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聽說課是推進新課標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載體之一,產出導向法的引領能有效幫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帶著目的與驅動力去實現文化意識及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與內化。本文通過一堂單元主題語境為“食物與文化”的聽說課來探究產出導向法下的高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產出導向;文化意識;高中英語;聽說教學
作者簡介:林鶯,福清融城中學。
一、引言
新課程標準下的聽說課程融入了大量地道的文化現象與知識,因此在聽說課中逐步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很重要?!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掌握充分的中外多元文化知識,認同優秀文化,有助于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沃土,語言與文化一脈相承、唇齒相依。Vera Simone 在1987年就提出過語言即文化的說法。Song Fei認為,除非真正了解目標語言的理念與文化背景,否則一個人無法真正學習或教授一門語言。因此,語言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習得,逐漸培養起內在文化意識是學習語言的關鍵。薛蓉提出,英語教學一直承擔著塑造文化品格的任務?!爱a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啟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有意識地將文化意識滲透在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中,改變以往的死板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內在驅動力,促進語言學習。
“產出導向法”是由文秋芳2014年提出的中國本土化的應用語言學理論。POA是一種全新的、本土化的外語課堂教學理論和方法,它最早是針對高校英語學習者而言的。針對高中教學中存在的學用分離、文道分離、輸入輸出效果不對等以及高中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特征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情況,產出導向法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也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產出導向法”理論覆蓋教學理念,教學假設以及教學流程。POA的教學理念分為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和關鍵能力說。其教學假設包括分別是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理論。教學流程為“驅動-促成-評價”組成的若干循環鏈。該理論各層面環環相扣,既有針對性,又有創新性和實用性,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用英語“能說會道”的國際化人才。具體來看,學習中心說重視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有效性;學用一體說主張邊學邊用、學中用、用中學; “文化交流說”強調文化平等與交流理念;“關鍵能力說”旨在更好地貫徹立德樹人任務,增加POA培養目標的可測性。
何晶晶指出,英語聽力文化教學基于 POA 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強調思想的交流與文化互動,賦予聽力這一外語專業核心技能課程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本文通過一堂單元主題語境為“食物與文化”的聽說課來探究產出導向法下的高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傳統聽說課堂在落實文化意識培養目標時存在的問題
首先,許多教師忽略了教材及其輔助材料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甚至語氣語調所透露出的語境文化;其次,教師慣用單一枯燥的傳統教授方式,忽略了多模態教學環境下可利用的資源與教學形式,打擊了與網絡共生的當代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
三、產出導向法下的聽說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教學實踐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3“Food and Culture”為例具體闡述。
單元主題:基于主題語境“人與社會”,闡釋食物與文化一脈相承的內在關系;單元語篇涉及中國不同地區菜式,如何點餐及健康飲食等內容;其中聽說課聽力部分是一對中外朋友在湖南菜館討論菜式并準備點餐的過程,說的部分是承接原聽力進行點餐。
教學目標:增強通過圖文預測內容的聽力技巧;介紹中國菜給外國朋友并陪同點餐;更好地理解食物與文化的關系。
Mitchell和Myles提出,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們相互支持彼此的發展與習得。以下我們來關注產出導向法下的聽說課上的語言教學與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產出導向,有譜在心
鑒于高中課時的緊湊性,筆者在驅動環節中并未嚴格遵循文秋芳教授在驅動環節提出的“受挫-饑餓-驅動模式”,這節課堂實踐上,筆者直接告知學生課時目標和產出任務,構建目標導向的自我驅動,并將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于更多文化因素的融入。文秋芳強調促成過程包括輸入加工和輸出活動,整個促成過程應體現“學用一體”的理念?;诖?,筆者在說的活動之初就先進行任務的呈現,然后鋪墊文化背景與言語支架,進而展開組內表演,最后進行課堂呈現,形成了“驅動-促成-評價”一體化的閉環流程。
(二)主題引領,知行合一
縱觀這堂實踐課,主題引領活動,活動回扣主題。這里淺舉兩例:語篇上,梳理了“peppercorns”與“chilies”“bold flavour”與“bold people”“overcome the effects of rainy or wet weather”中所包含的文化困惑與知識,幫學生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含義;進階思維活動上,通過學生在閱讀語篇中習得過的“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再一次緊扣單元主題,得出單元主題“食物與文化”一脈相承的內涵。
(三)文化鋪墊,導入先行
通過八大菜系圖片及短視頻引入,啟發兩點:閩(學生所屬地域)菜屬于八大菜系之一,及福州清淡鮮美的沿海菜式特征;不同口味的詞匯復現與鋪墊。八大菜系的本土化關聯不僅激發上課興趣,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學生本土文化自信。
(四)活動貫穿,始終如一
聽力語篇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文化疏導材料,新教材中聽說語篇在主題語境引領下,更具針對性并服務其單元主題,利用這樣的語篇材料去滲透文化意識顯得必要且恰當。這次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多樣的活動整合并詮釋了相關聯的文化。
1.聽前活動,匹配湖南菜的圖片與菜名,并通過兩個問題“What kind of restaurant is it? What taste of food are served?”來關聯文化背景,鋪墊湘菜名,疏通聽力障礙。
2.聽中活動,僅以聽力第一個活動的設計問題為例:
How is Hunan cuisine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Sichuan cuisine?
What are the reasons why Hunan people like spicy food?
What do many Chinese think about hot food?
在學生復聽時對文本中較易困惑的詞匯與句式進行分析,用圖片直觀解釋了四川peppercorns與湖南chilies的區別;解析a bold people以及bold flavour的含義與內在關聯,這樣的文化滲透幫助學生在理解語篇背后文化現象的同時,掃清聽力障礙。
3.聽后活動,針對四川盆地的特有氣候形成四川人愛吃辣的飲食習慣這一文化現象,配圖說明,促進其內在關聯。繼而,通過對“What factors do you think might influence a local food”的思考,深化對文化與食物內在關系的理解。
4.說前活動,通過一張福建地圖再次關注了沿海城市福州的飲食文化,通過大量閩菜美食圖片鋪墊食物名稱。在給出“Providing that there's an exchange student in your class, and this week you'll take him/her out to our local restaurant to order MIN food in Fuqing.”的產出任務后,創設學生耳熟能詳的當地閩菜餐飲品牌“四道菜”的語境。通過朋友外國餐館點菜的視頻感受西方點餐禮儀并思考文化差異:即西方人聚餐時點餐和吃飯都各自獨立;而中國式聚餐是共點一桌子菜共食??梢赃M一步啟發學生探索背后原因,也許這正是西方的自我獨立意識與中國的大家庭觀念所折射出來的一個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梳理幫助學生在中餐館點餐的角色扮演中關注餐桌禮節與文化理解,促進文化意識的達成。
(五)思維文化,相輔相依
談及思維品質時,梅德明指出,不同的語言勢必會帶來思維上的差異,一種語言的背后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由此,思維與文化不可分割,對一種文化現象的關注與思考就是某種思維品質的培養。課堂最后筆者列舉了學生熟悉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李子柒以及閩菜傳承人羅世明的例子,讓學生從關注文化現象、知識,感受文化魅力的層面升華對于文化宣傳者的思考,啟迪了他們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六)當堂輸出,評價合一
文秋芳在POA新體系中指出“評價”可以是對促成活動進行的即時評估,也可以是對產出成果進行的即時或延時評估。筆者在不同活動設計上都融入了對相關文化知識的考察,縱覽學生課堂表現,可見學生有較好的內驅力,過程中參與度高,達到了較好的輸出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小組呈現中,學生們能克服緊張,大方輸出點餐用語。其中一位同學還針對waiter口誤說錯的一個單詞為他解釋“He's new here”, 這一句看似簡單的句子,反映出這位學生對餐館禮儀文化的一個內化程度,足見這堂課的效應。
教學反思:
這堂課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支持,以單元主題為引領,立足教材語篇,整合了語篇中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語篇背后的文化知識等學習內容,以任務驅動學生,以逐層遞進的活動推進,構建了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形成文化直覺、提升文化素養、建立文化自信。換言之,這堂聽說課也是一堂文化課,二者相輔相成。本堂課需改進之處是可在課前預習時就通過拓展閱讀或視聽材料等讓學生積累相關文化知識;其次是作業設計只關注了教學目標中聽說能力的鞏固,忽略了對文化因素的課外鞏固。因此這里可以增添一個讓學生組隊制作飲食文化海報并分享的周作業,以此融入文化意識,深化單元主題。
四、產出導向法下的聽說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教學啟示
關注主題背景下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及現象,在備課環節就充分挖掘、探索、研究,以此做到心中有譜、教學有物、產出有向。
聽說課上的文化意識培養,教師應注重利用教材及聽力材料背后富含的文化現象,以不同維度的產出目標為導向,以驅動、促成及評價理論為依據,設計出目標導向清晰、有鋪墊、有展開、有遞進、有回饋的課堂活動,進而展開具有針對性、參與性及效果性的評價環節。
五、結語
筆者認為,文化意識培養是一個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課堂上滲透給學生的一定不只是簡單的文化知識與文化現象,而是激發其內驅力,并使其逐漸內化的文化直覺與文化意識,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文秋芳.產出導向法:中國外語教育理論創新探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3]]薛蓉.文化品格培養視角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院,2016(10):96-98.
[4]何晶晶.“產出導向法”在英語聽力教學跨文化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108-112.
[5]Mitchell R, Myles 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M]. North Yorkshire: Replika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