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四大性質(zhì)—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把握課程性質(zhì),優(yōu)選案例材料,將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滲透其中,從而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文章基于思想品德課程的四大性質(zhì),分析與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案例材料的選擇和具體應用情境,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案例材料;課程性質(zhì)
作者簡介:陳晨( 1989—),女,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中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教材內(nèi)容,選擇恰當有效的案例材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積極作用。雖然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案例資源十分豐富,但是質(zhì)量參差不齊,若教師在選擇資源時無法精準把握,無法在教學時較好地融入案例講解,就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案例材料的選擇入手,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策略,以期幫助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實現(xiàn)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一、由虛到實,突出道法課程的實踐性
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將生活實際作為課程建設與實踐拓展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讓他們在認識、體驗與實踐中實現(xiàn)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1]。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但是教材在案例材料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感。因此,教師在整合案例材料時,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特征。
例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節(jié)“讓友誼之樹常青”時,筆者以迪士尼經(jīng)典動畫片《瘋狂動物城》作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善良的兔子和狡猾的狐貍是否注定無法成為朋友?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是否注定只能成為天敵?筆者從影片中狐貍和兔子之間的矛盾入手,引導學生學習呵護友誼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通過合理運用案例,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友誼、學會交友、學會呵護友誼,這些都是初中生的必備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從以下方面入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合理運用案例。
1.選擇合適的視頻資源作為導入內(nèi)容。視頻資源中包含了豐富的人物、聲音、場景等,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距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課堂生動有趣、精彩紛呈。
2.以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比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你是否經(jīng)歷過類似小狐貍與小兔子的經(jīng)歷?能否與我們分享?你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你采取了什么行動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分享交流、合作探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課堂更生動、高效。
3.活用案例材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身邊人的趣事或是困擾,通過場景演繹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入學生熟悉的案例材料,將生活實際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不僅能夠增強教學的感召力和說服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可度;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關心社會、親近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親社會行為。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將課程教學、案例材料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突出教學的實踐性。
二、由負轉正,突出道法課程的積極性
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2]。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的任務是把陽光送給學生?!痹诨ヂ?lián)網(wǎng)技術非常發(fā)達的今天,學生面臨著很多不良誘惑和錯誤的價值導向。對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材料的選擇上更為嚴謹,突出材料的積極性和正面價值,挖掘材料的積極面,強調(diào)其思想引領性。
例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三節(jié)“國家行政機關”時,筆者將湖北黃岡衛(wèi)健委主任唐志紅一問三不知的視頻材料作為案例,設置討論問題“對衛(wèi)健委主任唐志紅的處罰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行政機關的性質(zhì)及職能。
這則案例材料引發(fā)了學生的關注和討論,激發(fā)學生關心社會的熱情。但是這則材料很容易引起學生對相關工作人員失職行為的抨擊,使學生片面地看待這一事件,從而對行政機關產(chǎn)生負面認識。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十分注意語言的引導,加入了另一個問題“在唐志紅事件后,你知道國家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嗎?你還有什么好對策嗎?”引導學生認識到,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
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對材料的有效運用下,該案例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實現(xiàn)了積極的價值引領,同時又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本節(jié)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因此,教師在挖掘與課程相關的案例材料時,不能完全避免負面的案例材料,而應思考如何在負面的案例材料中找到正面的切入點,發(fā)揮材料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三、由淺入深,突出道法課程的思想性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將教學觀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課堂的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但是初中生有限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維能力決定了他們學習和探究的深度。因此,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案例引導,幫助學生深層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合理運用案例材料,通過引發(fā)正反面的沖突來引導學生思辨、討論、辯論,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對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應選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讓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思考的案例材料,從而延伸學生思想的深度。
例如,在九年級中考復習課中,筆者引用了以下材料:“2022年底,國家全面放開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對新冠感染者不再隔離,不再判定密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qū),取消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檢測調(diào)整為愿檢、盡檢?!?/p>
抗疫政策的調(diào)整屬于較新的時政材料,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對于這一則具有正反兩面性的時政材料,學生容易受網(wǎng)絡上部分不良評論的引導而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缺乏長遠、深度的思考。因此,教師的引導應突出積極性、思想性、綜合性,要引導學生從政策放開的背景環(huán)境、專家的專業(yè)分析、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的有序運行等多個方面來分析和思考這則材料。
具體來說,教師在設置這一探究問題時,可以提前從不同的角度設置好問題的思考方向。例如:國家機關角度:行政機關積極履行法定職責,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承擔責任角度:要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做到對自己負責,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文化信仰角度:專家對疫情走向的正確判斷,對患者用藥的指導,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國家利益角度:要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維護國家安全,關心國家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應該隨著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逐步遞進,與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遷緊密結合。教師在案例材料的選擇上應突出其思想性,強調(diào)提升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讓學生學會多視角、深度、綜合地分析問題。
四、由遠及近,突出道法課程的生活性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基礎和重要教學資源來源。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善于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活動[3]。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案例材料的選擇上,應注重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張教育即生活。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充分結合課程內(nèi)容,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教學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提升課程教學的社會化意義。
挖掘和引用生活事例是“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在挖掘生活事例時,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來篩選案例材料,讓學生在道法課堂上實現(xiàn)共情;同時,要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遵循由遠及近的原則,融入地方文化特點,引發(fā)學生共鳴。
例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師生之間”時,筆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了一則謎語:“桃李芬芳滿天下,傳道授業(yè)解惑人,他是—?”答案是老師。在課堂結束之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合唱歌曲《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作為結尾。
通過猜謎語導入新課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導入環(huán)節(jié)充滿趣味性和新穎性,而以歌曲合唱作為結尾,能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課堂情感。
“師生之間”這節(jié)課的課程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密切,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材料的首先要注重案例材料的情感性,通過真實的案例來激發(fā)學生對師生之情的共鳴。其次,教師要注重案例材料的獨特性,根據(jù)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生展開差異化的教學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寬容和嚴厲都是教師關心學生的表現(xiàn);也要根據(jù)不同班級學生的獨特性,以或煽情或詼諧的課堂呈現(xiàn)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教師還要注重案例材料的綜合性,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巧妙結合文字、音樂、視頻、演繹、辯論、比拼等不同形式的材料或不同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達成最優(yōu)的課堂教學效果。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選擇貼近生活實際,來源于社會實踐,能夠服務于學生學習,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以及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事例材料,結合教學內(nèi)容由虛到實、由負轉正,由淺入深、由遠及近地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薄?/p>
【參考文獻】
[1]梁世強.優(yōu)化教學模式,構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5(98):128.
[2]賈喜愛.巧設活動,提高思品課堂實效[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2):126.
[3]黃偉.否定與重構:追尋課堂臻美之境:“做友好往來的使者 ”磨課反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4(1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