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 姜萱




摘要:韌性城市建設是當前各大城市的主要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其規劃建設涉及諸多行業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濱水景觀是展示韌性城市理念在應對雨洪災害、可持續循環利用城市水資源方面的重要窗口,也是體現韌性城市建設生態維度與基礎設施維度的重要平臺。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韌性城市理念越來越完善,與濱水景觀設計的結合愈發緊密,在其建設策略與多樣性、冗余性、魯棒性、恢復性、適應性、學習轉化力這六大特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文章以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為例,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主要研究雨水滯留、雨水調蓄、水體凈化等雨洪管理措施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場地內不同景觀節點的植物配置與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方法,在體現韌性城市理念設計的基礎上,歸納出“適應策略——梯級設計,蓄水緩沖”“緩解策略——生態修復,增添活力”“文化策略——城市記憶,歷史再現”這三大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策略。文章結合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觀節點,剖析三個策略,繪制相應的示意圖,總結韌性城市理念下濱水景觀應具有的特點與相應的設計手法,以期為相關城市規劃建設提供借鑒、思考與啟發,實現城市結構功能韌性的提升。
關鍵詞:濱水景觀;生態設計;韌性城市;生態韌性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8-00-05
0 引言
從極端天氣事件到地質災害事故,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重大安全事故,近年來城市安全問題頻頻發生。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快速地預知、應對此類事件,城市是否有較完善的抵抗與恢復措施。
“韌性”一詞成為討論焦點,各地紛紛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的建設體現在各個方面,如聚焦城市水資源、打造自然型城市等濱水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濱水景觀不僅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應當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將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強化自然開放空間對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1]。
構建科學、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不失為一個符合韌性城市理念的設計案例。
1 韌性城市理念
1.1 韌性城市的概念與發展
韌性城市(Urban Resilience)中的“韌性”一詞,來源于拉丁語resilire[2],經過多年的發展,不同時期、不同學科對其有不一樣的定義(見表1)。
韌性最早由聯合國氣候委員會(IPCC)提出并定義,指“用來描述一個系統能夠吸收干擾,同時維持同樣基礎結構和功能的能力,也是自組織、適應壓力和變化的能力”[3]。韌性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彈性(Elasticity),受到壓力后能夠反彈并恢復至常態;二是適應(Adapt),受到的壓力過大無法恢復原狀時,能快速適應并調整,不至于崩潰。同濟大學的唐子來教授曾在上海城市規劃學術論壇上分享觀點,他認為韌性包含了對外界變化的“抵御和吸收能力、適應和恢復能力、轉換和學習能力”。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中出現了“韌性城市”一詞。《建議》提出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4]。
1.2 韌性城市與濱水景觀
韌性城市理念主要包括8個策略(見表2),其中能源創新、關注城市水資源、打造循環經濟、創新建造方式、打造自然型城市等可以體現在濱水景觀設計中。
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的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活和休憩場所[5]。其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城市景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也是韌性城市理念綜合應用的焦點空間。人類多樣化活動對濱水空間功能布局的影響,是一個提升韌性的良好機會,可以實現生態與社會的相互促進[6]。
濱水空間的生態物質環境能促進人類文化、精神活動的發展,而人類社會活動的革新也會激發生態物質環境的服務潛力。這種相互促進、不斷更新的過程,不僅能提升系統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還能提升系統對抗人類社會干擾時的韌性[7]。
通過選擇多元視角、適當提升冗余度、增強連通性、逐步演進、動態設計策略等韌性設計手段,加強城市韌性的生態維度與基礎設施維度建設。如以適應和緩解策略相結合的方式應對城市雨洪,增加城市功能冗余從而趨利避害[8],減少洪澇災害帶來的影響,同時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在文化及管理層面加強韌性城市的社會維度與治理維度建設。
2 濱水景觀設計如何體現韌性城市的特點
2.1 多樣性(Diversity)
多樣性指具備多個不同功能的組件,在風險來臨時能提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系統抵御多種威脅的能力[9]1204。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可以對場地內部進行劃分,分別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如設置自然駁岸、碎石護坡、人工濕地等,在降水量激增或洪水到來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御、緩沖的作用。
2.2 冗余性(Redundancy)
冗余性指具備同種功能的可替代性元素,通過多重備份的形式來保障系統的穩定性[9]1204。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可以對場地內部分散的多個區域采取相同的設計策略,如在濱水公園中,設置多處小型雨水花園,既能提升景觀的美觀度,又能增強雨水徑流的滯留與過濾功能。
2.3 魯棒性(Robustness)
魯棒性亦稱穩健性,指系統抵抗和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如綜合多樣性與冗余性,既能增強場地對城市內部如緩解城市內澇、收集凈化雨水的能力,又能提升對城市外部如豐水洪水期的抵御能力。
2.4 恢復性(Rapidity)
恢復性指具備可逆性和還原性,受到沖擊后仍能恢復系統原有的結構或功能[10]。
例如模擬自然駁岸的植物種類,對消落帶進行植物配置。
2.5 適應性(Adaptability)
適應性指系統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調節自身的形態、結構或功能,達到與環境相適應的狀態,但是需要較長的形成時間[9]1205。
一個健康、穩定的生態群落的建成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自然生長”,如在水體生態處理時,人工對水體內部的底泥進行處理,選取有固氮固磷作用的植物,并投放一定的魚類,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能夠吸引周邊本土物種如部分鳥類、昆蟲,構成一個小型的、物種多樣的群落。
2.6 學習轉化力(Ability to learn and translate)
學習轉化力指從已發生的事件中吸收經驗,總結并再創新的能力。
主要指管理層面,如在過往的洪澇災害中,分析防洪的薄弱點,對其進行加固處理,同時增加相關政策規范或應急預案。
3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概況
3.1 場地概況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河西濱江新城的青奧軸線末端,長約1.8千米,占地面積約45.5萬平方米,是一個主打濱江和青奧元素,集生態設計、體育活動、文化交流、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公園內部有一條可通行機動車的混合道路,貫穿整個公園,將場地分為河堤外和河堤內這兩部分。河堤內即靠近城市的一側,主要有建筑物、停車場等公共配套設施;河堤外側即近河一側,結合夾江江岸進行環境整治,修復江灘生態系統,營造觀江臨水氛圍。
3.2 設計目的
2011年,為迎接青奧會、保護歷史老城區并為南京未來發展預留城市空間,南京政府決定大力發展河西新城。南京多降雨,降水時間分布不均,雨季暴雨較多,會引起嚴重的城市內澇。為抵抗這一自然災害,南京市對外修建了防洪大壩,對內實行雨污分流管理。雖然河流徑流與地表徑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調節,但是城市內部大部分水網的水質情況不容樂觀,水體顏色及散發的氣味時常影響周邊居民生活。此外,雨水滯留、雨水調蓄、水體凈化、循環利用等雨洪管理措施在當時還未廣泛應用于實踐中。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作為河西新城青奧發展軸線上的重要景觀帶,承擔著對外展示形象的重任,且位于長江沿岸,是城市空間過渡至自然空間的紐帶,要展現南京市濱江風光帶的景觀風貌,還要具備調節雨水地表徑流、利用雨水資源、開展科普教育等作用。
4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濱水景觀設計策略及實施方法
4.1 適應策略——梯級設計,蓄水緩沖
適應策略主要是三級梯級形式。最下層是臨河護坡,主要由鐵絲網固定的碎巖塊和自然生長的雜草構成,應對河道漲水落水、河流沖刷。中層是主要的活動和觀景空間,采用不同形式的細節梯級設計,搭配不同的植物和耐水透水材料,對城市內部的降水進行滯留與過濾處理。最上層是道路和建筑設施,位置最高,有助于場地排水,并減少被洪水淹沒的可能性。
場地內的梯級設計集中體現在中層,由多個不同形式的綠地景觀組成,充分體現多樣性、冗余性和魯棒性。
4.1.1 夾江印記
距離園區北側入口約150米處,有一個100米長的開放性梯級雨水凈化過濾系統,該場地利用入口到江岸之間的高差,設計了十級階梯,階梯之間用耐候鋼板隔斷(見圖1a)。場地內部放置了大量的石籠條、彩色玻璃碎塊以及鵝卵石,在枯水期能有效抑制裸土飛塵、減少綠地水耗、降低維護成本。在植物配置上,淺水種植區種植萍蓬草,卵石區種植狗牙根和鉆葉紫菀,喬木則選用柳樹,下方種植少許鳶尾。這些植物在干濕環境中均能生長,在營造開闊視野景觀的同時,能抵御雨水徑流的沖刷,保持水土。
4.1.2 雨花跌水
在夾江的南側,緊挨著一處梯級流水景觀,由多級水池組成,每兩個銜接處有一個排水口,用以排出溢出的水流(見圖1b)。池底鋪裝為高低錯落的石條,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滯留雨水(枯水期)、減緩水流(豐水期)。
4.1.3 玉蘭綠溪
最靠近上層車行道路的西側有一條卵石旱溪緩坡,起始處與雨花跌水相連,終點連接濕地花園,長約200米,起到滯留雨水和梯級凈化的作用(見圖1c)。旱溪兩側種植大量的鳶尾和麥冬,近江一側種植一排玉蘭,春季開花時十分美觀。卵石與植物之間用耐候鋼板分隔,周圍道路采用多孔玄武巖磚鋪就,增強整個場地的雨水滲透性。
4.2 緩解策略——生態修復,增添活力
增加綠色空間,通過植物搭配和水體凈化,形成良好的生態群落。采用序列性設計手法,使場地形成錯落有致、植物生長疏密得當的景觀效果,體現恢復性與適應性的特點。
4.2.1 濕地花園
濕地花園位于雨花跌水的南側,是一個扇形場地,由多個種植池、鋼結構棧道、觀賞草、靜水面組成(見圖2a)。在種植池中種有不同種類的觀賞草,這種處理方式既能合理控制植物的生長范圍,又能通過播種芒草、蘆葦、菖蒲、荻等植物,營造出界限分明的植物景觀。靜水下的底泥中種植大片的狐尾藻,對水中富營養化的氮、磷元素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行走在棧道上,可以近距離看到不同種類的濕生觀賞草,在植物生長繁茂之時,穿梭其間,高度在2米左右的蘆葦、荻、芒草等,可以給人帶來仿佛置身于真實濱水濕地環境的感覺,富有野趣。而靜水面與觀賞草交替出現,能給體驗者帶來豐富的視覺變化,也避免植物過于密集,出現內部場地空氣不易流通的問題。
4.2.2 漂浮森林
由10多個長條形的種植池排列組成,其間有“之”字形鋼結構棧道穿過,供人通行(見圖2b)。種植池內分塊依次陣列密植水杉和落羽杉,岸邊土坡上播種黑心菊。夏日枝繁葉茂之時,可以形成郁閉空間,既能遮蔽陽光、提供景觀,又能凈化水質、阻擋風塵。
4.2.3 人工浮島
也被稱為龜池,在淺水池的基礎上設置了多塊形似龜背花紋的種植池,與漂浮森林的密植不同,此處以散落種植柳樹為主,部分地塊種植落羽杉,淺水池中生長狐尾草及睡蓮,沿岸有成片的蘆葦(見圖2c)。
4.3 文化策略——城市記憶,歷史再現
除了利用生態、工程設計上的策略外,還可通過植入文化元素來傳播韌性城市理念。如通過打造科普展館、科普教育指示牌、文化雕塑等,結合長江歷史,警示人們雨洪災害帶來的破壞,向人們展示如何抵御緩解雨洪災害、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雨水凈化處理全流程設計等。
4.3.1 夾江之窗
在中心草坪大臺階兩側,分別有兩個“V”形的鋼結構觀景眺望橋,被稱為“夾江之窗”。在景觀眺望橋的“V”形頂端,設置了遮陰處和一體化的休息廊架。這里不僅是江岸景觀的最佳觀景地,還是著名地標“南京眼”的絕佳拍攝點。站在橋上俯瞰整個公園,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公園整體雨水收集凈化的動線、各個功能節點如何串聯,從而構成一張雨水處理的“水網”。
4.3.2 長江記憶
在場地中央的一處凹形濱水消落帶上,內置43根標有自1912年以來歷次特大洪澇災害時長江南京段最高水位及年份的景觀燈柱。燈柱主要材質為聚碳酸酯,柱體下方包裹厚度1厘米左右的耐候鋼管,底部安裝LED射燈,可在夜晚提供照明。銹色耐候鋼和透明聚碳酸酯材質的交界處記錄了各年份的最高洪水水位,水位越高,燈柱越長。燈柱上鐫刻的信息訴說著長江的歷史,包含著人們對長江的深深崇敬和紀念,也時刻警示人們自然的力量,要做到合理利用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
5 結語
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的抗洪防洪、雨水收集過濾等設計實踐,提高了濱水公園的抗干擾性和調節能力,使其具有更強的適應和自我修復能力,體現了韌性城市理念和城市濱水景觀高度契合的可能性。
本文僅歸納總結了案例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濱水公園設計策略和實施方法,提出了韌性城市理念下濱水景觀應具有的特點和相對應的設計手法,以期為未來韌性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思考與啟發。
參考文獻:
[1] 王瑩瑩.城市濱水綠地岸線建設問題對策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2.
[2] 梁浩,龔維科,楊洋,等.疫情防控背景下關于韌性城市建設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建設科技,2020(6):31-34.
[3] 崔鵬,李德智,陳紅霞,等.社區韌性研究述評與展望:概念、維度和評價[J].現代城市研究,2018(11):119-125.
[4] 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重大問題[J].理論導報,2020(9):1.
[5] 李霞.城市濱水休憩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7.
[6] 王偉武,胡沾沾,徐婷立,等.城市濕地空間社會:生態韌性規劃策略研究[C]//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生態規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218-231.
[7] 王敏,侯曉暉,汪潔瓊.基于傳統生態智慧的江南水網空間韌性機制及實踐啟示[J].風景園林,2018,25(6):52-57.
[8] 朱黎青,彭菲,高翅.氣候變化適應性與韌性城市視角下的濱水綠地設計:以美國哈德遜市南灣公園設計研究為例[J].中國園林,2018,34(4):41-46.
[9] 單樑.韌性城市導向下的陸海統籌規劃設計方法探索:以深圳市海洋新城詳細規劃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1204-1215.
[10] 王尚.基于韌性理論的聊城市東昌府區社區承洪分析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0.
作者簡介:黃瀅(1980—),女,山東濟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園林規劃設計。
姜萱(199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