模仿等;三是學業困難。由此,特殊兒童成為人們眼中的 “缺陷兒”,人們普遍會對其產生情感和態度上的偏見與歧視。
2.教育理念仍需轉變
部分家長和教師對特殊兒童存在認知誤區。很多人認為兒童身上的“特殊”是純粹的醫學問題,無法理解社會環境對特殊兒童功能康復所起的積極作用。很多家長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就讀特殊學校,對于這類兒童的看法仍然處在西方早期的隔離安置的思想階段。
3.教學管理亟須改進
面對特殊兒童,有些家長雖然表示理解,但當自己孩子的利益可能受損時,則會向學校施加壓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特殊兒童自身的特點,如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刻板行為、對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的敏感、抗拒以及沖動行為,都會給教師的課堂管理、教學活動帶來一定的影響。
4.教師能力仍需提升
隨班就讀要求教師對特殊兒童抱持更積極的接納態度,并在對障礙兒童的觀念和認識、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恰當的課堂管理和行為干預技能、多元的學習評價方法,以及與家長溝通協作的技巧等方面的核心知識和能力都要有較高水平。
(二)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解決策略
1.普特雙向融合
“特殊兒童與其他同年齡學生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在心理、生理、智力等方面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有時候在行為上出現一些超出正常孩子的舉動,難免會招致一些學生的不理解和取笑。”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特殊兒童轉入普通學校僅僅是實現形式上的融合,離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還有不少差距。李拉在《融合教育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探究》一文中提到,融合教育教學本質上是讓特殊教育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普通班級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獲得自身發展。基于這一本質理解,就要求教師在校內積極引導普通學生克服排斥、歧視的心理,做到接納與包容特殊兒童。這需要教師在各個方面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引導普通學生從心理、語言、行動上影響特殊兒童;讓互幫互學、小組合作、共同成長等成為普通學生的自覺意識,讓生活上的照顧與幫扶成為常態。
2.家校合作共育
整合普教、特教、康復資源以及社區資源是融合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與學校要認識到特殊兒童從特殊教育學校轉到普通學校是必然趨勢,然而整個社會對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發展缺乏關注,不少家長心理接納度較低。針對這一情況,王華老師建議利用社會、學校各種宣傳渠道,加大社會關注,讓教師及家長更好地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此外,對班級教師要采用“觀感重造”的工作策略,通過舉行講座、播放特殊教育的電影等方式嘗試改變他們對特殊兒童的看法,讓關心愛護特殊兒童成為文明社會風尚。
3.教育文化融合
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因此,學校要搭建互助平臺。首先,在平臺上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資源共享,讓普通教師盡快掌握特教應該掌握的技能及知識。實現資源合理利用,促進教師互幫互助;其次,積極引導教師、學生及家長自覺履行義務與承擔責任,深入了解隨班就讀學生,做到認知內化、接納包容、和諧共處;最后,應當尊重隨班就讀學生的人格、言行、興趣愛好,對有身心缺陷者或行為過激者給予一定的理解與寬容。
4.完善制度與保障機制
推行融合教育的很大阻力來源于教師、家長及學生的排斥拒絕。原因有二:其一,特殊兒童因生理缺陷或認知障礙等造成的學業困難,可能影響到班級整體學風及學業評價水平。針對這一點,學校可以針對特殊兒童設置一些差異性教學目標與評價方式;其二,特殊兒童往往存在一些不可預測行為,如擾亂紀律甚至造成人身傷害,包括但不限于穢語、自殘、傷害他人等,這些情況都會造成教師的恐慌心理。相關部門在推行融合教育時,有必要進行相關的責任界定與劃分,通過免責條款、補充保險等方式免除相關教師、家長及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其從心里接受融合教育。
二、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案例解析
(一)案例講述
本校S班在一年級入學時有3名特殊兒童(以隨機分班為前提),其中2名孤獨癥兒童、1名多動癥兒童。二年級下學期期末其中1名孤獨癥兒童轉至特殊學校,該班現有2名特殊兒童。一、二年級期間,家長們以特殊兒童干擾課堂、陪讀家長影響教師上課等為由,多次聯名要求學校將特殊兒童分流,重新分配到其他班,或者動員其轉學到特殊學校。另該班一年級期間因管理困難導致班主任不斷更換。三年級開學前,該班家長代表近30人到學校上訪,強烈要求學校將這兩名特殊兒童重新分配到其他班。與此同時,該班班主任由于自身家庭原因,在開學前向學校提出了調動申請。鑒于該班的特殊情況,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都出現抵觸情緒,害怕、不愿意去接任該班的班主任。
(二)整合資源,提出多元策略
1.切中要害:迅速應對,合理勸說動員W老師
事實上,班級中普通學生的家長能否接納特殊兒童,關鍵在于其孩子,而孩子的態度關鍵在于班主任工作是否到位。班主任工作又和校長的立場、支持度密切相關。因此,學校經過認真研究,挑選了教學經驗豐富、性格堅毅開朗、勇于承擔且敢于挑戰的W老師擔任S班班主任。起初,W老師對擔任該班的班主任也有畏難情緒。作為校長,筆者在與W老師談話中做到:(1)肯定成績、提升自信。夸贊W老師調入本校兩年期間,教育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家長和同事的高度認可,以此提升W老師的工作獲得感和自信心;(2)攻堅克難、專業突破。闡明其擔任S班班主任對其個人專業發展的推動性以及對學校穩定發展的重要性;(3)專業輔助、協作共贏。為班級配備副班主任——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配備,重點監管、疏導這2個孩子在學習、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
2.耐心寬容:積極作為,引領家長轉變心態
S班一些家長認為特殊兒童會妨礙正常兒童的學習,認為特殊兒童走進普通班反而影響特殊兒童。部分家長還認為,學校無須征得特殊兒童家長的同意,有權利把他們調整到其他班級。針對這些反對的聲音,學校以倡導“耐心寬容”為原則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學校第一時間邀請法律顧問對家長們進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講,提高家長對特殊兒童相關保護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了解。
其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差異,并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對于身體有缺陷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及時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也能夠真正實現“融合教育”。
家長心態的轉變來自自己孩子在S班的感受改變。在此基礎之上,學校迅速通過班主任及其任課教師這一渠道積極引導,在S班形成了友愛互助的班風,學生們認識到和諧包容、尊重差異的重要性,在日常學習交流中不再排斥特殊兒童,大家也更加和諧友愛。原本心存疑慮的其他家長也自然放心,逐步放下之前對于特殊兒童的種種成見,真正實現了“融合教育”。
最后,學校整合各級資源,搭建宣傳、交流平臺。通過平臺實現:(1)鼓勵S班班主任經驗分享,心理教師開展特殊兒童特別關注點講座等教育資源共享,使普通教師盡快成長;(2)發布融合教育的普及內容,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家長的了解程度,從而讓更多人逐步從心理上接納融合教育。
3.溯本求源:尋求專業指導,進行教育干預
學校積極主動尋求上級教育部門的協助,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進行咨詢。此外,特殊兒童本身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專業人員進行長期、科學的訓練以期康復。因此,學校自費請進專業的康復訓練機構,為特殊兒童的家長以及S班的任課教師開設相應的活動與講座,使教師和家長有針對性地學習對待特殊兒童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而作為教師,我們既要做到從生命層面一視同仁,也要做到根據個體特性尊重差異。當班級中有特殊兒童時,教師要做到全心關愛,因人施教。學校聯合區、校心理咨詢室,制定特殊兒童個體成長臺賬,班主任在心理教師的建議指導下進行持續性跟蹤,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干預,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助支持。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下盡快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使特殊兒童盡早融入班級,成為班級的小主人。
4.精神激勵:關懷教師,并給予肯定和嘉獎
在和W老師談話中筆者指出,擔任S班的班主任雖然比普通班級的班主任會更辛苦,但更能體現個人能力和工作價值。學校將在年度考核、評優選先、中層干部選拔方面予以優先考慮,使其不畏困難、勇挑重擔的精神得到相應的肯定和激勵。
(三)策略成效:特殊兒童能力多元發展
特殊兒童適應、融入班級,普特兒童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同伴關系;班級普通兒童養成了互幫互助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了積極接納、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S班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建立了更為密切的信任聯結,促進了家校溝通的良性發展;普通學生家長對待特殊兒童及其家長的態度更為開放接納,對融合教育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轉變;S班任課教師面對特殊兒童的知識技能和管理經驗均有所提高;W老師的工作能力、教學水平以及群眾威望得到顯著提升。經民主推選,W老師成為學校第三屆工會委員。
三、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困境分析結論
通過合法性宣講、觀感重造、關系重造等策略,改變普通學生及其家長對特殊兒童的看法,接納特殊兒童的隨班就讀,讓關心愛護特殊兒童成為文明社會風尚。通過合理勸說、夸獎精神激勵、任務重造等策略,給教師提出新的工作任務和挑戰,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內在潛力,有效提升他們的工作水平和成效。
特殊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特殊兒童隨班就讀面臨著一定的障礙和困境,涉及理念、師資、課堂教學和管理等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今后可從創建接納環境、整合有效資源、教學管理方式創新等多渠道、多方面努力,促進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推進。
【參考文獻】
[1]彭興蓬.融合與全納:新時代背景下隨班就讀功能轉化與生成[J].中國教育學刊,2021(2).
[2]張竣.融合教育理念下做好小學隨班就讀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19).
[3]李建云.普特融合教育“衛星班”式改革的實踐與創新[J].遼寧教育,2020(20).
[4]李拉.融合教育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