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泱泱中華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每個地區有其獨特的地方文化,而其中的紅色文化及其蘊含的紅色精神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以舟山為例,探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及意義。
關鍵詞:舟山;紅色文化;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李敬,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
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前提,與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使命和責任,同向同行。語言的學習必然承載著文化的傳播,為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使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就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而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尤其是體現著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操的紅色文化更應該融入英語課堂中,在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一、舟山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從硝煙中走來,承載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廣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由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是引領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舟山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更有著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180多年前的鴉片戰爭中,英軍入侵舟山,面對外敵入侵,舟山人民自發地組織反侵略斗爭。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率兵與敵軍浴血奮戰,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舟山的螞蟻島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這里卻是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地,周恩來總理曾為它親筆簽發“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螞蟻島上有凝結著島上婦女血汗的“三八”婦女海塘,歷經幾十年歲月,直面波濤洶涌的大海,象征著螞蟻島婦女不畏艱險、不懼風雨、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精神。2005年6月13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螞蟻島考察時說,螞蟻島曾有光榮的艱苦創業史,現在又與時俱進,漁區呈現新氣象。老一輩創造的“艱苦創業、敢啃骨頭、勇爭一流”的螞蟻島精神,不但沒有過時,還要繼續發揚光大。現在,作為紅船精神引領下的浙江“紅色根脈”之一,螞蟻島精神指引著一代又一代舟山人砥礪奮進。
在歷史的洪流中,舟山這片熱土孕育出、傳承著舍生忘死、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寶貴精神,是舟山地方文化最亮眼的底色,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舟山當地高校學生有著精神引領作用,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也有著極其積極的影響。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度的需要
英語作為國際商貿、人文交流的語言工具,承載著西方的主流價值觀和文化。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大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存在文化失衡現象,缺乏地方文化融入和中西方文化對比與思辨,使得學生對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本土文化一知半解。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中往往存在以下現象:主流文化、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往往面臨外來文化、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的侵蝕,“外語熱”引發母語危機與文化安全問題,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內容嚴重缺失,等等。紅色文化有著豐富的育人內涵,高校應當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的育人元素,提高學生對本土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認同,培養有責任擔當、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二)傳承紅色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更應該以自信的姿態把中國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寶貴精神傳播出去,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了解中國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高綜合素養是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紅色文化中蘊含著的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精神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懷,是無數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人和群眾為我們創造的精神財富,更是當代青年學生應有的風骨和傲氣。紅色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且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是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措施。
(三)落實課程思政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堂為學生提供學習語言,批判性地認識西方文化,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思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機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承擔著特殊的責任和使命。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年學生若缺乏思辨能力,就無法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國的本土文化尤其是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紅色文化,既能夠豐富英語教學的內涵,又能與英語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實施課程思政,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應大力推進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優化課程設置,選取恰當的教材和內容,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紅色文化,實現思政進教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這是英語學科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落實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把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師表,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全面發展,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大學英語教師不應該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是語言和文化的傳播者、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教師的文化素養水平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所以,教師應該主動學習,了解當地的革命歷史,深刻理解紅色精神,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不斷提高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舟山當地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到舟山鴉片戰爭遺址公園、小小圖書館、登步戰斗紀念館等地方回顧歷史,搜集史料。用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無懼艱難、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引領自己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只有教師提高了紅色文化素養,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有效推動學生對紅色精神的認同和傳承。
(二)地方紅色文化雙語教材建設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入,造成文化失衡、文化失語現象。目前,雖然高校及英語教師已經有意識地將本土文化與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但由于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加上缺乏本土文化尤其是地方紅色文化的雙語教材或學習材料,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例如,高校英語專業幾乎都會開設“英美文學選讀”“英美國家社會與文化”等課程,這些課程內容全部承載著西方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卻很少開設“中國社會與文化”“用英語說中國”等課程,而且即使開設此類課程,也通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學生潛意識里會覺得中國文化“不重要”。這不利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更妨礙對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此外,高校學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對自己的家鄉較為了解,而對高校所在地的發展歷史、紅色文化知之甚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如果學生能夠通過了解地方紅色文化感受到紅色精神的力量,從而以滿腔的熱忱投身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中,既利于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利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高校要著力建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和紅色文化雙語教材,挖掘地方文化,整合課程思政資源。舟山當地高校要利用好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選取適當的內容,整合多方資源,建設地方紅色文化校本教材。在外語、漢語言和教育等專業要以專業必修課的形式推進,在其他專業也要以選修課的形式向學生開放,與學科教學協力實現思政育人,以多元化的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有效地開發、傳承、弘揚地方紅色文化。
(三)創新教學和評價方式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和評價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教師應該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找準紅色文化和課程內容的契合點,以多樣化的形式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例如,利用當前大學生感興趣的微博、抖音等,發布有關地方紅色文化的內容,用在線下教學的課前導入部分開展主題討論,或者用在線上教學的自主學習環節。紅色文化從歷史硝煙中走來,通過新媒體手段走近學生,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現隱性的思政教育。還可以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例如,帶領學生參觀三總兵紀念廣場、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金塘革命烈士紀念塔、金維映故居等,近距離感受沉重的歷史和偉大的精神;可以讓學生對地方紅色旅游資源進行英語介紹,對紅色歷史資料進行翻譯,開展用英語講地方紅色故事等主題活動;鼓勵學生把大學生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比賽與地方紅色文化結合在一起,用創造性思維把地方紅色資源帶上更大的舞臺。在對學生的評價中也要結合紅色文化的特點,評價方式要多元化,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深刻理解、傳承發揚。
四、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一)紅色文化的時代意義
紅色文化歷經歲月沉淀,已經褪去血色,但其中的紅色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只有弘揚和傳承紅色精神,廣大學生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紅色文化融入學科教學,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助力,從而培養有專業學識、有家國情懷的時代青年。
(二)豐富英語教學的內涵
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滲透著文化內涵,大學英語課程周期長,涵蓋范圍廣,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育人的特殊陣地。教師基于現行教材,積極探索、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與英語學科教學的契合點,通過創新教學和評價方式,以多元化的形式把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能夠豐富英語教學的內涵。同時,以接地氣的地方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主動了解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繼而提升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雙向的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出有綜合文化素養的高質量人才。
(三)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紅色文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認知、認同和自豪感。在紅色文化教育感召下,學生能夠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無懼艱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在地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當代大學生有著豐富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他們可以利用英語全球應用范圍廣的優勢,結合新媒體手段,把地方的紅色故事、紅色精神在世界舞臺上傳播,從而為地方旅游業、服務業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助力。
五、結語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立德樹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主動學習、深刻領會地方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挖掘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堅持適度原則。二者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也有利于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家國情懷、能主動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楊維東.外語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問題及應對[J].外語教學,2015(5):73-76.
[2]毛軍社,寇靜.論英語媒介傳承紅色文化的必要性[J].現代企業教育,2014(4):94-95.
[3]黃娜.文化育人視角下英語教育融入紅色文化的研究[J].經濟師,2020(12):191-192.
[4]別俊玲.基于文化自信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J].英語廣場,2020(3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