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雙
摘要:審美教育是一種傳授審美觀念和審美經驗的教育形式,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非常重視環境對人的趣味、修養的影響。因此,文章從古詩文誦讀教學的審美環境來設計中華經典誦讀選修課程,通過改善教學方式和提供相應的學習指導,為學生搭建更好的自主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領悟古代詩文展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趣。
關鍵詞:中職學校;古詩文誦讀;審美教育
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積淀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和優良傳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與處世方式,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學生學習古詩文可以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而誦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寓情于聲、以聲傳情,感受并體會古代詩文的語言美,使人們的語言更加豐富、文雅、優美。
一、了解有聲語言,感受語言之美
為構建文化育人新格局,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中職學校應開發中華經典誦讀選修課程,開展古詩文誦讀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選修課程學習的體驗,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學習古詩文第一步就是“讀”,因為有聲語言是文字語言的基礎,文字語言是有聲語言的記錄。誦讀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還是當代人學習古代詩文的一把鑰匙。把一句句、一段段直擊心靈的文字大聲地讀出來,學生更能感受語言的聲音之美,從而更加全面地體會文學作品的深意。
中國語言的誦讀傳統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
前,周代的金文中就出現了“言”“歌”“詠”“誦”等文字,“言”是一般的說話,“歌”“詠”就是歌唱,“誦”就是誦讀。這些文字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有聲語言,漢代鄭玄在《周禮注》中有這樣的解釋:“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其中的“誦”就是指在聲音上有輕重、有節奏,其目的是更好地表達作品的語言意義和思想情感。可見,誦讀是體會和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
孔子曾經提出:“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意思是說,通過聲音、情感、思想的有機結合,讓誦讀者領會古圣先賢的思想智慧。孔子所言“詩”與“書”可以理解為中華經典。古詩文韻律和諧、意境深遠,這是漢語在“意與聲、韻與律”融合過程中的文化熏陶。
優秀的古詩文可以契合當代文化,是提高人文素養的寶貴資源。誦讀可以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用聲音表達情感,所以當代中國青年要學會運用普通話朗誦古典詩文,在掌握一定的誦讀要領和規則基礎上,更好地感受中國語言之美。
誦讀是聲音的語言藝術,通過語音、語流和語調的變化,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趣,使聽者在瞬間產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鳴。語音正確是誦讀的基本要求,誦讀古典詩文,就是要以國家頒布的普通話語音為標準,而要想做好這些,關鍵在于處理好古、今字音的差異問題,尤其是格律化的詩詞,不要讀錯字音。例如,今天的普通話沒有古音中的入聲,誦讀的時候就會出現不符合原詩格律的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中的“看”字,按照原詩格律應讀“kān”,而在今音中讀“kàn”,古音和今音不同,在誦讀的時候可平可仄而不失律,一味地復古,就會顯得不倫不類,因此,適當調和古今音朗誦,是一種可嘗試的方法。
學習古詩文的根本還在于文意,用普通話誦讀古典詩詞文賦,根本目的是向聽眾傳達詩文的意義,古人提出“不以律害意”,古詩文誦讀無須刻意追求古音,但如果遇到韻腳不押韻,可以用古音誦讀。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今音讀“xié”,與“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家”和“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花”不押韻,這就應該考慮讀古音,讀成“xiá”。
語言是古詩文內容的載體,富有或凝練,或含蓄,或跳躍,或以少蘊多的語言美,常常使人“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運用普通話誦讀名篇佳作,感受古詩文沁人心脾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思所想,早已成為中國人話語體系的一部分。
二、誦讀字聲飽滿,讀出意境之美
誦讀具有以聲傳情、以情帶聲的功能。古體詩文的語體與現代白話詩文語體不同,用普通話誦讀古詩文時,誦讀者應將語速放緩,字音略長,這樣的誦讀可以使吐字發聲更加飽滿,字如珠璣,而適當保留和體現古音的某種意味,可以豐富古詩文誦讀的語音內涵。
誦讀訓練以課堂教學為主,誦讀者誦讀時要注意把握古詩文的節奏和聲音的高低起伏變化,誦讀四言句《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子之/于歸,宜其/室家。” 誦讀五言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由于漢字有陰、陽、上、去四聲,不同的聲調組合起來,自然有高低起伏的旋律感。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誦讀者應適當調整節奏快慢、輕重強弱的變化和氣息的控制,語調和語氣則要運用一定的誦讀技巧。
古詩文中的意,是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明理,其中所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誦讀前,誦讀者應深入了解作品內容,產生與作者相似的感受,達成心靈共鳴,讀出意境之美。
以王維的《山居秋暝》誦讀教學為例,在誦讀訓練前,教師提出問題:“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由盛夏進入寒冬的過程,很多文學作品在寫秋季的時節,往往與傷感、清冷、蕭索、悲涼聯系在一起,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什么卻是樂秋之作?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品讀詩中意境,從知人論世到作品內容,學生能逐漸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加深對詩人的感性了解。代入學習情境后,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掌握誦讀的韻律、節奏和重音:“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為了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表達出來,教師將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融入經典誦讀教學,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而對古典詩詞唱作演繹的形式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深受學生喜歡。秋雨初晴,傍晚時分,山村旖旎風光和淳樸民風,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詩人王維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內蘊豐富,耐人尋味。
三、對比閱讀詩文,體悟情感之美
語調和語氣的豐富性,是誦讀者在藝術形式上的根本追求,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情感內涵。表達古詩文的意義離不開技巧,高水平的誦讀往往是將藝術表達技巧與作品的深度理解緊密結合的,在解讀作品和誦讀之中相互依托,相輔相成,將無聲的文字與有聲的傾訴,通過飽含深情的朗誦傳達情感。優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其中包含著普通的人生感悟和情感訴求,能夠喚醒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經歷的讀者某種生命的體驗。
不同層次的誦讀者提煉的作品思想情感不同,提取古詩文的某一點進行發揮,一首李白的《靜夜思》,兒童誦讀不妨注入童心的甜蜜,中學生誦讀不妨滲進故鄉的溫情,所以誦讀的關鍵在于還原詩文情境。走進詩文之中,誦讀者用真心、真情體悟音韻美、節奏美和情感美,能增強文化底蘊,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杜甫的《蜀相》,“應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景象空曠寂靜,含蓄之中略有傷感之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的深情贊頌,“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全詩的主旨句,是對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無限感嘆,也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嘆息,更是對千古志士人生遺憾的感慨。誦讀時,誦讀者要以傷感為基調,但是不能消極悲觀,同時放慢語速,將思考的語境帶入作品,在節奏的松緊、聲音的高低起伏上,注意微妙的變化。
《將進酒》是李白歌行體言志抒情的名篇,這是在漢樂府歌詩基礎上演變的一種詩體,其突出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格律,篇幅的長短不限,句式以五言、七言為主。李白的《將進酒》在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方面與杜甫的《蜀相》具有內在的相通之處,杜甫通過詠史含蓄表達,李白則是直敘胸臆,誦讀者體會這首詩,重在體會作者內心的矛盾,詩的基調是憤懣而不是曠達,詩中的豪放是表層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唯有/飲者/留其名”“斗酒/十千/恣歡謔”都是以極度的狂放釋放心中的惆悵,“與爾同銷萬古愁”說明“愁”是無法消除的。誦讀這首詩,不能停留在表層的狂放和醉意,而是要體會出茫然無路的內心矛盾和跌宕起伏的沖突感,透過作品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波瀾。
誦讀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要明確這首長篇敘事詩的層次,第一段交代故事的開始,雖然氣氛有些郁悶,但是與后面的傷感不同,所以在誦讀時不要一開始就凄凄切切。第二段描寫琵琶的音樂美,生動細膩,誦讀時要表達出琵琶彈奏的音樂感。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別是琵琶女與作者的自述。最后六句是全詩的尾聲。誦讀者要特別注意琵琶女與作者的自嘆意味上的區別,雖然“同是天涯淪落人”,但是琵琶女傷感的是女性凄涼命運,白居易傷感的是世態炎涼。
在朗誦婉約詞與豪放詞之前,誦讀者要解讀詞的內容。婉約詞往往描寫兒女情長和相思離別之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語氣語調含蓄委婉;豪放詞言志抒情,表達人生抱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氣語調曠達深沉。
優雅的古詩文歷代傳誦,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把古典詩文與當下生活緊密結合,并非單純抒發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現實的角度去體察歷史,通過歷史襯托現實,這是古詩文誦讀教學的精髓。通過誦讀訓練,學生可以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大聲誦讀,并通過手勢強化肢體語言表達。
誦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呼吸、共鳴、吐字訓練需要仔細琢磨,模仿對比,做到吐字清晰,語速、語調、語氣、節奏等誦讀技巧,需要把握情感基調和積極的鑒賞態度,從審美體驗中加強情感體驗與思考,感受古詩文的藝術魅力。
如今,《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節目燃起社會品讀古詩詞的熱情,這也是豐富當代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古詩文誦讀課堂不再是死記硬背、枯燥講解,學生能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表達,能通過古詩文蘊藏的思想內涵聆聽作者內心的聲音,學會正確認識自我。
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強調了高雅不凡的氣質源于書香的浸潤。時代在發展進步,知識在不斷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又在不斷交叉、滲透、融合中拓展延伸,選修課程能有效彌補必修課程的不足,同時強化課程與知識的動態聯系,這對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霽.中華經典誦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昌集.古詩文吟誦的歷史傳統與規則要領[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3]陸峰.淺談浙江省深化高中選修課程改革的意義[J].新課程(中旬),2013(2).
[4]趙福樓.“見形”與“得意”古詩詞教學中發展核心素養的著力點[J].語文建設,2017(10).
[5]王穎婷.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課初探[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2021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科研重點課題“中職公共基礎選修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1XHZ009。
(作者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