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昕 程仁熙 陶皓淼 耿植榮
摘要:梳篦又稱櫛,是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其既是日常梳理頭發的工具,又是一種內涵豐富的重要裝飾品。不同時期的梳篦文化各異,既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趣及價值觀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傳承記憶。文章旨在挖掘江南文化中的女性代表形象,同時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探索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設計中的運用,以拓展相關文化的傳播途徑。文章首先梳理總結江南女性肖像運用于藝術品設計的已有研究;其次介紹梳篦的歷史發展和作用;再次通過實例分析,總結出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設計中兼顧外形柔美和文化底蘊、多采用傳統水墨風格、考究細節和人物神韻等人本先行的基本特點;最后針對當代梳篦設計的一些不足,提出要在女性形象選用、圖案嵌入位置、圖案結合紋理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嘗試,以更好地將江南女性形象融入梳篦設計,給予梳篦使用者更好的審美體驗與文化享受,同時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并促進相關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以人為本;江南女性肖像;梳篦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03
0 引言
江南女性肖像作為江南地域的文化所凝結抽象出的文化象征,被廣泛地應用于藝術品設計,通過藝術品彰顯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文特征的主流價值。徐飛飛等[1]將江南女性肖像應用于近代江南園林空間,以女性肖像在園林中的不同應用彰顯不同時期社會文化和觀念的變化。夏慧敏等[2]根據實地調研所得的資料和數據,探究梳篦設計理念,包含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點。李穎等[3]從特殊形狀的梳篦設計入手,發掘梳篦藝術的時代特征和蘊含的人文理念。馬雪明等[4]以常州梳篦為例,探究梳篦在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和美學價值。朱敏等[5]以常州梳篦為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和推廣方法,從而更好地激發中華文化的力量。基于上述研究現狀,本文將江南女性肖像應用于當代梳篦設計,將女性肖像所體現的人文魅力、所彰顯的時代特征融入藝術美學,給予梳篦使用者更好的審美體驗與文化享受。
1 梳篦簡介
梳篦又稱櫛,是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6]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其歷史悠久、工藝復雜,有“宮梳名篦”的美譽。梳篦是日常梳理頭發的工具,可拆解為梳和篦。梳有較為疏松的齒距,主要用途是梳整頭發;而篦相較于梳具有更加密集的齒距,梳理時更加細致,主要用于去除發絲之間的污垢,保持頭發的清潔[7]。
梳篦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存在,既符合不同階段人們的審美意趣及價值觀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傳承記憶[8]。秦漢時期,人們十分重視服裝、首飾,女子的發髻變得豐富而新穎,因此人們對梳篦的需求不斷增長。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名為“蔽髻”的假發裝飾開始流行,人們開始用發髻上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區分等級。隋唐時期,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奢侈之風更為盛行,這時的梳篦常被婦女用作首飾,成了一種社會時尚。到了清朝,首飾、發飾頗受歡迎,宮中女子對梳篦的需求持續增加,這使梳篦成為宮中女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件。
如今,梳篦已經超越其原本的功能,衍生出一種特有的梳篦文化。例如,梳篦經常作為朋友和家人間互贈的禮物,成為人與人交往的情感紐帶,訴說著以人為本的梳篦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梳篦的用途及意義不斷豐富,其文化內涵也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當下的文化趨勢而不斷變化,擴充著以人為本的新內涵。
2 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的運用實例
2.1 以金陵十二釵為例
首先選定適合制作的女性形象,如《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她們不僅各有其美,而且極具辭賦才華,是女性外在秀美和內在底蘊的統一體,其形象與梳篦氣質十分契合。在制作時,依照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根據金陵十二釵的外形對梳篦的形狀進行切割,充分展現江南女性曼妙柔美的身形特點。通過毛筆彩繪或烙畫的方式,在梳篦的柄和背部繪畫,展現金陵十二釵不同的姿態。所嵌入的女性形象十分注重細節刻畫,譬如金陵十二釵通過眼睛、頭飾、服飾飄帶、手持之物等部分的細致刻畫,表現出女子的神韻之美,從細節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該設計結合工藝性和藝術性,以挖掘江南女性肖像和江南文化、推廣常州梳篦文化為目的,反映出獨特的文化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2.2 以秦森源為例
根據現有的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運用的基本特點和經驗,結合改進措施,以秦森源為例,創新性地探索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以人為本的運用方法。
2.2.1 人物簡介
秦森源這個清末民初的江南女子是民族主義精神的推崇者,是我國最早的婦女解放事業的組織者、實踐者。她既有無畏矢石、赴湯蹈火的義士之勇,又不乏知識女性的溫婉慧心。她素以“鑄魂”自命,從非主流文化中尋求行動的力量,是“俠”精神的推崇者和傳播者[9]。這樣的江南女子形象十分值得了解和挖掘,可提煉出其鮮明的女性肖像元素,將其融入梳篦裝飾,賦予梳篦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2.2 創新性探索設計
選取秦森源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魅力的幾個肖像,用藝術表現手法將其藝術化為幾個肖像元素,在篦齒不同角度的側面進行紋樣打磨、顏色處理。轉動梳篦的齒的角度,能夠從遠處觀察到秦森源不同的肖像,展現出多元、動態的江南女性肖像圖案。依據木材的紋路走勢,對秦森源的肖像元素進行線條再塑造,使其盡可能貼合木材的線條分布,在木材紋路缺陷處妥善安排秦森源的飾品設計,融入自然之美,充分彰顯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3 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運用的基本特點
3.1 選用女性兼備外形柔美和文化底蘊
江南地區水系豐富、氣候濕潤,依水相畔的民居生活孕育了江南女性如水一般溫婉柔情的形象。此外,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催生了其精致的外形樣貌,形成了江南獨有的人物形象。但作為被選用在當代梳篦上的女性形象,僅僅只有外形之美是不夠的,還必須是某個時代某種具有特點的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象征。以秀美的樣貌、殷實的靈魂、足以反映時代歷史文化的處世底蘊為標準選取典型女性形象,對當代梳篦的設計和創新至關重要。以金陵十二釵梳篦為例,選取的便是《紅樓夢》中的12名女性,其文化底蘊深厚,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女性在詩詞歌賦方面的文化造詣,形成了內外兼具的人本形象,故梳篦中融入的江南女性形象是女性外在秀美和內在底蘊的統一體。
3.2 以女子的身材外形為核心,塑造梳篦的整體外形
以江南女性形象為圖案的梳篦裝飾具有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它與其他題材的梳篦裝飾不同,也與很多藝術品的圖案嵌入設計不同。設計者往往不是在傳統梳篦的空白處進行圖案描摹,而是首先根據女性形象對梳篦的形狀進行切割,使江南女性曼妙柔美的身形特點可觀可感,然后精心設計和繪制內部細節,區別于傳統梳篦制作流程,這樣制作的梳篦更能凸顯女性身形特點,更加全面具體地展現出江南女性之美。
3.3 以雕、描、刻、燙、嵌等為基本工藝手法
在梳篦中融入江南女子形象,其基本工藝手法包括雕、描、刻、燙、嵌等。簡單的上色和描邊通常難以展現人物形象的肌理和立體感,在適當的位置加入雕刻工藝可以將二維人形圖案拓展為三維形象,使人物更為立體可感,從而更好地將人物的神韻表現出來。此外,燙也是人形梳篦重要的上色方法,燙的深淺所產生的效果與毛筆的水墨濃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往往用燙來制造水墨的感覺和風格。水墨風更能體現傳統美感,體現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10]。在梳篦設計制作中綜合采用雕、描、刻、燙、嵌等手法,從形象角度來看,可以塑造高度立體美觀的女性形象,從審美角度來看,兼具中國傳統美學風格。
3.4 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基本上色風格
近現代以來,隨著以寫實為核心任務的西洋藝術表現形式的傳入,描摹得“像”成為許多藝術表現領域的新追求[11]。然而,對于梳篦的人物圖案繪制,寫實并不是其主要任務,因為寫實不能完全表達出江南女性同傳統梳篦相融合所體現出的文化意境,梳篦所關聯的是對生活的美的追求,是一種自然且樸素的美,是平淡中所彰顯和透露出的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神韻和美感。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水墨畫所倡導的以人的認知為主導的意境與感受之美,無需對照真人一筆筆勾勒出線條,進行精準著色,梳篦人物圖案的繪制更加注重隨心而動、托物言志,講求形神兼備、凝練節制。
3.5 注重人物細節刻畫,考究人物神韻表現
據常州梳篦第九代傳承人邢糧介紹,在繪制梳篦人物圖案的過程中,最考驗師傅功夫的就是人的眼睛繪制,眼睛的繪制往往能夠體現出師傅的手工造詣,好的人物圖案少不了傳神的點睛之筆,眼睛往往最能表達出一個圖案、一件工藝品所想表達的內容。第一,眼睛區域雖小,但容納的筆畫多且復雜,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和隨意涂抹的墨團一樣,所以對細節的把握顯得至關重要。第二,即使對女子的裝飾進行大量的研究和美化,女子內在的神韻之美仍然需要通過眼睛來傳達,如何通過筆觸深淺、筆墨協調來挖掘江南女子獨有的內在美也是一大難點。
4 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運用的改進措施
針對前述江南女性肖像在梳篦設計中運用的基本特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圍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4.1 廣泛選用形象豐富的江南女性
涵養于江南這片土地上的女性婉約明媚,聰敏靈動,氣質與梳篦相符,凝練氣質特色,并將人物肖像刻至梳篦上,能為梳篦注入人本元素。同時,廣泛選取不同形象的江南女子,根據不同的人物肖像,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梳篦主題,可重“才”、重“俠”,亦可重“美”。結合江南女性肖像在梳篦中運用的基本特點與經驗,可以充分挖掘江南這片土地上兼備外形柔美和文化底蘊的優秀女性形象,從她們身上提煉出具有鮮明女性形象的元素,并用藝術化設計手法將其融入梳篦,能在促進常州梳篦煥發活力的同時,發揚江南優秀女性精神,推動江南文化發展,挖掘時代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此外,應當避免女性形象的單調化,對于同一個人物形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和繪制,而非單個角度反復運用。
4.2 拓寬人本設計思路,創新圖案嵌入位置
對于梳篦圖案的設計,可以緊密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拓寬思路,不拘泥于單一肖像特點和傳統的設計理念。例如,在適當的位置加入雕、描、刻、燙、嵌等不同工藝,解決簡單上色和描邊帶來的單調乏味的問題,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的肌理和立體感,同時將人物的神韻表現出來。也可以將常州獨有的“武進畫派”藝術表現手法融入其中,注重感知線條,并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基本上色風格。可以通過水墨的這一特點將江南女性的內在美自然展現出來,做到以人為本,虛實相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達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對于女性肖像圖案的嵌入位置,不能僅僅局限于梳篦的篦梁,可以嘗試將江南女性肖像元素的紋樣圖案嵌入梳篦的齒,通過對齒側進行紋樣打磨,使梳篦可把玩亦可遠觀,使使用者感受到梳篦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整個梳篦渾然天成,也能提高其收藏和欣賞價值。對齒側進行打磨時,須根據需要靈活調節齒間距,使齒上呈現出的圖案隨之變化,從而展現出多元、動態的江南女性肖像圖案,充分彰顯江南女性形象的豐富性和動態性。
4.3 依據材料紋理重塑肖像設計
梳篦大多選用木質材料制作,木材紋理的分布和延展規律蘊含著天然的美學成分,江南女性肖像元素的圖案設計要以此為基礎展開。能工巧匠結合天然木材紋理之走勢,充分表現出江南女性形象之美。木質材料的紋理多種多樣,對紋理延展先天具有優勢的木質材料,制作師傅自然愛不釋手,而對于有紋理缺陷的木材,也無需丟棄,可以依照紋理缺陷進行線條設計,借助后天設計之巧彌補不足,利用缺陷美展現獨特的人本美學特征。梳篦作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主導,加以現代設計和工藝,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身,有利于傳統梳篦的發展,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造物思想及其背后的中國文化[12]。
5 結語
本文通過實例分析,總結出江南女性肖像在當代梳篦中運用的基本特點,并就運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便更好地將江南女性形象和梳篦設計融合,充分彰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促進江南文化和梳篦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徐飛飛,周林.基于女性視角的近代江南園林空間轉型研究[J].園林,2021,38(12):38-43.
[2] 夏慧敏,王家俊.常州梳篦工藝特征及造物思想研究[J].藝海,2022(6):85-88.
[3] 李穎,閆彥.唐馬蹄形與宋半月形梳篦的形式美探究[J].天工,2022(14):12-14.
[4] 馬雪明,孫云鴻.常州梳篦的民俗文化與美學價值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3):38-39.
[5] 朱敏,孫秋云,陳小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推廣研究:以常州梳篦為例[J].旅游縱覽,2021(24):100-102.
[6] 劉蘇文.“一帶一路”戰略下蘇南民間工藝海外傳播的必要路徑與現實意義[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3):53-58.
[7] 洪妍,閆郢.中國傳統梳篦藝術的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09-30.
[8] 趙姍姍.傳統手工藝視角下的常州梳篦創新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8.
[9] 羅時進.近代江南奇女子秦森源的“鑄魂”詩[J].文藝研究,2021(4):57-68.
[10] 丁偉.十堰一中硬筆書法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1] 唐劍輝.西方寫實藝術的嬗變與發展[J].藝術教育,2006(12):30-31.
[12] 張赫.中國古代梳子體現的造物思想研究及應用實踐[D].青島:青島大學,2019.
作者簡介:王怡昕(2002—),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程仁熙(2002—),男,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深度學習。
陶皓淼(2001—),男,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耿植榮(1989—),男,安徽馬鞍山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設計學、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