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珍
〔摘? ? 要〕? 現階段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抽象思維與推理能力,到了小學高年級時期,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日益凸顯,甚至個別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一年級時就為學生制定長遠的教學規劃,不僅要鞏固小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實踐能力,還要有效培養學生情感價值態度,讓深度學習理念走進課堂。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材為例,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深度學習活動,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4-0136-03
教師針對一年級小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因此,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策略,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新數學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主,小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自主參與到交流活動中,才能便于深入開展學習活動,促進深度學習。一年級小學生由于剛剛步入小學,對于小學學習生活可能還不適應,也不知道如何進行深度學習,所以,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獨立自主、深層次地學習,促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并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一、以預習為基礎,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生在學習不同的知識時,從新知到熟練掌握需要一定的學習訓練過程,但往往小學生無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小學生并沒有完全將數學知識消化理解,導致在運用過程中出現差錯。由于課上教學時間固定,個別學生不能在課上對數學知識全面掌握,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注重課前預習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課前對新知識有大概的了解,并根據自己的預習嘗試做一些課后練習題,有利于促進課堂上進一步學習。雖然一年級小學生的知識水平相差不大,但是每個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不同,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布置針對性的預習任務,合理把控預習任務的難度,并為學生提供一些輔助預習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掃除深度學習障礙。例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基于幼兒園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可以有效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小學生可以自主閱讀數學教材內容,里面既有一些有關生活數字情境,也有簡單的講解,課后配有習題作業,通過自主預習,讓學生對于該部分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為課堂上的深度學習排除阻礙。
二、以問題促進思考,打開學生深度學習通道
學生有思考才會進行深度學習,如果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講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沒有任何疑問,這種被動式學習無法實現深度學習。只有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才能通過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這要求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合理設計疑問,引導學生針對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以問促思,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中,該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有兩部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年級小學生接觸比較多的可能是立體圖形,因此,教師需要由立體圖形引發學生思考,然后過渡到平面圖形教學中,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也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深度學習通道,利用已經掌握的立體圖形知識,積極主動探索有關平面圖形的新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圍繞一些信息化學習材料進行提問。比如,教師可以將微課引入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微課視頻有利于打造高效課堂,通過動態教學開展深度學習不失為一個良策,如上述所說的“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教學內容,教師需要由立體圖形引發學生思考,然后過渡到平面教學中,那么如何有效過渡呢?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有效實現過渡教學,如教師將立體圖形的物品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一些學生就會提出疑問,如“這些實物是如何抽象出立體圖形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有什么特點呢?”“正方體和長方體又應該怎樣區分呢?”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然后出示相應圖形,讓學生辨認,讓學生從正面看這些立體圖形又是什么樣子,有效過渡到平面圖形教學中。當完成平面圖形教學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提出“平面圖形怎樣還原到立體圖形呢”,讓學生先想一想畫一畫,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出圖形還原過程。在不斷提問與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深度學習。
三、加強實踐操作,提高學生深度學習樂趣
學生對數學知識停留在淺層范圍內,多數原因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接受教師口述的講解方式,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動手操作過程中,因此,對一些數學知識可能會存在模糊的意識,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時,思路不清晰。尤其是一年級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科處于剛接觸時期,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實踐性較強的學習環境,鼓勵小學生積極動手操作,促使小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并發現實踐的樂趣。例如在上述所說的“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中,當學生對立體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可以讓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動手制作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的圖形,然后教師將小組合作完成的立體圖形組合搭一搭或者玩一玩,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征,如球與其他物體搭在一起會滾動,這是因為球沒有平平的面,可以任意滾動,而其他立體圖形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牢固。通過動手實踐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不僅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知識,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前后數學知識的聯系,還要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首先,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加強教材內部信息的聯系。一年級數學教材內容主要包括100以內數字的認識與運算,初步認識一些圖形,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學會分類與整理,等等,所以,教師應加強各個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如在認識人民幣與鐘表時,小學生也會接觸到一些數字,教師可以根據這部分內容強化學生的數字運算等。其次,需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在新課改環境下,要求教師加大小學數學教學深度,不要僅停留在數學知識表面,注重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所以,教師應突出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開展深度學習才能有效加強數學知識與內外部之間的聯系。例如在“分類與整理”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做好同一類物品的分類,并可以利用多種標準進行分類,認識歸類的實際意義,既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讓學生將分類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組氣球圖片(包括各種顏色形狀),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這些氣球進行分類,有的學生可能按照同一種顏色進行分類,有的學生可能按照每一組氣球有五個進行劃分,有的學生可能按照氣球的形狀進行分類,如心形氣球、長條形氣球與圓形氣球等,并將歸類原則與計數結果說給其他同學聽。然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的主題活動尋找不同的歸類原則,感受不同規范下的多樣性,并學會將分類結果進行統計,引導學生對數據信息進行深度剖析。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知識內容提出相應的應用題,在歸類總結與提問題過程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歸類思維,當學生運用語言組織自己的問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教師應回歸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針對哪些事物進行分類呢?給予學生更多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遇見的分類情況以及使用的分類方法。有的小學生會說日常生活中需要垃圾分類,如“干垃圾”“濕垃圾”“廚余垃圾”等,我們還會看到垃圾箱的表面會寫著“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既可以培養學生分類思想,還可以拓展分類知識的應用范圍。通過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思考數學本質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五、轉變教學觀念,開展深度學習活動
當前,有部分教師由于對深度學習認識不足,再加上自身綜合素養有待提高,導致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時,只能完成淺顯知識的學習任務,無法有效開展深度學習活動。這需要教師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對深度學習的認知,認識到深度學習對小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做好數學教學設計,不僅要制定整體化、系統化的教學方案,還要幫助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逐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遵循學生最近發展區,有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針對學生課上出現的問題,能夠靈活應對,幫助學生解答疑惑,引起學生思考,為深度學習做好教學鋪墊。另外,教師還需要積極創新教學形式,利用情境教學法等優化教學環節,課后做好教學反思,不僅要關注學生深度學習情況,還要注重學生前后知識的聯系,為一年級小學生的深度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針對一年級小學生,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小學生深度學習,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深度學習有利于發散小學生數學思維,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所以,教師應結合一年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其強烈的好奇心理,激發數學學習興趣,通過參與學習,發現問題,開展深入思考,最終獲得數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因此,教師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應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并尊重小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讓學生進行不同深度的學習,提高整體學習水平,幫助學生共同進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亞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探究[J].現代教學,2021(21):39-40.
[2]陳蘋麗.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師),2021(10):1-1.
[3]陳垚清.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策略探究[J].教師,2022(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