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足不出戶就能獲取信息、聯系朋友。然而,人們的身體仍是難以被忽視的,虛擬網絡終究彌補不了近距離接觸帶來的生活體驗。人們仍然渴望在社區里行走,感受居住環境中的植物、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在空閑時間結識社區里的鄰居朋友。在城市社區發展的進程中,人性化的社區公共空間被吞噬,社區公共空間存在品質不高和吸引力弱等問題,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理感受需求和精神需求。文章結合文獻闡述社區公共空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共創設計的概念和方法,通過分析社區公共空間的共創設計案例,總結社區公共空間的共創設計策略,包括組建全齡友好的共創設計團隊,提供便捷多樣的共創設計工具,鼓勵多方參與共創設計過程以及形成以人為本的共創設計結果。共創設計通過鼓勵社區居民自下而上地參與,洞察居民社區生活的需求,從而構建人性化的社區公共空間,促進社區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共創設計促進居民在設計的過程中互相交流,彼此傾聽,在設計的語境下促進社區社會互動,為現代人體驗場所、消除疲勞提供思路,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減少社會孤獨感。
關鍵詞:社區;公共空間;共創設計;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1 社區公共空間的含義
1.1 社區公共空間的概念
社區公共空間是指在社區中的建筑實體之間存在的開放區域,其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居民在此開展公共性的社會活動。社區公共空間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物質層面意味著社區居民可以在這里安全舒適地開展各種活動,精神層面意味著良好的社會互動與和諧的人際關系。社區公共空間中,首先必須明確居民的核心位置,以居民為中心,使公共空間內的物理構成要素(如座椅、樹木和道路等設施)成為人際交往的媒介,滿足居民的社交和社會需求[1]。
1.2 社區公共空間的特征
全齡友好和全民參與是社區公共空間的兩大特征。全齡友好指的是無論居民的年齡差異和跨度多大,社區都可以為其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2],不因居民的年齡增加、身體素質或認知能力下降而區別對待[3]。此外,越來越多的社區管理者意識到全民參與在社區建設中的重要性。全民參與是指在社區設計的過程中,每個居民都可以獲得參與的機會,居民以社區話題為媒介,互相傾聽,彼此交流,促進社區人際關系的和諧,形成社區關系網絡。
2 共創的概念與特征
2.1 共創的含義
共創是“共同創造”或“共同創新”的簡稱,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含義。在城市規劃與社區建設中,“參與式規劃”是常用的共創形式,即空間使用者加入公共區域的規劃與設計,影響社區環境的決策。但這種方式往往意味著對用戶的告知與咨詢[4],居民對設計結果的影響力有限。
本課題重點關注設計學中的共創,在方法上可以歸納為由設計師引導、社會組織支持、大眾參與設計并改變自己的生活或行為,自下而上地解決問題,涉及問題定義、構思、方案原型與設計輸出等階段。設計團隊關注用戶、載體以及設計的過程,并將共創設計的結果與公共社會的物質系統相聯結[5]。在設計學領域,“參與式設計”“共同設計”“協同設計”等概念可以統稱“共創”[6],共創設計的核心是促進使用者共同參與,激發創造力。
2.2 共創的過程與工具
雙鉆模型是目前較為常用的設計方法,其將設計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發現、定義、發展和實現。共創設計也有兩次發散到聚攏的過程,即問題的共同發現和定義,設計方案的共同探索和實現。由于共創設計存在更多的團隊行為,設計流程會更長。總體來說,共創的過程可以分為六個步驟:引入、定義、團隊處理、構思、細化、陳述及互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設計方法和工具。
首先,項目發起者要向共創團隊概述大致的設計挑戰,激發參與者的好奇心。然后由團隊共同發掘并定義設計點,讓所有人一起參與設計過程和結果的定義。在此階段可以介紹一種或多種發散性思維技巧,例如頭腦風暴。每個小組通過共創設計工具可視化地闡述問題,完成設計表達。然后,團隊使用簡單的材料制作設計原型。在構思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參與者的團隊合作。完成設計表達之后,團隊進行設計闡述,每個小組根據預定義的標準給出分數和理由。
3 社區公共空間共創設計項目案例分析
3.1 案例1:上海市長寧區“美好新華”項目分析
2021年10月,上海市長寧區舉辦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其中“美好新華”項目以社區策展的形式展示了新華路街區公共空間的設計過程和階段性成果。該項目由長寧區政府牽頭,發動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不僅包含住在新華路街區的不同年齡的居民,還包括一些設計專家、社會組織和政府規劃部門。
該項目通過共商設計需求、共議設計主題和共建設計成果,創新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體驗。在設計的各個階段,以多種方法和工具進行共創:在前期的需求調研階段,通過座談會等多種參與式調研方法收集設計提案和空間需求;在中期的定義階段,基于調研得到的需求,為居民提供地圖和便利貼等工具打造共創工作坊,確定和驗證設計方案;后期將設計落地成果以展覽的形式反饋給居民,并通過網絡社區持續收集反饋。其中,在一些重點社區公共空間節點,根據空間功能和使用人群進行針對性的改造,形成行人自由行走、小孩快樂玩耍、居民自在休憩的空間。居民茶余飯后樂意來到小巷散步,鄰里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3.2 案例2:成都永豐家園“共享街道計劃”項目分析
為了讓社區更好地融入城市,并且形成有吸引力的社區節點,2019年,原有景觀以“共享街道計劃”為主題,與社區居民共同激活老舊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共享街道計劃”以人車共享街道空間、人人共享社會資源為出發點,旨在提升成都永豐家園的社區安全感與活力。
在本項目中,共創的介入主要體現在社區公共空間的建設更新和持續維護上,包括街道空間改造和建設完成后的空間運營。首先,居民一起共創永豐家園的社區公共空間主題和功能,并動手參與改造,用涂料、可供拼貼的碎瓷磚等工具,共同彩繪地面道路鋪裝、拼貼樹池以及制作創意城市家具等。兒童對此尤為感興趣,越來越多的兒童走出家門參與室外活動,和鄰居成為朋友。此外,社區管理者還鼓勵居民在周末參與“二手市集”活動,居民可以在社區公共空間中的固定攤位售賣二手物品。“二手市集”等活動不僅為居民之間的交流搭建了橋梁,還為社區打造了居民參與的商業場景,讓居民真正參與到社區建設中,提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促進原本封閉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真正回歸到城市系統里,提升社區的宜居性。
3.3 案例3:武漢“江北!一起出克咵天”項目分析
2022年初,大魚營造在武漢以“江北!一起出克咵天”為主題,開啟了江北社區公共空間的共創設計項目。在項目初期,調動全齡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講述他們在社區公共空間中的生活需求,然后基于對居民感受的調研,鼓勵更多居民加入共創工作坊,繪制他們心目中的江北社區。
在共創工作坊中,共創成員使用多種工具進行設計表達,描繪心中的江北。除了設計方案本身,他們對形狀和色彩的偏好被設計師整合提煉,變成有趣且具有在地特色的視覺符號,作為江北社區導視系統的圖案來源。在共創工具的選擇和設計上,要滿足不同年齡段共創成員的需求,例如為兒童提供展現創造力的KT版、彩筆、貼紙等;為老年人提供使用便捷、易于理解的圖版和便利貼等,給予更多解釋說明和輔助,以獲取他們的真實需求;為中青年提供高效的表單等工具,滿足其注重效率的心理特征,吸引他們參與共創設計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參與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改造過程,可以使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更具人性化和包容性,有利于生成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都相對滿意的設計主題和設計方案,構建全齡友好、開放包容的社區公共空間。
4 社區公共空間的共創設計策略
4.1 組建全齡友好的共創設計團隊
在案例3“江北!一起出克咵天”中,圍繞居民對社區公共空間的需求,與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開展共創設計,一同描述并暢想社區公共空間。由此可見,組建涵蓋全齡居民的共創設計團隊,有利于獲得具有普適性和吸引力的共創設計成果,而且在共同推進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信任和空間同理心的形成。
由于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人群數量龐大,所以公共空間的設計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對于兒童和青少年,應當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充分地記錄和保護設計想法和理念,并在合適的時機幫助他們在共創團隊中發聲。而對老年人,一方面團隊要在共創的全過程關注他們有可能的生理弱勢,另一方面,要幫助他們以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區人際關系網絡,在共創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應當吸引社區中的中年人加入共創團隊,他們往往很少出現在社區公共空間中,但他們關注的現實問題如停車和兒童托管等,也不可忽視。
4.2 提供便捷多樣的共創設計工具
在案例1“美好新華”中,社區地圖等工具可以快速地向居民解釋設計對象。在案例3“江北!一起出克咵天”中,為老年人提供了社區信息圖版和貼紙,以準確地展示設計挑戰、記錄想法與構思;為兒童提供了彩筆和卡紙等,促進其靈活多樣地設計和表達,獲得更具創新性的設計方案。
共創設計工具要具有易于理解、豐富多樣的特點。因為社區的使用者是全體居民,所以共創設計工具要讓各個年齡段的居民快速進行設計思考和表達,這意味著共創設計工具要以較低的理解成本,吸引沒有設計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參與設計活動。此外,共創設計工具要服務于從洞察到表達的設計全過程,因此應當是靈活多樣的。在前期問題發現與定義的過程中,共創設計工具以傳遞信息為主,例如各種主題性的圖版和表格等。而在后期方案設計和表達階段,共創設計工具具有更多可能性,可以是紙、筆等專業性工具,也可以是社區中常見的花草樹木、磚瓦土石,甚至可以是二手居家物品。這些具有當地文化色彩且低成本的材料可能給社區公共空間帶來驚喜,創造更多可能性。
4.3 鼓勵多方參與的共創設計過程
案例1的“美好新華”項目不僅在前期通過共創工作坊等方法收集了設計提案和需求,而且在項目的中后期階段,將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案以社區策展的形式向居民展覽,通過互動性設施吸引更多居民持續參與。案例2的“共享街道計劃”項目,鼓勵居民共同參與設計成果的建設,使用瓷磚、水泥和涂料等共同建造社區公共空間,并且通過“二手市集”等活動激活公共空間,為社區公共空間注入持續的生命力。
總體來說,共創設計的前期階段,要通過各種方法和工具吸引更多居民關注社區公共空間議題,深入挖掘各個年齡段居民的需求;中期階段,通過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共創主題保持共創成員的專注度和參與意愿,順利完成共創過程,獲得可行性高且具有吸引力的設計方案;后期階段的多方參與,不能僅僅局限于設計成果的滿意度調查和居民的反饋收集,更重要的是,通過組織社區活動,持續運營社區公共空間,使其更好地滿足居民日常活動的需求,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公共空間的欲望,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參與感。在共創設計的過程中促進社會互動,形成良好的公共關系網絡。
4.4 形成以人為本的共創設計結果
案例1、案例2和案例3都強調了從需求調研到空間建設的“共商共議”和“全過程民主”,這是社區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案例3中,通過共創對社區公共空間的主題進行文化符號的發掘,以此讓居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的社區,他們對此有話語權、有參與社區事務的義務。
共創設計需要基于居民的認知,且服務于居民的想法和創造力。第一,調研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例如學歷和收入水平,以此為依據制定共創設計的人性化準則。第二,在設計主題探索中,洞察居民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事情,促進共創設計活動順利開展。對社區話題的共同探討,為居民的近距離互動創造了機會,而設計成果的共同建造,有利于形成鄰里間友好的社區氛圍,構建以人為本的社區公共空間。另外,由于生活環境相似,同一個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通過共性找到共識,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只有共創設計成果獲得居民的認同,居民才能自發地進入和使用社區公共空間,在其中開展多種活動、發生有趣的事情。
5 結語
社區公共空間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正在尋求轉型,共創設計作為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設計方法和獨特視角,可以基于使用者的視角,自下而上地構建人性化的社區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在社區公共空間的共創設計過程中,居民以空間設計為媒介和主題,互相交流、彼此傾聽和互幫互助,促進社區人際關系的和諧、社區關系網絡的形成,從而使社區獲得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72-80.
[2] 薛峰,李婷.全齡友好社區理念下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改造實踐[J].當代建筑,2020(5):36-38.
[3] 李小云.包容性設計:面向全齡社區目標的公共空間更新策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11):27-31.
[4] 羅俊杰.參與式社區公共空間景觀改造理念與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8:15-16.
[5] 范丹妙,張凌浩.基于協同設計的老年知識社群構建策略探究[J].包裝工程,2020,41(24):220-225.
[6] 丁熊.服務共創:服務設計中的共創及其機制[J].裝飾,2019(10):116-119.
作者簡介:馬婕(1997—),女,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空間體驗與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