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能夠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力量。本文結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與初中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究了課程思政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路徑,以期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課程思政;初中英語;教學融合;融合路徑
作者簡介:李娜,寧夏銀川市第十三中學。
初中學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并不成熟,英語教學涉及西方文化,會對初中學生的思想認識帶來影響。課程思政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增強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心理素質,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促進學生統一思想認識,使學生將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相關聯,承擔起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初中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尚不完備,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客觀看待國外的文化與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初中學生可借助網絡了解更多國外的資訊,不可避免會受到國外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但初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不夠全面,容易對事物進行片面評價,造成英語學習的極端化。例如將英語放在所有科目之首,認為語文學習沒有意義等,這樣的思想觀念會導致學生其他學科成績下降,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思政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看待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不同與優勢,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三觀,面對各類不同思想文化沖擊能夠明辨是非,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正確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與意義。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沒有提高自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在課程內容設計過程中缺乏主動意識,沒有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中,讓課堂整體內容集中于英語知識點的學習與練習,以英語考試成績的提升為教學目標,沒有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作用。例如,某一課的內容涉及名勝古跡,教師沒有充分結合這一內容進行適當的知識拓展,帶領學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沒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從而降低課堂學習效果。
英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語作為一門學科、一項語言技能的重要性,在利用英語學習豐富學生視野的同時,還需要讓學生明確自身學習英語的原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思政元素的缺失會讓學生對英語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容易影響學生對英語的評價,學生不理解為何需要學習英語,從而降低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思政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路徑
(一)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其思政素養與教學能力是影響課程思政與初中英語教學相融合效果的重要因素,影響學生是否能夠正確吸收教師傳授的思政教育內容,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若教師的思政素質提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會表達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規范自身的語言與行為,為學生做出榜樣,從而達到課程思政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效果。
教師提高對思政教育內容的了解,了解思政教育要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等,可見思政教育內容是廣泛的,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級與理解能力,聯系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適當拓展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展現英語課程的育人能力。教師應提高對時事、歷史文化等內容的關注,鼓勵學生表達自身的想法。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想法之后,結合我國社會實際向學生講解其中的道理,這樣的教學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積極性,發揮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培養作用。
(二)引入思政教育相關內容
初中學生并不能清楚認識到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應對考試,在學習中存在懈怠放棄的思想觀念,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到英語學習會為自身發展與認識世界提供便利,使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同時,教師需要控制融入程度,既需要保障教學環節的流暢性,還要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避免學生思維過度發散,影響課堂效果等。
例如,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一帶一路”相關信息進行講解,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總結或者寫出自身的感受。這樣的任務既能提高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又能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借助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以知識灌輸為主,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抗拒心理,學生與教師的配合度不高,不利于思政教育的開展。因此,教師在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讀課文,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保障學生能夠通讀整篇課文且單詞發音正確。這一過程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生發現并認同他人的閃光點,團結一心為本組英語課文對話的質量負責,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在集體主義精神的影響下,小組成員相互幫助,掌握英語課文的意思并熟讀課文,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會出現貶低他人的想法。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助推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利用智慧課堂設備豐富教學資源,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意力,提高課堂趣味性,減少學生走神的情況。例如,教師向學生展示有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圖片或者視頻,結合航天精神、勞動精神等為學生介紹我國科技發展成就,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
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長遠深刻的,因此,學校在思政教育氛圍營造方面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與氛圍,助力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例如,在學校的墻壁上張貼與我國科技、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海報,提高學生對我國社會發展的了解。海報需要定期更換,原因在于思政教育內容需要不斷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學校需要豐富海報內容,如展示孔子、白居易等人物的名言與詩句,保障這些名言詩句具有思政教育價值,在其下方標注英語翻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名言與詩句利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翻譯,展示學生對名言與詩句的理解深度,這個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知識運用能力,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名言與詩句中蘊含的道理,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利用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思政教育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文字和理念堆砌,將思政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能夠讓思政理念豐滿鮮活起來,將其融入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課堂主題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行為標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例如,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題為生態環境保護,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身邊存在的污染與破壞現象,反思自身是否存在隨手扔垃圾等不規范、不正確的行為,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行為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的影響,向學生灌輸自身的力量是微小的,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這一理念,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行為規范的重要性,了解到自身行為的改善既體現了尊重他人,同時也展現了尊重自己,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要求家長注意自身的行為與語言的運用,構建良好的家庭學習與生活氛圍。例如,要求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避免給孩子灌輸英語比其他學科重要的理念,教會孩子從社會大局觀看待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家長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與行為對孩子給予積極影響,提高孩子在英語課堂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舉辦二者融合的活動
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并不局限于教室的方寸之地,可豐富教育地點,為學生帶來新鮮感,提高學生的體驗感。這樣既能到達思政教育的目的,還能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舉辦演講比賽,比賽主題與思政教育相關,如匠人精神、延安精神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指導學生撰寫英語演講稿。學生在準備演講稿的過程中需要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到匠人精神的專心致志、追求極致,了解到延安精神的自力更生與艱苦奮斗,學生再聯系自身的生活與學習實際,利用英語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這一過程可使參賽者深入了解我國人民的優秀品質,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同時還鍛煉了英語寫作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等。對于觀賽者來說,他們鍛煉了英語聽力能力,認真分析演講者的用詞,感受到演講者英語演講的魅力,激勵他們想要參加下一次演講比賽。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的英語演講比賽,具有強大的育人能力,會產生一箭雙雕的思政教育效果。
(七)構建學生評價體系與課程評價體系
教師應豐富對學生的評價內容,不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試,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思想與行為素質等方面的了解與評價,分析學生存在的不足。例如,當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不足時,利用智慧課堂設備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為后續教師的教學規劃提供參考。教師通過智慧課堂設備還可以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等,這為教師后續思政教育內容的引入提供參考。課程評價體系不僅涉及學生對課堂效果的評價,還可以了解到其他英語教師對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課堂評價體系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環節、氛圍、自身授課能力等內容的評價,促進教師創新與完善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其他教師的評價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理念,為自身的課堂設計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整體英語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能力。
四、結語
課程思政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英語學習,認識到英語這門語言的重要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促進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實現二者融合,教師需提升自身思政素養,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等,既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負責,也為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提升負責。
參考文獻:
[1]徐晶.初中英語課程思政探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1(2):36-37.
[2]王麗娜.初中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21(10):37-40.
[3]念香玲.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策略探索[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2(4):1-4.
[4]周永恒.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2(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