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劍 劉佳友 王倩雯
摘要: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日益火熱。公共藝術能以獨特的方式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中認同感缺乏、鄉村文化缺失、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文章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分析公共藝術在該市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現狀,探究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建議,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振興;美麗鄉村;藝術鄉建
中圖分類號:J505;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3
0 前言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引發了人們對鄉村藝術化的思考,鄉村藝術化探索源于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還要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1],這句話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將藝術和鄉村融合起來,通過藝術鄉建打造富有詩情畫意、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標志,為美麗中國鋪墊底色。
目前揚州市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揚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將根據鄉鎮的總體布局,推進美麗宜居村莊、特色鄉村的發展。該計劃旨在引導各村莊優化空間布局,在綜合考慮沿江、沿河、丘陵等區域村落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村落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規劃房屋建設,努力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同時積極申報國家、省級重點鎮和特色小鎮扶持項目,充分利用政策法規和資金支持,將符合條件的村莊打造成傳統文化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
1 公共藝術在揚州市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
1.1 自然生態規劃
1.1.1 植物景觀設計
鄉村植物景觀規劃一般會選擇帶有鄉土氣息的植物,與城市景觀區別開來。鄉村植物景觀帶有鄉土特色,它充分把握鄉土植物的特性并展現出鄉村的地域特點。植物景觀設計十分注重色彩搭配,所以要將色彩搭配放在首位,結合樹葉色彩隨季節變化的特點,讓園林在四季形成不同的美。
揚州市八里鎮桂花村有一片五彩花海,花海占地面積為190畝。其中由農科院培育的“揚油12號”占地面積最大,它是含油量極高的油菜新品種,與“揚紫油1號”及其他不同花色的油菜,共同構成“中國”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二個字。除此之外,該村還種植了向日葵、荷花、睡蓮、花菖蒲和桃花等多種不同的觀賞植物,呈現出極佳的觀賞效果。
1.1.2 改善水系景觀
揚州市的江河湖泊資源十分豐富,要想改善鄉村水系景觀,就要修理或清除池塘河道旁的雜樹雜草,統籌規劃周邊環境。具體而言可以依托原有生態,結合景觀設計,種植不同種類的綠植。這樣不僅可以美化水系景觀,凈化水質,還可以在河岸修建垂釣平臺等,為村民打造休閑場所。
揚州市楊壽鎮黨委政府首先是勸說水產養殖戶拆除一些廢舊漁船和漁網,其次遷移亂葬墳堆,再次針對河流的排污口進行檢查、除淤,最后在河邊種植新的草皮和樹木,比如香樟、桂花樹等。通過近些年的努力,鄉村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也為村民開展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便利。
1.2 基礎設施建設
1.2.1 設計特色道路
要致富,先修路。美麗鄉村建設要從道路抓起,但是我國城鄉道路建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鄉村道路規劃還存在“零設計”的情況,硬質道路導致鄉村景觀毫無美感可言。鄉村道路景觀缺少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導致其無法融入鄉村的生態系統。想要解決硬質道路帶來的問題,就要與地區特色相結合,同時加入鄉村文化元素,這樣才能設計出特色道路,改善鄉村道路景觀,提升鄉村文化品位[2]。
揚州市沙頭鎮政府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設計并打造了一條長3.9千米的人民灘環線特色路。該設計將路、田和宅分離,并設置了警示樁、里程碑和百米樁,沿線還種植了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花卉以及樹木,沿路景色十分優美。人民灘環線特色路是由瀝青混凝土鋪就,部分路段點綴綠化,部分路段設立景石,部分路段還設置了雨污管網。該路線的路標有三種顏色,從空中俯瞰,如同一根彩帶緊緊圍繞著人民灘村。在公共藝術的介入下,人民灘環線特色路沿線的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1.2.2 打造特色夜景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美麗鄉村建設,用景觀燈打造特色夜景成了鄉鎮的一大特點,這有利于促進鄉鎮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鄉鎮經濟的發展。打造鄉鎮特色夜景要因地制宜,以當地的自然資源或是風土人情為切入點,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同質化問題。
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開展了水庫景觀提升項目。目前水庫周圍的綠化得到了翻新,鋪設了健身跑道并安裝了景觀燈,楊廟鎮的水庫周邊已經從一片荒蕪的空地轉變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晚間休閑場所。到了夜晚,在景觀燈的照射下,楊廟鎮的居民可以在健身跑道上漫步或遛狗,同時還能欣賞璀璨燈光,居民的夜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1.3 創建美麗庭院
鄉村庭院的設計與規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其是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同時也能充分展示鄉村特色。鄉村庭院主要規劃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可以設計出休閑娛樂區、健身區和綠化區等,這些區域都是居民閑暇時的好去處。
揚州市方巷鎮裔家村婦聯積極連接并整合資源,根據村內的實際情況,動員村民將家庭院落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并進行改建,家庭院落變得美麗、干凈、有序,不同風格的美麗庭院展現出方巷鎮裔家村的良好風貌,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井井有條。
2 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 認同感缺乏
當前的突出問題是村民對鄉村缺乏認同感。我國很多農村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青壯年離開家鄉去城市打工賺錢,農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而很多兒童到了學齡階段會去城鎮接受教育,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3]。
通過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讓外流人群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魅力,同時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但在建設過程中,要讓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進來,大家共同出謀劃策,并采納合理的建議,以此增強村民的參與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2.2 鄉村文化缺失
我國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農立國、耕讀傳家”的思想,這有利于延續和發展農耕文化。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獨特的耕作方式,我國農村逐漸形成質樸、穩定、安詳、自給自足的文化價值追求。
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城鎮文化對鄉村文化造成了較大沖擊,大眾開始迫切追求物質、速度和效率等,傳統的價值觀念被拋之腦后。除此之外,鄉村文化的缺失還會讓村民改變原有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道德標準等,這違背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3 同質化嚴重
目前美麗鄉村建設還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國內一些縣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濫用瓷磚、水泥等建筑材料,建筑外觀顯得十分生硬,沒有靈魂,毫無藝術性可言,這不利于展現鄉村的特點,更談不上是特色鄉村,反倒讓鄉村建筑成為一個又一個模具。
事實上,鄉村建筑的材料往往更能體現鄉村特色,比如緊鄰河湖的木質建筑、依靠大山的石質建筑往往個性十足。除此之外,在設計特色鄉村時,鄉村內的一些廢棄材料、廢棄物品都可以被應用到景觀設計中,不僅能夠實現廢物利用,還能展現該地的建筑特色。
3 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3.1 推動村民積極參與
公共藝術通常借助景觀建筑來傳達公眾的思想和理念。景觀建筑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形式,離不開廣大村民的參與,只有集思廣益,才能打破鄉村固有的傳統景觀模式,讓景觀建筑更具“地方感”,所以公眾的參與在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積極參與藝術鄉建有利于提升村民對景觀藝術作品和地域文化的認可度,有助于強化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能夠改善鄉村的人文環境和居住環境。
因此,在公共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建設和宣傳鄉村文化,特別是有歷史故事和名勝古跡的村落。在村民的參與下創建鄉村文化墻;結合史冊資料和村民的口述,記錄鄉村的發展歷程和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建立雕塑、仿古建筑等形式展現鄉村歷史文化。村委會領導要起模范作用,帶頭宣傳地域文化,革除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陋習,奠定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基礎[4]。
3.2 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在于鄉村振興和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藝術鄉建能夠產生美學效應并帶動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藝術鄉建源于鄉村并展現了鄉村特有的文化符號,公共藝術設計要和鄉村文化產業相協調。因此,要想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就要通過公共藝術來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瓜洲是揚州的歷史名鎮,這里流傳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文人墨客也在這里留下“京口瓜洲一水間”的詩句。未來,政府要重點保護瓜洲古渡的牌碑和沉箱亭等文物、古跡,并適當進行修復[5]。要結合歷史文化,在這些文物古跡的周邊建設獨具特色的公園、文化館等,以此喚醒鄉村沉睡多年的歷史資源,用公共藝術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的復興,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推動美麗鄉村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6]。
3.3 發掘鄉村民俗資源
鄉村的公共藝術與傳統藝術形式有所不同,鄉村有其內在的文化體系,包括當地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等。藝術鄉建要避免同質化,注重與這些民俗民風相結合,打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藝術作品,形成獨具鄉村特色的標識,增添傳統文化色彩,推動居民積極參與文娛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廟會是江蘇的地方性民俗活動,當地百姓對廟會有極高的參與熱情,同時廟會也為商貿往來提供了場所。揚州各村鎮的廟會活動各具特色,高郵民歌、邵伯鑼鼓小牌子等民俗音樂都堪稱經典,杖頭木偶戲、揚派盆景技藝等也是地方廟會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7]。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民俗活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公共藝術的構建應基于鄉村特色的傳統習俗,通過搭建戲臺、建設民俗文化長廊等方式,為村民提供場地,用藝術鄉建的方式推動鄉村文娛的覺醒[8]。
4 結語
公共藝術是鄉村振興的媒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公共藝術應充分體現對鄉村自然環境和鄉土文化的尊重,同時保持其敏感性。此外,公共藝術還應重視與居民的互動,村民、藝術家、政府等參與主體在空間和時間的變化中共同構建“地方感”這一獨特的鄉村文化,這將為農旅融合和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因此,公共藝術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能夠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還能夠激發鄉村文化的生命力。近年來,藝術鄉建受到社會和藝術家的廣泛關注,它是一條長期而科學的發展之路,但在熔鑄傳統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仍須深入研究,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進智.美麗鄉村建設要藝術化[J].當代縣域經濟,2020,77(4):20-23.
[2] 徐杰.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設計規劃探究:以揚州鄉村景觀規劃為例[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1):133-135.
[3] 韓志孝.公共藝術設計策略初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例[J].中國包裝,2022,42(7):75-77.
[4] 董薇,周寅飛,沈王仙子,等.揚州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4):276-278.
[5] 李杰,薛文峰.美麗鄉村建設現狀與對策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6):185-186.
[6] 姜馨.美麗鄉村建設視閾下揚州鄉村旅游與特色鄉鎮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2):65-66.
[7] 馬榕君.江蘇地方廟會文化的藝術特色與資源開發[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5(2):7-13.
[8] 楊中貴,張昕.論鄉村景觀構建中的文化覺醒[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9,2(6):62-63.
作者簡介:王書劍(1998—),男,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社區治理。
劉佳友(1999—),女,江蘇泰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農村社會工作。
王倩雯(2000—),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社會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