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基于大概念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遷移。本文以具體的課例片段闡述了基于大觀念的教學設計,探討基于大概念的教學對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大概念;思維品質;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王大卓(1992.12-),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學生,鄒城市匡衡路小學英語教師。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五個方面。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英語課程也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的重要課程,通過英語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認識和觀察世界??创挛?,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大概念是學科的核心概念,是一種比原理、概念更加上位的概念。大概念是表淺學習向深度學習轉化的一個抓手,教學內容圍繞大概念展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建構大概念,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使用基于大概念進行的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大概念的內涵和意義
大概念,又稱大觀念,是指一門學科的核心概念,能夠反映一門學科的本質特征。威金斯和麥克泰格認為:大概念就是一個概念、主題或問題,它能夠使離散的事實和技能相互聯系并有一定意義。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的大多是零散的知識,缺少整合,學生獲得的也是零散的、僵化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零散的知識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不能很好地遷移和應用。大觀念是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抓手,是引領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觀念。大概念相當于一個“車轄”,使車輪能夠固定在車軸上。大概念能夠幫助學生將各個知識點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使不同的教學內容產生聯系的整體性框架。使學生獲得可遷移可應用、對學習者產生意義的知識,獲得真正地理解。
教師在課堂上以大概念為目標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獲得深入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課程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語言學習。基于大概念進行教學,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二、基于大概念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案例
(一)以問題鏈的形式層層深入,培養指向大概念的邏輯思維
在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2 Let's talk板塊中,張鵬丟失書包后去失物招領處尋找書包,在失物招領處,Miss White詢問了書包的顏色和內部物品后,幫助其找到書包。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本課學生要獲得的思維品質相關的大概念設定為“知道丟失物品后要去失物招領處”“知道別人丟失物品該如何詢問,如何為丟失物品的人提供幫助以及如何用英語表達”?;诒菊n的這兩個大概念,我設置了以下問題鏈來串聯教學:
在Pre-listening環節,教師呈現課文情境“Zhang Peng lost his schoolbag. What will he do? Where will he go? ”,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思考丟失物品后要做什么?去哪里尋找?引導學生進入本課主題,通過呈現課文插圖Miss White和Lost & Found使學生知道丟失物品應該去“失物招領處”,并知道本課的人物和場景,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本課第一個大概念:丟失物品后要去失物招領處尋找。
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What will Miss White ask? ”,讓學生對Miss White問張鵬的問題進行預測。學生的預測一般為“colour、shape”。在這一過程中,有學生回答“書包的樣子”,這樣的回答會被要求換成更加具體的描述。通過這一預測問題,學生激活已有認知圖式,聯系日常生活,快速檢索可能的答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并讓學生知道回答問題應該從具體清晰的角度出發。通過上述兩個問題,學生回答了關于“What”的問題,明確了語篇的主題和內容。
在學生給出Miss White可能問張鵬問題的回答后,教師繼續追問What order? Why? 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給這些問題按照先后詢問的順序排序,并解釋這些問題排序先后的原因。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明白,詢問別人丟失的物品,要先詢問最明顯、最容易看出的特征(colour、shape),再詢問不那么明顯的細節、需要進一步核驗的問題(What's in the schoolbag?)進行確認。通過上述問題,學生理解了關于“How”和“Why”的問題,感知語篇所傳遞的意義,獲得了本課的第二個大概念:知道如何詢問別人丟失的物品,如何為丟失物品的人提供幫助。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通過上述相互關聯的問題鏈,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直指本課的幾個大概念目標,理解“尋找丟失物品”這一事件中包含的邏輯意義, 無論之后在課堂情境還是生活情境中都能更好地進行遷移,使思維更具邏輯性和條理性,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二)利用圖片信息,形成指向大概念的價值判斷
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2 Let's talk板塊是關于Amy和陳杰談論自己新書包的對話,兩人對于Amy書包的顏色、形狀、書包內物品和容量大小進行對話。我將本課的與思維品質相關的大概念設為:知道描述物品的容量大小可以用不同的形容詞表示;知道不能隨意翻他人的書包。
首先,在聽錄音前,教師呈現課文插圖,讓學生預測:Whose bag is it? 經過仔細思考后學生會說“Amy's schoolbag. Because Amy's hands are in the schoolbag. ”,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發現Amy的手在翻動書包里的書,由此知道這是Amy的書包。之后教師追問學生“Can we touch the books in others's choolbag? Can we put our hands in others's choolbag? ”。通過這一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后,獲得大概念:不可以隨意翻別人書包,不可以隨意觸碰他人物品。
通過讓學生對圖片信息進行觀察、思考和猜測,學生能夠根據圖片獲取關鍵信息,并進一步了解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作出思維和情感上正確的價值判斷。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思維更具有批判性。
(三)利用關鍵詞匯與標點符號,培養指向大概念的分析與推理能力
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2 Let's talk板塊的課文對話中,書包的容量大小這一特點通過句子“It's a fat panda!”表現出來,要通過fat一詞讓學生體會到書包的“容量大”這一特點。教師在Post-listening環節讓學生完成Amy's schoolbag的表格。
表格有“colour、shape、size、What's in the schoolbag?”;將size放到表格的最后一欄讓學生最后完成,并讓學生分析體會“It's a fat panda!”的含義。教師提問“Why does Chen Jie say the panda schoolbag is fat? What does the word “fat” mean? ”。學生仔細思考后回答“Because Amy can put many books in the bag, so the bag is big. ”。教師追問“But Amy just mentioned five books in her bag. How can we know it is fat or big?”,此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對話,認真思考后回答Amy的原話是“An English book, a maths book, three storybooks and...”,and后面的省略號則表示書包里還有書只是沒有全部呈現出來。通過讓學生抓住語篇中的關鍵詞fat進行深入思考,學生獲得“物體的容量大小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描述方法”這一大概念,還可以繼續延伸思考還有哪些詞或表達方式也能用于這樣的描述,今后也能更好地利用這一特點來描述事物。通過追問“只有五本書我們是如何知道書包大的?”使學生注意到省略號省略了書包里的其他物品,并獲得省略號中蘊藏的信息,獲得“省略號也有表達意義的作用”這一大概念,從而今后在閱讀與寫作中對省略號在語篇中的意義和作用有所關注,并能學會在寫作中使用省略號表達意義。
抓住語篇中的關鍵詞和重要的標點符號,聯系語篇中的上下文,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和思考,能夠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推理能力,獲得超越文本的大概念,既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又能幫助學生獲得思維品質的提升。
(四)創設情境,培養指向生活大概念的思維品質
在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1 Let's do板塊中,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有關教室物品中的行為,如“Open the door. Close the window.”等,此時學生學習的詞匯有限,Let's learn板塊學生又學習了新的教室物品的單詞,根據本單元的大概念目標:愛護教室及教室物品,主動打掃教室,并在不同的情境下對教室內物品作出正確合理的行為。本單元學習的教室及教室物品的主題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基于單元主題和單元大概念,教師在學生學完Let's learn板塊的單詞后,設計了一個場景與行為搭配的活動:分成兩個場景:值日情景(on duty)和日常情景(daily life),在值日情景中,學生寫下值日時三件自己最喜歡為班級做的事;在日常情景中,學生根據給出的具體特定情景選擇合適的行為。
備選行為:
此活動中的第一個表格通過讓學生寫出“最喜歡為班級做的三件事”,學生結合自身經驗思考在大腦中搜索有哪些事既是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又是自己喜歡做的,既能激發學生對班級關心和熱愛的情感,又能對語言知識加以鞏固,并為完成第二個表格做好知識和思維上的準備。
活動的第二個表格是通過讓學生匹配教室場景與應作出的行為,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使學生經過辨析思考后,知道在教室里不同的場景中應該作出什么樣的行為,意識到“炎熱時關窗、關門、開空調”或“開窗、開門、開風扇”,“寒冷時關窗、關門”,“室內黑暗時開燈、自然光充足時關燈”這些基本的常識以及節約用電的環保觀念,并培養學生對于班級以及教室用品珍惜、愛護的情感,還能使學生獲得“open/close用于門窗的開關而turn on/off用于電器的開關”這一語言知識上的大概念。在學生完成表格后,教師可以繼續延伸提問:夏天開空調時進出老師辦公室應注意什么?冬天室內很冷時進出老師辦公室時應注意什么?將愛護班級與教室的情感進一步推及到關愛老師、進出辦公室隨手關門、設身處地為老師考慮的大概念,而這一大概念也是四年級下冊學生需要獲得的一個大概念,此時做一個預先的鋪墊。通過設計這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讓學生獲得與生活相關的大概念,讓學生在深度思維活動體驗到“人與社會”這一主題的關系,并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同時,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概念是聯結知識與學生思維品質的紐帶,指向大概念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理解這一學科的本質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語言學習中提升思維品質,獲得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挖掘語篇中的大概念,基于大概念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獲得本課、本單元乃至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大概念,有些大概念的獲得需要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多個課時甚至不同學期的多個單元共同完成,但在每一個課時中都應體現相關大概念的理念,通過使用一系列相關聯的問題鏈、圖片信息、分析關鍵詞匯及標點符號、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情境,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胡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大概念及其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1(12):13-21.
[3]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王薔,周密,蔣京麗,閆赤兵.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