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
【摘 要】“雙減”政策有力推動了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基于生態學視角提出的“生態課堂”是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一種開放、自然、和諧的課堂形態。本文通過減負、提質、增效等一系列具體策略,構建一個低負擔、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從而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
【關鍵詞】“雙減”政策 生態課堂 提質 增效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繁多,作業負擔相對較重,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日益消減。在“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所謂“生態課堂”是基于生態學的視角提出的一種課堂理念,強調自然自主,追求整體和諧,倡導師生平等,促進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是屬于開放生成、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形態。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本文通過減負、提質、增效等一系列舉措,構建一個低負擔、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數學生態課堂,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減負:打造低負擔生態課堂
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首要策略就是“減負”,即減少不必要的課堂教學負擔,讓學生在低負擔的生態課堂中能夠輕松、高效地學習。針對傳統課堂的減負主要是精簡課堂教學內容、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合理控制作業數量,從而實現真正低負擔的小學數學生態課堂。
(一)減內容:精簡課堂教學內容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特別是課外作業負擔,因此很多教師為了按要求控制學生課余學習和作業時間,選擇將教學內容都安排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知識,一些教師增加課堂教學容量,一節課就要講解很多知識點或安排很多課堂練習。而構建生態課堂必須要精簡課堂教學內容,不能為了課后減負而讓課內增負。
同時,由于“雙減”政策對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有明確規定,因此很多教師把學生做作業的時間“挪”到課間,擠占了學生課間休閑時間,這并非“雙減”的初衷。生態課堂要求教師要基于“吃得飽,吃得好”的原則,精減教學容量,嚴格把關選好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練習。
(二)減時間:限制課堂講授時間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滿堂灌”依然是普遍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單向講解,學生被動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出現視聽疲勞,學習效率低下。生態課堂踐行生本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培育,其本質是教學共融,是師生共處,是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基于此,構建生態課堂就必須要求教師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限制講授知識點的時間,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時間。
限制課堂講授時間不是要求教師不講,而是要求教師要精講少講,語言要精練緊湊,要講關鍵點和重點,而不是毫無選擇地“滿堂講”。教師講授的時間縮短了,則意味著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體現了生態課堂自主和諧、踐行生本的教學理念。
(三)減作業:合理控制作業數量
小學數學作業一般包括課堂作業與課外作業,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的基本內容。“雙減”政策要求低年級學生不應有書面作業,其他年級可布置家庭作業,但應盡量保證學生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所有的家庭作業。一方面,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差異科學布置家庭作業,合理控制作業數量,精簡作業內容,實現作業個性化選擇;另一方面,生態課堂要求教師要豐富作業形式,精心選擇作業內容,合理設計課堂作業,要有重點地布置作業,提高作業的針對性,避免重復性、機械性的練習。比如,“用字母表示數”的第二課時共有16個練習題,若要求所有學生全部完成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可以講解例題為重點,讓學生做1到2道與例題類似的習題,以此來減少學生練習作業量與課堂作業量。
二、提質:創建高質量生態課堂
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第二個策略就是“提質”,即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質量。高質量的生態課堂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但要求教師必須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善于思考并運用多元化策略解決數學問題,針對學生個性化差異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創情境:創設適宜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適宜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讓學生的各個感官更好地融入數學學習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愛好、興趣、學習水平、認知規律,再結合教學內容等,做到因地制宜地創設教學情境。
比如,教師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內容時,就可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創設如下教學情境: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幅風景畫,并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給風景畫加邊框和安玻璃。學生需要測量玻璃框架的長、寬并計算其周長和面積。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樂探究:積極開展自主探索
引導學生樂于探究、自主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質量的生態課堂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通過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豐富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動,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教學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問題時,通過設計自主探究活動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設計一個情境問題:“學校要修建兩個草坪,兩個草坪都是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5米。但學校經費有限,需要先預算資金,現在請同學們先計算草坪的面積。”這個校園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能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
(三)善思考:多元策略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重視設計合理問題。在真實情境中提出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增強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高質量的生態課堂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化的策略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并通過積極思考實現個性化的問題策略。
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多元化策略解決如下數學問題:“學校需要改建一個長60米、寬50米的長方形操場,改建后,操場的寬要比原來的減少5米,長要比原來的增加10米,求改造后操場面積是多少。”該問題是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畫圖、列算式等多元策略去解決實際問題,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增效:營造高效率生態課堂
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第三個策略就是“增效”,即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效率,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小學數學生態課堂應該始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確保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并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多運用正面評價鼓勵學生,落實生本教學理念。
(一)轉角色: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數學課堂往往以教師為課堂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課堂活動主要體現在教師講解知識。高效率的生態課堂則需要教師徹底轉變角色,強調師生間關系的平等,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生態課堂要求教師致力于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力爭使整體充滿溫馨之感,必須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
具體而言,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生態課堂需要教師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轉變。首先,要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營造學生敢想敢說的氛圍。其次,應讓學生有選擇權,比如,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伙伴、作業練習等,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最后,還要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自主權,表現為允許學生自主支配學習時間。
(二)激興趣:重視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是激發學習興趣。高效率的生態課堂是富有趣味性的,學生樂于主動參與,則學習效率高、效果好。相反,如果整個數學課堂索然無味,則必然導致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必定差強人意,學生學習負擔重、學習效果差。“雙減”政策下,生態課堂要求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因為興趣而主動學習、快樂學習。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首先要創設富有游戲性、生活味、趣味性的教學過程,改變學生對于數學的片面認識,讓數學變得既有趣又好玩。其次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會,激發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自信心。例如,在教學“算24點”時,教師可通過設計很多數學游戲來讓教學過程富有趣味性。教師可在游戲的過程中故意出錯并引導學生發現指出,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有信心地進行學習。
(三)多賞識:正面評價激勵為主
“貼標簽效應”告訴我們:“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對學生的評價同時也是一種標簽暗示,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效率的生態課堂要求教師多給學生以正面評價,少給學生“挑刺”、找問題。在課堂教學評價時,教師要以表揚和賞識為主,把學生的優點放大,多給予鼓勵和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在筆算環節筆者提出問題:為什么在3.4 2.65這個算式中,被減數百分位上的數字可以看作0?不同的學生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筆者都沒有吝嗇自己的贊美和鼓勵,學生在得到教師的贊美與欣賞后,心情舒暢,學習更加主動,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總之,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需要從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增效等各個方面著手,只有通過整合優化生態課堂中的各個生態因子,保持課堂生態系統穩定且充滿活力,才能形成一個開放有序、民主平等、自然和諧的數學生態課堂。有情有趣的生態課堂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數學學習效率,真正落實“雙減”政策“減負、提質、增效”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卓燕.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結構特點與構建方式[J].數學教學通訊,2021(31).
[2] 羅麗彬.核心素養導向下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21(20).
[3] 王冬花.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師生互動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21(36).
[4] 崔世英.正面評價 成就學生[J].遼寧教育,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