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宜 劉菁媛
摘要:汪立三具有驚人的創作天賦,不同的變奏、情緒的發展、織體的變化、旋律的進行恰到好處地被控制在一個音樂框架里,體現了他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深刻認知。1978年后,汪立三以民族文化和西方創作技法的交融為基點創作出許多鋼琴音樂作品,如《東山魁夷畫意》《他山集》等,這些作品的誕生標志著作曲家可以開拓性地運用現代作曲技法。汪立三還努力將西方十二音序列融入中國古典民族音樂,這一創作理念開拓了同時期中國作曲家的創作思維,改變了固化的民族音樂,傳承了中國民族音樂。文章以汪立三的代表作《小奏鳴曲》《兄妹開荒》為對象進行分析,力求解讀作曲家的鋼琴音樂創作路線和取向,以此展示中國鋼琴創作的突出成就和明晰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關鍵詞:中國鋼琴創作;汪立三;演奏技巧;《小奏鳴曲》;《兄妹開荒》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03
1 汪立三簡述
汪立三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和鋼琴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父親對民族音樂藝術,比如京劇、揚琴、京韻大鼓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的耳濡目染為汪立三以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我國音樂發展的興盛期是20世紀40—60年代,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幾乎是百花齊放。汪立三的創作可以“文化大革命”為分割點,此前汪立三于1953年創作了第一首鋼琴音樂作品《蘭花花》,其被匈牙利音樂家薩波奇譽為“天才的作品”[1]。1957年,汪立三創作了民族特色與現代技法交融的鋼琴音樂作品《小奏名曲》。
2 《小奏鳴曲》
2.1 《小奏鳴曲》概述
《小奏鳴曲》是汪立三的代表作品,全曲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在陽光下》《新雨后》《山里人之舞》。198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打算出版時,為讓廣大聽眾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音樂意境,分別為三個樂章加上了小標題,這是當時中國奏鳴曲標題的一種創新。汪立三的《小奏鳴曲》是中國早期較成熟、完整的奏鳴曲,每個樂章都獨立存在,創作靈感源于我國民歌,在民族化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的創作技法。《小奏鳴曲》既是汪立三藝術創作中勇于創新的真實寫照,又是中國民族鋼琴音樂蓬勃發展的標志[2]。
2.2 《在陽光下》
全曲采用奏鳴曲式織體,簡捷明亮,輕松活潑,旋律跳躍生動,節奏多變。呈示部音樂形象天真爛漫、明快活潑,高聲部主題在A羽調式陳述。節奏以3/4拍為主,5/8拍和2/4拍交替進行,左手伴奏在A宮系統上以純五度音程為主的持續音的兩個和弦轉換交替,長時間的重復成為獨有的特色。副部主題與主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現了新的音樂素材,旋律從跳躍變成歌唱性,更為抒情。整體的節奏不再不斷轉換,音樂形象也更為平和,從A羽轉為F宮調式。
2.3 《新雨后》
按照奏鳴曲結構,第二樂章也是慢板樂章,變化再現單三部曲式,調式為降B羽調式,結構簡明精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清新自然。融入歐洲傳統復調對位音樂手法,中西方文化相結合的同時具有復調作品的特性,與第一、第三樂章形成鮮明對比。
第一段(第1~27小節),傳統對位手法卡農式復調穿插其間,主題取材于山西民歌。
第二段(第28~44小節),單一的主題,旋律是第一段的引申,右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刻畫出小雨淅淅瀝瀝的景象,延續了降B主音的雅樂調式。
第三段(第45~63小節),由第一段的主題變化再現,主旋律在第47小節轉到左手上,音域從高音來到低音,再現了第一主題,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宮音系統的主音上變化,形成多調陳述。第53小節之后在主音降B的持續音上,中間聲部穿插了主題的又一次再現,最終結束全曲。
2.4 《山里人之舞》
與前兩個樂章不同,《山里人之舞》是一首三拍子舞曲,復三部曲式,伴有多調性的和聲色彩,有鮮明的民族特征。開頭引子部分有別于前兩首,強有力的柱式和弦營造出敲鑼打鼓、歡樂的氛圍,對后續的歡慶起到烘托作用。第一段主題明快,是互動的舞蹈場面,旋律聲部是D五聲調式,但是左手的和聲織體是以E為主音的羽調式。主要采用3/8拍和3/4拍,中間也會穿插2/8拍和5/8拍。豐富多變的節拍從情感與力度上塑造了不一樣的音樂形象,與第一樂章相呼應。
3 《兄妹開荒》
《兄妹開荒》創作于1978年,堅持中國民族傳統調式與西方創作技法的結合,創造了新的民族和聲編排,也使中國的鋼琴音樂漸漸有了新面孔。在《兄妹開荒》問世前,汪立三創作了鋼琴曲《蘭花花》,所以在創作和藝術構想上,其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
《兄妹開荒》是套曲式的單樂章混合曲式結構,整個作品框架以并列為基礎,將A、B、C三個部分連接起來,每個樂段又以變奏的手法擴充材料。在整理作品的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主題在結構上形成類似的分節歌。
以行板速度開始引子,2/4拍與2/2拍先后變化,模仿的是鑼鼓聲和雄雞報曉的音樂擬聲場景。第一、第二部分都采用變奏曲式,中間穿插連接部;調式從第一部分的F宮燕樂七聲調式變奏轉到下二度的降E宮燕樂七聲調式,進入連接部,再由降A宮轉向E宮,為第二部分作準備。第二部分以A宮燕樂七聲調式為主,音樂形象與第一部分形成反差。第二個連接部采用模仿復調手法,七度音程的貫穿造成了不協和感,力度逐步遞加,到了主題第三部分完全爆發。第三部分速度回到了行板,為A宮燕樂七聲調式。尾聲部分取材于引子,運用了轉調摸進手法,形成鮮明對比,最后回到F宮燕樂七聲調式。
4 演奏特點
演奏時要注重作曲家的個人特色,比如音樂的歌唱性、敘述性和感召能力等。在速度上,《在陽光下》開頭的節奏輕快跳躍,Vivente(活潑的、有生機的)要求160的速度,說明了這是活潑有朝氣又帶著節奏感的樂段,重復、變化的節奏、切分拍也可以突出它的輕快[3]。由于采用了不同拍子的交替,音樂產生了一種“不平衡”。這些一直重復的旋律,要求演奏者節奏氣息不能亂,單音的跳躍訓練手指第一關節,要求靈敏、快速、集中地觸鍵,手腕放松帶動手指尖力量。
左手的和聲也是如此,它模仿的是民族樂器“笙”的音響效果,雙音織體交替切換干凈,同時不能搶了右手的主旋律。副部開始變成Cantabile(如歌的),對比主部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這里的四分音符用時長,從聽覺上拉長了整段旋律,放慢速度,加上大量的連奏、大連音線,增強了抒情歌唱性。展開部的加速甚至比主部更加激昂,一直持續到尾聲,但在結尾前的6個小節減慢過渡,要注意拍子的時長準確,再通過大量休止符讓整體速度放慢,直到結束。
《新雨后》全曲節奏自由,對比強烈,節拍在4/8、5/8、3/4之間交替進行。歌唱性的段落也是采用連音彈奏的技法,要注意下鍵時力量的連貫和完整性,通過肩膀到手臂、手腕和手指間的力量傳遞,最后落到琴鍵上,控制好下鍵的力度和速度,才能表現出準確的音色。音色最能體現演奏者的能力。
演奏時,要把握樂句的氣息和音韻,即使樂句與樂句之間有斷開或者小節線分開,演奏者也要時刻保持音樂的歌唱性,才能體會到音樂的起伏傾向,將句頭、句尾、分句以及高潮迭起都演奏好,以此體現出音樂的完整性。
《新雨后》還有一部分是快速的小連音。一般來說,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與外國鋼琴音樂作品在純演奏技巧上沒有太大區別,那么處理好外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情感及意境就能處理好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了嗎?當然不是。正如《新雨后》,其表現的是一場初雨后,大地經過了雨的洗禮,灰塵散盡,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植物清新的香氣。《新雨后》是一部既有寫實又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五聲調性作品。演奏時除了要了解作曲家的風格外,還要掌握特定的觸鍵技巧。
《山里人之舞》中出現了新的演奏技巧,這是因為汪立三作品多選取民族樂器,所以有頗多的裝飾音。這一樂章包含顫音和波音兩種裝飾音。顫音并不是一味顫就行,許多鋼琴大師演奏顫音時明確知道自己要彈多少個音,而不是把時值彈夠就行,此處同理。關于波音,分為上波音和下波音,兩種形式的彈奏方法幾乎相同,《山里人之舞》只用到了上波音。
《山里人之舞》中還存在關于大和弦的演奏技巧,“和弦的彈奏要點在于使所有的音必須絕對同時響出,在某種情況下各音的力度完全均勻”。掌關節和手指關節要支撐好,手臂與手腕放松。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加入了現代技法。第一段右手的三拍子主題與第一樂章的主題首尾呼應,輕快活潑,切分音的節奏使音樂走向更加詼諧,左手的小連音輕巧典雅,在輔助主旋律的同時,為舞曲增添了獨特的魅力。第二段的主題旋律是在高低音域中交替出現的,加上左手的和聲背景,營造出特有的民族地域三拍子的獨舞場景,與前后兩部分的群舞場景形成對比。
汪立三說過:“《兄妹開荒》是我最中意的作品,在中國民歌中,我最喜歡的是西北民歌,它有著強烈的泥土氣息,風格深厚、豪放,有一種歷史感。”[4]39
《兄妹開荒》原本是陜北秧歌劇,具有陜北民間音樂獨有的特色,存在特殊的音高走向。但鋼琴鍵盤沒有“夾縫音”,汪立三只能用不協和音程來表現。
《兄妹開荒》出現了大量音程、和弦,各音的先后出現及音簇的運用,使指法的靈活變換顯得格外重要。和弦的上方聲部為旋律聲部,這很考驗演奏者小拇指的力度和協調性,避免下方聲部大拇指的喧賓奪主。八度和弦的演奏,除了強調演奏者手型的控制力,還要確保連續八度的彈奏中整個手部的積極狀態。此外,音簇技法的出現形成了一個小二度的關系,不可以將它們分開彈奏。
《兄妹開荒》是秧歌劇改編而來的鋼琴音樂作品,因此對節奏和速度的把握極為重要,如果把握不夠準確,就會失去原作的味道,應通過對兩者的把握來表現作品的立意。第一部分的主題出現在第13小節,以2/4拍為主,運用了陜北民歌韻味的二度音程,這一段高度重視“歌唱中的”呼吸、連段,因此要用原速展現曲子的輕快活潑,這很好地模仿了腰鼓的節奏音響。
結尾是技巧與蘊意的完美結合,《兄妹開荒》的結尾由第三曲旋律構成,這一部分表現的是熱鬧的勞動場景,是一段活力四射的音樂。作者以民間曲調為基礎進行二度創造,要求演奏者用中強度去處理,速度也要按照譜面的原速將秧歌劇原有的質樸表現
出來。
《兄妹開荒》這一鋼琴音樂作品使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4]42-43。這樣的作品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國鋼琴演奏技術與創作,推動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
5 結語
如何讓鋼琴說中國話是一個縈繞中國音樂家百余年的命題,汪立三的創作給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參考,同時也體現了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回顧歷史是為了更深入、更透徹地了解過去,同時也是為了更清楚地把握當下,并且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1] 劉冬昕.汪立三鋼琴音樂和聲進行分析[J].音樂創作,2016(10):121-123.
[2] 馬玉峰.汪立三《小奏鳴曲》和聲運用的藝術特征[J].中國音樂,2009(4):153-156.
[3] 侯肖寧.汪立三《小奏鳴曲》的作品與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4] 王文軍.汪立三先生鋼琴音樂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1:39,42-43.
作者簡介:林寶宜(1996—),女,廣東揭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表演。
劉菁媛(1979—),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