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中職學生生源復雜,計算機基礎技能差別較大,給中職公共計算機課程開展帶來許多難題。本文在分析采用任務驅動分層教學必要性的基礎上,對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公共計算機分層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并借助網絡在線學習平臺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步驟。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任務驅動
一、引言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一部分,為社會生產提供了大量高素質、專業型的人才,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伴隨著計算機科學和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計算機廣泛應用于生活和學習中,成為學生步入社會的必備技能。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中職學生的公開課程之一,大多數中職院校都在一年級設立了相關課程。然而由于學生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差異,給中職公共計算機課程開展帶來許多難題。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對傳統中職公共計算機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完善,以信息化教學平臺為支撐,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對學生開展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中職公共計算機教學目前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之間差異較大
中職學生生源復雜,學生入學成績差距較大,有的學生成績接近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有的學生成績較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地域差異和家庭條件等因素,學生入學時對計算機基礎掌握情況不一致,有的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計算機基礎知識,而有的學生對計算機接觸較少[1]。
(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
面對生源差異,我們目前的中職計算機教育基本上都推行“零起點”的教育。“零起點”教學能滿足那些對計算機“零接觸”的學生需求,但未能很好地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特別是針對一些原本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易導致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下降。并且傳統教學模式評價方式單一,主要以考試分數為評價標準,缺少過程性評價,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中職學生年齡多為15-17歲左右,經過中考的失利,在學習方面自信心不足,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之不少中職院校按照統一的規范和教學要求開展公共計算機課程,學生認識不到所學內容與專業之間的聯系,對計算機基礎學習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中職公共計算機采用任務驅動的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采用任務驅動的分層教學法,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分層教學,既保證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能拓展一般學生的知識范疇,還能挖掘能力較強學生的潛力,充分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課堂需求,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2]。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采用任務驅動的分層教學法,教師依據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將教學目標分解成各個不同層次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主動探究,在實踐操作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助推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教師要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評價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客觀公正評價學生能力水平。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加強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水平。
四、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公共計算機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本文對教學過程的實施是建立在學生分層不分班的基礎之上,保留原始班級的人員結構,將分層教學模式分解為如下四個方面:學生層次、教學目標分層、分層教學、分層評價[3]。
(一)學生分層
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能水平的差異,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相關指標來進行調研分析工作,并以此建立起相應的學生層次評估表。通過開課前的基礎測試和相關的問卷調查,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能力水平將學生分為三個等級[4]。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將學生合理編制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確保每個小組內人員組成。小組內選出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學習、討論和組織紀律。
(二)教學目標分層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依照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任務要求,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三)分層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將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制定多層任務,并設置相應的練習和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下載學習任務,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組間協作等形式,找出共同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發現個別問題逐個擊破,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
(四)分層評價
打破以往“唯分數”的觀點,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傳統評價基礎上加入能力評價,知識考查的基礎上加強操作技能考查,綜合評價學生能力水平。
五、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公共計算機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前期準備
1.學生分層
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能水平的差異,本文采用班內分層的教學模式,原有行政班級保持不變,對學生計算機能力進行分層,并依據分層結果劃分三類學習小組。
開課前,學生參加計算機基礎應用水平考試,分別進行理論測試和上機測試,考試內容參照《中職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期末考試試卷,從而全面了解學生計算機理論和技能水平。同時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是學生對自身計算機水平的自我評價,包括已學習過的計算機內容、平時上機時長、打字速度、感興趣的計算機信息內容等。通過測試和問卷調查,把學生計算機能力劃分為不同層次,為下一步學生分組學習做好準備。學生分層后依照學生自愿和教師指導的原則,分成三類學習小組。三類學習小組依次定位為“基礎組”“提高組” “競賽組”。其中, “基礎組”主要是以往接觸計算機不多、技能水平較低的學生;“提高組”主要是以前學習過計算機基礎知識并掌握一定基本技能的學生;“競賽組”是計算機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對于人數較多的“基礎組”“提高組”,可根據實際需要再具體劃分為幾個小組。同時,確保各個小組之間人數相當,適合小組討論、互相學習。例如,一個班級有50名學生,根據前期的分層結果,每5至6人分為一個小組,共分為9至10個學習小組。在機房座位安排時,同層次小組坐在相鄰位置,便于老師指導和小組間討論。小組內選出小組長,組長坐在小組中心位置,負責本小組的學習、討論和組織紀律。
2.教學目標的分層設定
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合理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其中,“基礎組”主要圍繞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側重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組”主要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競賽組”則在學生熟練掌握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實踐。為實現各層次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知識理論的廣度、深度設計難度層次遞增的任務:基礎型任務、模仿型任務、創新型任務。
(二)分層教學實施
中職公共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本文借助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開展分層教學實踐,具體流程如下:
1. 課前知識獲取
課前,教師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將任務單、學習視頻資料(微課等)、課件等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學生登錄在線學習平臺個人賬號,獲取任務單,并在任務單的指引下自主學習,查看學習視頻和課件,完成任務后將結果上傳至學習平臺。教師查看學生完成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個人能力情況,為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2. 課中知識內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知識內化的重要環節。課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培養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實施分層教學。①分層授課。教師合理把握教學難度和練習數量,對不同的小組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安排不同任務的完成時間。以“Word電子小報設計”項目為例, “基礎組”的同學主要任務能夠正確設置分欄符、首字下沉、文本框、腳注和尾注等基礎操作,并依據所學設計出課本示例圖片效果;“提高組”的同學則要求完成課本示例圖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拓展實例的制作;“競賽組”的同學則要求能完成以上任務以外,自定選題,上網搜索資料,自己設計制作電子小報。②分層提問。分層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對應的問題,以便后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對“基礎組”的同學重點圍繞基本知識和技能提出問題,以發現知識點掌握的盲區,例如“文字環繞有哪些方式?”“怎么設置藝術字?”等。對“提高組”的同學加入擴展知識的方面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例如“怎么繪制組合圖形?”等。對于“競賽組”的同學則主要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創新實踐。③分層輔導。針對提問和巡回指導中發現的問題,老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遵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特點,開展有差別的輔導。教師可通過演示法直接展示技能操作過程,或通過啟發法引導學生自己找尋問題的答案,或通過頭腦風暴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創新思考等。通過實施全體同學的教學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通過實施分層教學解決個別存在的問題。④過程性評價。教師評價對學生衡量自身能力水平有重要影響,因此應對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所展現的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專業素養等各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對“基礎組”的同學,教師應多鼓勵、多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出現的錯誤及時指正;對“競賽組”的同學,則適當提高評價標準,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向更高目標邁進。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明確自身學習目標,登錄在線學習平臺,領取個人學習任務。通過學生自學、小組合作、組間協作等形式,找出共同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發現個別問題逐個擊破。完成任務后將完成情況上傳至學習平臺,并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
3. 課后知識提升
針對不同教學目標,教師在線設定不同的課后作業,以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對于整體作業類型可以分為兩大類,基礎練習和拓展訓練。基礎練習主要是對基本知識點的鞏固復習,拓展訓練則對知識的挖掘延伸,以及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等。學生課后在知識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完成課后作業,并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教師查看學生完成作業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三)教學考核評價
科學的考核評價是分層教學成功實施的有力保證,因此在考核評價環節,應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綜合評價學生能力水平,合理給出學生考核評價。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標準進行評價。以為了學生發展為評價目標,堅持以學生縱向發展的程度為評價標準,對照分層教學目標,進行靈活評價。教師要及時清楚地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分層教學目標及所達到的程度,客觀評價、及時反饋,給予學生鼓勵和建議,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②在傳統評價基礎上加入能力評價。能力評價主要為課上評價部分,評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包括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以教師評價為主。能力評價包括了對學生自學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內容,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六、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職公共計算機課程開展面臨的問題,闡述了采用任務驅動分層教學法的必要性,提出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公共計算機分層教學方法。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借助在線學習平臺,整合多種教學資源,以任務作為橋梁連接教師和學生,為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提供了適合各自發展的教學環境,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
作者單位:張娜 日照市技師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姚江梅.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中的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6(12):229-231.
[2]杜麗娜,竇娜.復式分層教學法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2019(11):29-30.
[3]陳晨,隋雪莉.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探究[J].軟件,2015,36(08):41-43.
[4]劉利枚,石彪,羅新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1(03):34-37.
張娜(1980.11-),女,河北曲陽,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