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李順清
摘 要:在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不僅可以讓高職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幫助學生打牢英語基礎的同時,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助力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為高職學生步入社會創造更加有利的基礎條件。本文主要探析了多模態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多模態;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黃毅(1982.05-),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開放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語言文學;李順清(通訊作者),連云港開放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語言文學。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英語課程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渠道。《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和“提升信息素養,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的教學要求,因此,有必要探析多模態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概念及意義
(一)多模態教學
2006年,學者Jewit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技術,提出課堂不再是單純地用語言文字進行教學,而應該是利用多模態資源開展教學,如圖畫、三維空間、手勢、移動、音樂等。胡壯麟教授通過對“多模態( multimodality )”與“多媒體(multimediality )”的區分,明確了“多模態”的定義。張德祿教授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運用多模態理論。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多模態教學”為主題進行搜索,發現從2004年至2023年1月,相關主題發文量為3933篇。對搜索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2010年“多模態教學”開始進入國內學者的視角,之后學術成果呈逐年增長趨勢。學科分布上,外國語言文字居于首位,占總數的53%。在主要和次主要主題分布表中,該主題集中于兩大方向——“多模態教學模式”和“多模態話語分析”。“多模態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針對的是中學英語教學和本科大學英語教學,高職英語方向的文章僅占3.7%。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多模態理論,探究多模態背景下課程思政如何融入高職英語課程尚需深入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研究探索。
(二)多模態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是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各種文化思潮沖擊著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內容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情況下,多模態英語教學能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我國的社情、民情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融入課程思政的意識
從教學實踐可以發現,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對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并沒有全面的認知,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未想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還有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對于英語教學和思政教育的關系沒有清晰的認知,認為思政教育內容與英語教學并沒有太大的關聯,導致高職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不理想。
(二)教材和教學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
根據對多所高職院校現在使用的英語教材進行全面的調查之后可以發現,為了讓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一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會深入挖掘出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這導致教學過程中缺乏中國文化元素,從而影響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多模態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課程思政應當和高職英語課程的特點相結合
高職院校在選擇英語教材時,應當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分析,這樣才能選擇出適合本校學生的英語教材,滿足學生對于英語課程及其他技能的學習需求。此外,還需要考慮所選教材是否可以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高職英語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需要把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教學計劃之中,并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進度靈活安排,通過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讓學生隱性接受思政教育,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對西方文化會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學習,不會出現盲目崇拜亦或過于貶低西方文化的情況發生。高職學生在學習英語課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對比心態,通過“留學生看中國”等主題視頻的觀看,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如,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詩歌的中英互譯,在中英文本的對比中,高職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和魅力。多模態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可讓高職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讓他們認識到“學好英語是為了讓我們的優秀文化走出去”,同時更好地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豐富高職英語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內容
要更好地實施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就必須強化高職英語課程中的各種思政元素,以此來發揮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潛在的影響力。在編寫高職英語教材的過程中,應當在部分適合的區域添加思政教育內容。高職英語教材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參考材料,其會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高職英語教材中添加一些思政教育內容,可以是在介紹西方節日時適當添加一些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這樣可以形成對比,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與起源,增強文化認同感。又如,教材文本展現中國人民生活日新月異,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其原因,引出思政元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主題“中國力量(Chinese Power)和中國精神(Chinese Spirits)”,高職學生能夠從中領會“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是自己的責任。
(三)增強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
想要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首先就要強化教師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只有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得到提升,才會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過對學習強國軟件和課程思政主題網站的多模態學習,教師應形成適應高職英語教學的系統化、網絡化的思政教育意識。一名具有良好思政教育意識的英語教師是可以完美地將英語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學生也會對這種教學模式產生認同感。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與學生進行相關話題的互動,從而完成相互學習與借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進度來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高職英語教師應積極交流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從而提升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承擔思政教學任務。
(四)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模態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多模態教學應用于各個學科教學之中,其先進性與高效性也逐漸被廣大師生了解并認同。多模態教學就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靜態知識與動態資源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成效。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可以充分利用多模態來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及理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學“The winner”這個單元時,課前,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上設置話題“談談你心目中的‘贏家”,學生暢所欲言。課上,教師用詞云展示討論關鍵詞,立足校本材料,讓學生觀看校友在殘奧會奪冠的新聞,引入課程思政元素。課后,教師借助網絡平臺,建立“自評、互評、師評”評價體系,設置情景活動。情景一,以中英雙語向殘奧校友表示祝賀,學生用手機錄制視頻提交。情景二:賽后校友需要封閉訓練,讓學生寫一張中英文賀卡向殘奧校友表示祝賀。利用高職學生身邊的榜樣,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四、結語
中外各方面交流日益密切,加之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渠道增多,因此高職學生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為此,高職英語教師應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添加一些思政教育內容,及時糾正高職學生的思想偏差,并在實踐中總結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經驗,積極地對現有英語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在教學內容及方案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思政元素,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Jewitt C. The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1-10.
[3]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48-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