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文

[摘? 要] 以學具教學作為一個突破口可以讓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妙趣橫生,讓數學課堂精彩飛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的使用逐漸得到重視,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運用學具的技巧。巧用學具可以讓數學學習步步生趣,讓學生獲得層層感悟,對知識的發現環環深入,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關鍵詞] 學具;小學數學;動手操作;運用
大量實踐研究表明,打造以活動為中心的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小學生生性好玩,對于新穎的事物總是非常感興趣,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動手擺弄物件,最喜愛探索事物的來龍去脈。倘若教師在設計與組織課堂教學時能從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動手操作出發,多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則可以架構起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與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玩”喜愛的數學。
學具具有形象突出、操作性強等特征,如何以學具教學作為一個突破口,著力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妙趣橫生,讓數學教學精彩飛揚是教師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談談運用學具的技巧。
一、巧用學具,讓數學學習步步生趣
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對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有必要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強,一切事物只要利用得當都能成為他們“狩獵”的對象。那么,教師該如何巧用學具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若能投其所好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將學具展現給學生,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去摸、去擺、去拼,則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誘發學生思維的參與,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步步生趣。
案例1? 有趣的七巧板
師:首先讓我們一起觀看《小貓和小羊》的故事。(教師用PPT動態演示童話故事,學生興致勃勃,十分專注)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主人公的圖片,從圖中你能找到哪些學過的圖形呢?(教師出示圖片,學生逐一指出圖形)
師:事實上這些圖形是由我們數學中一種非常有趣的玩具拼搭而成的,這個玩具就是……
生(齊):七巧板。(教師出示七巧板,學生也紛紛取出準備好的七巧板)
師:大家一定玩過七巧板,今天我們就用它來玩一個“闖關”的游戲,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齊):有!
師:好,讓我們一起開啟闖關旅行吧!
出示闖關題:
第一關:利用2塊七巧板,看看你能拼出什么圖形;
第二關:利用3塊七巧板,看看你拼出了哪些圖形;
第三關:利用4塊或5塊七巧板,看看你能拼出多少種已學圖形;
第四關:利用七巧板拼出課始故事中的小動物。
以上案例設計十分新穎有趣,顯然是教師精心準備的,不管是童話故事的引入,還是后續的拼圖游戲,都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在充滿童趣的氛圍中感知、體驗和學習七巧板,在感受七巧板奇妙變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內涵,獲得思維的生長。就這樣,教師通過學具與游戲的整合,改變了數學學習過于枯燥的假象,契合了小學生愛玩好動的特征,實現了數學教學的游戲化和趣味化,讓學生興趣盎然,讓課堂妙趣橫生。
二、巧用學具,讓學生獲得層層感悟
直觀學具的加入,可以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可以讓學生的大腦持續運轉,可以為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從而讓學生在層層感悟中真正領悟知識的內涵。因此,教師需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精心設計“做數學”的活動,引導他們在手、眼、口、腦、耳的參與下逐步深入體驗,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生動化、深刻化。
案例2? 角的初步認識
師:大家看,老師手中的物品是什么?(教師出示七巧板)
生(齊):七巧板。
師:它有角嗎?在哪里呢?
生1:尖尖的就是角。
生2:角非常鋒利,上次我就被戳到了。
……(教師板書課題)
師:既然你們對角有這么多感悟,那誰能來指一指哪些是角?(學生上臺指角,氣氛熱烈)
師:剛才大家指得很好,那我們的身邊有角嗎?請大家觀察并舉例說一說。
生3:大家看,這是我桌子上的角。
生4:我凳子上也有角。
生5:黑板上有角。
生6:這個墻壁有角。
……
師:真是觀察仔細的好孩子!那你們能折出一個角嗎?下面請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試著折一折。(學生按照教師要求紛紛折出形狀各異的角)
師:摸一摸,你能發現什么?
生7:這個角有很尖很尖的頂部,還有兩條直直的邊。
師:那我們一起來給這個很尖很尖的頂部和兩條直直的邊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呢?(在教師的導引下,師生齊心協力為它們命名)
師:最后,讓我們利用手邊的七巧板描出一個角……
本課中,教師巧妙使用學具七巧板和圓形紙片,化枯燥的概念教學為形象的直觀教學,利用學具讓學生認識、理解、掌握了角的含義。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饒有興趣,在說、指、找、折、摸、描的過程中輕松而高效地理解了抽象的角。
三、巧用學具,對知識的發現環環深入
數學課堂離不開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但這種“自主”并非小學生自己可以駕馭的,需要在教師適切活動的指導與引領下,有目的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诖?,教師應從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出發,巧妙利用學具設計適切的教學情境,把脈學生的思維,很好地架構起學生思維與數學知識的橋梁,對知識的發現環環深入,讓思維發展有的放矢。
案例3? 倍的認識
師:下面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完成以下操作,首先在第一行擺2個白色雪花片,接著在第二行擺6個綠色雪花片,最后在第三行擺3個黃色雪花片(見圖1)。
師:大家看一看,綠色雪花片是白色雪花片的幾倍?
生1:3倍。
師:非常好!綠色雪花片又是黃色雪花片的幾倍?
生2:2倍。
師:明明就是6個綠色雪花片,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倍數關系呢?
生3:因為比的標準不一樣。
師:那現在老師取走1個白色雪花片,現在綠色雪花片是白色雪花片的多少倍?
生4:取走1個后就只剩1個白色雪花片了,那就是6倍。
師:那取走2個呢?
生5:取走2個就都沒了,自然沒辦法比較了。
……
以上案例中,在學生對倍的概念形成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師從學生愛玩的特性出發,讓學生動手去擺和拼學具,使其在自主體驗中發現“倍是一種比較關系”,獲得對倍更加清晰的認識。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與知識不斷碰撞和摩擦的旅程,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動手操作收獲知識、技能和經驗,十分具有價值。
四、巧用學具,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是由知識難點的突破程度所決定的,倘若無法觸及知識的本質,那么學生習得的知識也是不完整的。如何才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難點呢?心理學研究顯示,兒童的認知規律往往是從感知到形成表象,最后才能實現概念本質的理解。學具的擺弄符合這一規律,能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去獲得感性知識,進而形成表象,同時誘發深層次的探索,最終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本質特征,形成科學的概念。可見,巧用學具十分關鍵,可以幫助學生輕松突破難點,從而讓教學事半功倍。
案例4? 分數
問題情境:兩根長6分米的木材,一根截去1/3分米,另一根截去它的1/3,那么兩根木材截去的長度同樣長嗎?
(本題作為分數教學的重難點,大部分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在考試中也是頻頻出錯。為了助力學生突破難點,筆者為學生添置了1根繩子作為學具)
師:大家看,這是1根繩子,我們下面一起借助這根繩子,采取量、折等方式去探索“截去1/3分米”和“截去它的1/3”的差別。(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
就這樣,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經歷并理解了“1/3分米”和“1/3”的區別,從而有效突破了知識的難點,獲得對分數更為理性和深刻的認識。
總之,數學教學離不開學生的感知,教師應關注到學具的巨大效能,通過實施有效策略引發學生的多元思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發現、感悟、體驗、理解知識,使得知識的內化水乳交融,真正意義上滿足學生對學習的訴求,讓數學教學精彩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