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給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生物學在高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對師生雙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有利于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作者針對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生命觀念進行了探討,并分享部分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生命觀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5-0069-03
引? 言
以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來看,生命觀念即對看到的生命現象與相互關系或者特性展開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踐證明后的觀點或想法,有利于理解或者解釋較大范圍內的相關事件及現象。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需注重滲透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助推學生深入理解生命現象、本質與規律,使其形成尊重與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念。
一、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生命觀念的滲透過于獨立
從整體角度來看,生命觀念并非孤立存在,而屬于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之一,同其他學科核心素養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融入某一方面的核心素養,否則將會影響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而需要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精神與社會責任意識,使其學會綜合看待與思考生命現象,最終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部分高中生物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也沒有認識到把生物學學科中各個素養整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滲透的重要性,以至于生命觀念的滲透缺乏同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聯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獲得全面發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物學教學的順利實施[1]。
(二)偏離生命觀念初衷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生命觀念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與認識生命世界,學會尊重生命與熱愛生命,提升對生命的認知。不過,經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一些高中生物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生命觀念時,往往單純地從認識事物的角度來講述生物學知識,導致學生對生命的解讀僅僅停留在生命構造方面,這明顯偏離生命觀念培養的初衷,自然也影響學生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有效路徑
(一)善于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五大基礎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動物、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及發生與發展規律,目的是闡明與控制生命活動,為自然改造,農業、工業與醫學等提供相應的服務。為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首先需善于聯系實際生活,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命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分析與研究,培養生命觀念,建立起生命觀體系[2]。
例如,在開展“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時,教師可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亞馬孫森林、歐亞大草原、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等生活化資源,然后提問學生:這些生態系統的最大區別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與交流,從正反兩個實例形象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得出新的生物學概念。接著,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展示王羲之洗筆硯的墨池,利用動畫技術模擬演示食蟲鳥種群與害蟲種群之間的負反饋示意圖,指導學生分析王羲之墨池的由來,通過觀看動畫在小組內討論且構建負反饋調節的概念模型,讓他們清晰理解負反饋調節。之后,教師可以設置生活化問題,如“為什么森林中害蟲數量不會持續大幅度增長?”“為什么森林在局部大火過后,植物能夠較快地生長?”“適度捕撈池塘中的魚,為什么池塘中魚的種群數量不會明顯減少?”等,引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分析和研究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認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二)借助實驗教學契機,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在高中課程體系中,生物學作為一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特殊學科,能幫助學生認識相當多的生物物種,了解大量同生命活動有關的知識。而這些往往離不開實驗教學的輔助。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充分借助實驗教學的契機,利用實驗的優勢將一些生命活動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認識生命,感悟生命的頑強和偉大,敬畏生命[3]。
例如,在“植物生長素”教學中,教師可事先設計一個課外觀察實驗,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與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如觀看玉米、豌豆、花生等種子的緩慢發芽過程,通過直觀的實驗形式,讓他們認識到生命存在的不容易,初步了解植物生長素。接著,教師可結合具體教材內容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觀察使用過生長素的植物種子,定期記錄種子的生長情況與成長過程,切實感受生命的變化,認識到生長素對植物的刺激作用。接下來,教師可結合教材設置問題:“胚芽鞘彎曲生長的外因是什么?胚芽鞘彎曲生長是否同尖端有關?感受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一部分?”這樣就把科學史內容轉變成探究實驗。在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好實驗過程的描述和動畫模擬演示,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些問題,嘗試設計實驗模擬結果,并派代表展示和描述實驗過程,提高他們對生命的認知水平。
(三)巧妙構建生物模型,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針對生命觀念的培養,教師需加深學生對生命觀念這一概念的了解與認識,以此為前提師生雙方進行交流與互動。而構建生物模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觀念,著眼于局部、立足于整體,繼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與生物學綜合素質。因此,高中生物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圍繞有關生命活動的知識巧妙構建生物模型,讓學生結合模型了解生命現象,借此培養他們的生命觀念[4]。
例如,在“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學中,針對“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圍繞“細胞膜”這一中心知識點展開,讓學生自主分析和歸納細胞膜的組成、結構與功能,并為每個小組提供構建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工具與材料,包括剪刀、圓形磁鐵、卡紙、彩泥等物品,以及在課前預習環節提前準備好相關材料,使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與討論,結合個人對細胞膜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親手制作一個生物膜,得到流動鑲嵌模型。在制作好以后,小組成員可以進行討論與自我矯正,分享各自的設計思路。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部進行交流與互動,讓各個小組派代表介紹本組的生物膜流動的鑲嵌模型的設計思路,分享細胞膜的結構是如何體現功能的,使他們充分了解細胞膜的成分、結構與功能。如此,學生便通過重溫科學家探究細胞膜結構的過程,掌握了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體會到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培養了生命觀念。
(四)創設良好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情境教學能將抽象、靜態的課本內容變得具體與動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利用實物教具或者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將一些生命現象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的感性認知,使其生命觀念得到培養[5]。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教學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畫模擬,創設教學情境,直觀呈現生命活動,再帶領學生回顧初中學習的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說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寫出總反應式,指出光合作用的條件、反應物及生成物等,使其在情境中復習,在復習中進入新課學習。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人們是怎么認識到光合作用原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人類探究光合作用的歷程,使其意識到生命活動廣泛存在于綠色植物身上,然后追問:“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是什么?都離不開光嗎?”引導他們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光合作用各個階段進行的部位、條件,主要物質與能量變化等,嘗試歸納光反應、暗反應的反應式。之后,教師設計問題:長時間的潮濕天氣對農作物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根據理論知識展開分析,使學生發現光合作用主要是由二氧化碳、陽光及溫度等因素決定的,助力他們形成良好的生命觀念。
(五)適當加強探究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命
高中生在平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會慢慢形成屬于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深化對社會的認識,而且對生活中的生命現象與活動也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這為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提供了更多助力與支持。在高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對于生命觀念的培養來說,教師應適當進行探究式教學,圍繞生命現象精心設計問題、任務或話題,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使學生深入思考生命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生命觀念[6]。
例如,在“細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學實踐中,教師導入以下內容:“在生物體內,細胞一般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與死亡這些過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細胞的衰老與死亡,大家對細胞有什么了解?”讓學生簡單回顧細胞的知識,激發他們對生命活動繼續探索的欲望。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在夏天,一些愛美的女生比較害怕曬黑,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夏天曬黑的皮膚經過一段時間后又會自然變白,原因是什么?”學生思考過后發現因為細胞在不斷更新,老的細胞在脫落,新的細胞不斷生成,這是生命的延續。教師追問學生:“女生們經常去角質科學嗎?一個月去幾次角質才最合理?大家思考一下廣告上的那些美白產品,說用完以后能馬上使皮膚變白,這可信嗎?”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分析與討論,意識到人類細胞是在不停生長與死亡的。然后,教師設計問題:是不是所有細胞都會更新?二十年后大家會變成什么樣子?使其自由發揮想象力,思考和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輔助他們樹立科學的生命觀念。
(六)積極開展課下活動,提高對生命觀念的認知
高中生物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以做好課內教學任務為前提,圍繞生命主題開展相應的課下活動,帶領學生觀察現實世界中的生命現象,使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提高他們對生命觀念的認知[7]。
例如,在“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學習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使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物種與遺傳三個層次,讓他們了解遺傳多樣性構成物種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形成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掌握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當講授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教師可安排學生分組進行課下調查,尋找現實社會中的實例,并分小組匯報調查結果,例如:采用實地拍攝的方式調查當地菜市場、超市,介紹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蔬菜、肉類及海鮮等,體現生物的食用價值;通過網絡查詢與收集資料,了解生物在橡膠、香料、工業造紙等方面的運用,展望未來轉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藥用、科研、美學等方面的價值等。如此,學生就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同時培養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結? 語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培養生命觀念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自身深入了解生命觀念的內涵為前提,把握好生命觀念同生物學知識之間的關系與銜接點,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全面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推動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與高效實施,使學生學會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對生命現象進行解釋,繼而提升其生物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黃長鳳.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9):121-123.
周滔.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生命觀念培養的策略初探[J].高考,2021(25):119-120.
白紅瑜.基于生命觀念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廣西教育,2021(46):131-132.
劉志娥.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念的培育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95):106-108.
潘蘭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生物生命觀念滲透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10):54-55.
魏瑋.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生命觀念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93):121-123.
陳景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生物“生命觀念”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30):108-109.
作者簡介:翁荔蓉(1974.11-),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