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舞蹈學的學科范式構建研究

2023-06-25 12:08:30仝妍王情
藝術學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學科建設

仝妍?王情

【摘 要】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時代熱潮中,各學科不斷在其研究范式中探尋新的可能與突破。舞蹈學科日益傾向于以人類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等交叉學科視野觀照民族舞蹈藝術的實踐與理論,促使諸如“舞蹈人類學”“民族舞蹈學”等跨學科的理論建構得以深入開展。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民族舞蹈學”學科發展中的范式構建從概念內涵、文化價值、美學指向三個層面進行分析闡釋,以此探討“國家在場”視域下民族舞蹈學的學科知識生產與話語表達。這對于認識與把握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生成規律、文化特質有所助益,同時也為探索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創”)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民族舞蹈學;國家在場;新文科;學科建設;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學”作為建設中國舞蹈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實踐性、人民性、民族性、歷史性和世界性,體現出中國的民族國家身份以及國家文化力量?!懊褡逦璧笇W”這一學科雖為西方舶來品,但在中國舞蹈或中國傳統舞蹈領域的實踐以及在與“舞蹈民族學”“舞蹈民俗學”“舞蹈人類學”“比較舞蹈學”等相關學科的辨析中逐步確立了自身的學科邏輯、邊界、對象與問題,構建起自身的學科話語體系。學科話語作為對學科研究范式、審美品格與發展趨勢的概括,亦是學科范式的形式邏輯與言說方式;學科話語在敘事過程中的價值認定與判斷,同時也凸顯著國家在場視域下的文化導向。作為一種理論框架,“國家在場”理論主要用于探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及路徑問題,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國家、社會等有關概念的討論,以及對國家與市民社會、國家政權建設與鄉村社會、國家與民間信仰和國家與宗族等互動關系的探析[1]。在對民族文化與國家文化互動關系的研究中,“‘國家在場作為一種理論原則對推動中國社會全面協調的發展、建構國家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關鍵作用”[2]。本文在國家文化建設的宏觀背景下,結合現有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性文獻,從概念內涵、文化價值和美學指向三個方面為“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建設提煉出基礎性理論闡釋,以期推進“民族舞蹈學”知識范式和學理的建構。

一、“民族舞蹈學”的概念內涵

隨著傳統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藝術學的學科內涵日漸豐富,一方面藝術日益走進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研究領域,成為這些學科極具代表性的案例支撐;另一方面,藝術學與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交叉性日益凸顯,跨學科乃至超學科的概念及其如何用來解決藝術學理論的發展問題,成為學界的熱點與焦點?!霸趯λ囆g學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各藝術門類的跨學科性應如何實現?如果解決了藝術門類的跨學科性問題,在復雜的現實問題面前,藝術學的本土理論又如何秉持‘新文科視野而具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如何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就涉及藝術學研究‘超學科性的實現。”[1]在“跨學科”“超學科”的學術語境中,可以說,“舞蹈民俗學”“舞蹈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探究為“民族舞蹈學”奠定了學術基礎。比如,早在20世紀末,紀蘭慰就提出:“舞蹈民俗學是一門跨學科的交叉、邊緣學科。它以民俗舞蹈為主要研究對象,探析民俗舞蹈深邃的文化底蘊,揭示舞蹈與民俗有機結合的規律及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舞蹈民俗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作業的方法?!盵2]由此可見,舞蹈民俗學將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文化事象”進行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調查,研究意義是分析舞蹈與文化的互構。21世紀初,歐建平對西方人類學的概念、歷史和西方舞蹈人類學的歷史、方法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從舞蹈藝術自身的特性出發,闡述了如何用舞蹈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進行舞蹈研究[3]。這些研究無疑對“民族舞蹈學”的理論構建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從學科名稱的構成來看,“民族舞蹈學”具有跨學科或跨文化的特性,面對這種跨學科性,需要明確其知識體系的準確性與相適性,不能對相關學科的理論進行生搬硬套。

明確研究對象、框定研究邊界是學科建設的前提。目前,國內外對“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定位主要是從與其關聯的相關學科的比較辨析中逐步明晰起來的。美國民族舞蹈學者格特魯德·普羅科施·庫拉斯(Gertrude Prokosch Kurath)將“民族舞蹈學”(ethnochoreography)作為“舞蹈民族學”(dance ethnology)的同義詞,并將其定義為“對民族舞蹈的文化意義、宗教功能或象征意義或社會場所的科學研究”,同時引述了美國人類學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對“舞蹈民族學”的定義:“一種關于舞蹈媒介表達的文化和社會形式研究,或舞蹈如何在文化模式中發揮作用?!贝送?,庫拉斯還就民族舞蹈學的研究對象—“民族舞蹈”(ethnic dance)、“民俗舞蹈”(folk dance)和“民族學舞蹈”(ethnologic dance)等不同概念進行了討論[4]。王建民就國際學術界目前使用的“舞蹈民族學”和“民族舞蹈學”概念的內涵與使用進行了溯源。他指出,民族舞蹈學可以被解讀為“族群舞蹈研究”(the study of ethnic dance),即借用人類學、音樂學(特別是民族音樂學)和民族志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舞蹈所作的研究[1]。盡管關于民族舞蹈學的概念范疇仍存有爭議,但所有觀點都共同指向要在某一族群或民族整體的文化環境中審視舞蹈—舞蹈不僅僅是歷史的表征、文化的鏡像,更是在不斷實踐過程中生產意義的能動力量。國外關于“民族舞蹈學”概念的提出與闡釋,體現出鮮明的人類學基色和社會學“結構”(structure)觀念,這為研究中國民族舞蹈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同時也激發出中國民族舞蹈學學科的自主意識。

結合中國本土經驗研究與理論探索,國內關于“民族舞蹈學”學科概念的闡釋體現出基于民族—國家文化與民族民間舞蹈互構實踐的理論自覺,并融合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藝術學和舞蹈學等相關理論研究與比較研究,進而對學科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界定。《民族藝術研究》曾在2016年第6期設置“民族舞蹈學”專題,刊登了4篇相關文章:江東的《Dance Anthropolog與Ethnochoreology》考察了民族舞蹈學研究的緣起,并對民族舞蹈學和舞蹈人類學二者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游嘉穎的《民族舞蹈學淺論》梳理了民族舞蹈學的起源、發展和代表性學者及其觀點,以及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在中國的發展等問題;劉曉真的《舞蹈人類學、方法論和中國經驗(上)》主要從舞蹈人類學的角度論及學科的邊界、方法論及價值觀等問題;車延芬的《舞蹈口述史與“口述”舞蹈史—兼論舞蹈人的身體記憶與社會記憶》則將舞蹈口述史作為民族舞蹈學的一種方法論和分支進行研究,兼論舞蹈人的身體記憶與社會記憶。這些不同視角、不同方法的研究,從身體實踐、文化身份、國家立場等方面對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有益探討。該刊還于2018年第1期刊發于平的《“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的若干思考—從“非遺名錄”舞蹈“進校園”談起》,針對舞蹈“進校園”現象提出有關“民族舞蹈學”方法論的若干思考:一是可借鑒“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形方法;二是認為“舞蹈生態學”深度關聯“民族舞蹈學”,“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等理論可被視作“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的基礎;三是需建立一種追求學科體系“科學性”的自覺性原則。

樸永光概括出以民族舞蹈實踐作為研究對象的“民族舞蹈學”學科“如何建構”“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問題,全面且豐富地羅列出民族舞蹈實踐功能化、形式化的類型,民族舞蹈的研究認識維度以及受文本、語境兩方面制約的不同觀照視域,最后依據“史—論—評”的學術邏輯,從評價之意、評價實質、評價立場、評價視域、評價觀念到評價原則等角度,對如何評價民族舞蹈實踐給出了新的思維方式[2]。劉麗梳理了“民族舞蹈學”在國際學界的概念緣起和國內學界對“民族舞蹈學”學科建設的基本共識,并在“舞蹈學”的學科觀念下,提出“‘民族舞蹈學學科的建構,是吳曉邦‘舞蹈學學科理念的拓展與創新,是實現學科‘本土化追求和獲得學術話語權的文化自覺”[3]。趙書峰就“中國的舞蹈人類學與民族舞蹈學概念問題”提出“實際上不管稱‘民族舞蹈學還是‘舞蹈人類學,它主要強調研究理念、研究范式的特殊性,該學科主要聚焦于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舞蹈學的研究視野,結合田野舞蹈民族志的書寫范式,針對舞蹈本體結構與其文化象征之間的勾連關系,民俗語境中的舞蹈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護、舞蹈文化教育與傳承、舞蹈文化應用與實踐等諸多問題展開系統研究”[1]。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闡析可以看出,“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定位基于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范疇,通過舞蹈藝術的具體表征去分析族群行為、思維乃至社會結構;其學科內涵、學科肌理、學科構成體現出相關學科對舞蹈學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啟示;其學科建設從各民族舞蹈文化主體性出發,探尋其融入并對接中華民族文化的經驗與規律,體現出注重文化分析和田野工作的學科底色,并在從突破微觀田野研究的藩籬或局限向著“國家—民族”文化宏觀解釋的發展途徑上邁進。

二、“民族舞蹈學”的文化價值

對民族舞蹈學概念內涵的探究,主要是為該學科在“國家在場”視域下的研究實踐框定方向,即從文化與身體的視角,以民族學、舞蹈學的理論與方法,融多學科知識為一體,全面、深入地闡釋中華民族舞蹈發展歷程及其歷史書寫。20世紀80年代末,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體系,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及其結構特點作出宏觀的理論概括[2]?!岸嘣惑w”的民族結構理論體系,建構了基于“國家在場”、順應“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敘事邏輯,這也是民族舞蹈學最為根本的文化價值邏輯。

(一)對傳統舞蹈研究的文化探尋

在民族舞蹈研究的經典志書文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納入國家“六五”和“七五”計劃中的藝術科研重點項目、被譽為我國“文化長城”的十大文藝集成志書之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以下簡稱“《集成》”)[3]。《集成》既是從國家層面開展的自上而下的、有關民族文化的全國性文化工程,同時也可被視為“國家典籍的編纂與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訴求形成合力”[4]之下的“民族舞蹈學”研究實踐。

《集成》集結全國各地舞蹈業界有關專家學者、民族民間舞蹈藝人和愛好者以及所有文化館、站干部,共同協作,對1949年以來56個民族的民間舞蹈進行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普查”—包括舞蹈的動作、音樂、場記、服飾、道具、流傳地區、歷史演變、風格特色、有關傳說、文史記載、藝人情況、工藝制作和民俗風情,以及相應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活動等。可以說,《集成》是我國第一部以民族舞蹈學為視野的民間舞蹈總集,尤其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個案研究方式進行了全方位、整體性的探尋,記錄、保存了我國傳統舞蹈遺產的方方面面,給后人繼承、研究傳統舞蹈留下了全面、系統的寶貴資料,為充實中國舞蹈的文化系統、社會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國家級志書文本。

此外,較為系統地從民族舞蹈學視角切入研究的還有羅雄巖的《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巫允明的《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及其姊妹篇《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教程》3部著作。羅雄巖著眼于舞蹈的身體動態和社會文化,以研究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征、文化類型為目的,提出“動態切入法”理論,并涉獵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中國原始舞蹈遺存現象等內容,這些都成為民族舞蹈學學科構成的重要基礎內容;書中提出“‘動態切入法的核心理論,是詮釋動態符號所展示的深邃的文化內涵,辨析原始舞蹈文化遺存、時代文化信息,運用于新的藝術實踐與理論的升華”[1],扼要闡明了“田野調查”是一種由實踐轉向理論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論意義上,上述巫允明的兩部著作被認為“其實就是比較典型的中國‘民族舞蹈學研究成果”[2],作者在書中明確強調“舞蹈屬于一瞬即逝的動態藝術,對于原生態舞蹈文化的考察,以錄音、錄像和攝影進行記錄,缺一不可”;她還指出,“‘考察,即文化人類學中最為強調的‘田野考察”[3]。這種被作者認為吸收了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理論研究,其實就是以民族學方法進行的民族舞蹈學研究。資華筠等的《舞蹈生態學》在其《舞蹈生態學導論》出版10年之后問世,其舞蹈生態學的學理研究與民族舞蹈學學科建設在研究目標、研究對象和文化追求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即二者共同將民族舞蹈(或“自然舞蹈”)放置于社會文化系統中予以考察,在對民族舞蹈結構和能動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中強調場景性、過程性和實踐性[4]。于平通過集成學界相關成果,從邏輯起點、學理鏡鑒、田野坐標與文化播布幾個方面闡析了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建構的相關問題,更開門見山地提出“民族舞蹈學的研究,就其本質而言是民族舞蹈傳統的‘尋根之舉”[5]。這一觀念凸顯出民族舞蹈學學科的民族文化根性和文化主體性的現代性內涵。

(二)對舞蹈文化類型分布的科學觀察

多民族國家在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形成具有整體統一性的文化地理空間,空間內的各民族在交流互動中產生了某種共同的特質、關聯性和延續性,因此總結不同民族文化的類型特征、劃分規律、分布特點等就成為各民族的民眾感知本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認同的根本?;诖耍璧附缭缭?0世紀末便有諸多學者深入探索,對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區域所形成的不同民族舞蹈文化類型予以科學闡釋。

率先提出以“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為名并對漢族和各少數民族舞蹈進行類型研究的是羅雄巖。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北京舞蹈學院任職期間,憑借多年田野采風工作的積累撰寫了教材《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在“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類型”一章中首次提出“動態切入法”的研究方法;而后,他將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研究的積累整理出版了專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該書論及多民族不同文化類型分類,其中“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類型劃分與分布”部分將民間舞蹈的文化類型劃分為農耕、草原、海洋、農牧以及綠洲五大文化區,并將各文化區內民間舞蹈的動律、姿態、心態、審美以及風韻等逐一加以闡述,重點強調民族文化體系下民間舞蹈的特殊發展規律及以動態形象承載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藝術價值。羅雄巖后來發表的《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探究》一文,則進一步從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價值出發,基于概括特征、闡明價值、總結類型,提出民族舞蹈研究的“‘20字探索法,即:特定層次、多種因素、縱橫探索、深入研究、貴在升華”[1]。綜上可見,“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與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的學科建設多有交叉、重合之處,因而被認為“也不失為一種有中國當代特色的‘民族舞蹈學建構”[2]。

此外,紀蘭慰從地理—文化視角將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分為原始狩獵舞蹈文化、草原舞蹈文化、農耕舞蹈文化、海洋舞蹈文化、宗教祭祀舞蹈文化五大類型,繼而在比較研究中總結出各舞蹈文化類型的特征和審美差異[3]。李雪梅論述了地域文化、生態環境與民間舞蹈的深度關聯,并圍繞民間舞蹈的姿態、動律等符號形式進一步將其分為六大舞蹈文化區,即秧歌舞蹈文化區、花鼓舞蹈文化區、藏族舞蹈文化區、蒙古族舞蹈文化區、西域樂舞舞蹈文化區以及銅鼓舞蹈文化區,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民間舞蹈文化事象所屬文化區分布的依據及文化地理空間下民間舞蹈的傳播和環境反應[4]。

當下各學科不斷在既有研究范式中探尋新的可能與突破,如人類學衍生學科—流域人類學與民族舞蹈學相互碰撞,拓展了民族舞蹈研究的文化空間觀念。葉笛將長江流域視作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文化空間”,在區際文化互動的統一時空觀下審視長江流域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互動關系,為民族舞蹈學學科建設與多民族文化類型的科學觀察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思路[5];胡曉東、上官麗娟同樣以流域人類學為視角,將長江流域采茶歌舞放置在線性文化空間中探究其敘事特性,從而賦予人類學研究更加深遠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為舞蹈文化研究在發生學角度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與方法[6]。

(三)與舞蹈歷史研究的聯通共恰

關于民族舞蹈學與舞蹈史研究的聯通共恰,于平認為:一方面,中國古代舞蹈史學研究將通過民族舞蹈學的有益補充而產生更為客觀的研究成果,這與民族舞蹈學研究中上溯至古代文獻的參考路徑不謀而合;另一方面,民族舞蹈學研究方法下的中國古代舞蹈史不僅為史學研究打開了新視野,同時也對中國的民族舞蹈學學科建設頗有助益[7]?;诖?,其在民族舞蹈學觀照下針對中國古代舞蹈史研究的新著《中國舞蹈的原始發生與歷史建構》,從中國舞蹈史當代建構的角度,對中國古代舞蹈史史學理論中“舞蹈民族傳統”與“民族舞蹈本體”的理論建構進行了闡述;在對中國舞蹈史的人文地理建構的闡述中,提出民族舞蹈宏大的文化格局使得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會對舞蹈史研究產生影響[1]。這些研究思路與觀念主張,都將民族舞蹈的歷史書寫置于人類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環境中,從而進行文化學視野的整體性考察和創新性觀察。

劉曉真的《人類學視野中的舞蹈史研究》雖以人類學的學術目光切入研究,但其闡明的觀點卻與民族舞蹈學視野下的舞蹈史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文中通過對“史學‘三要素:史料、史觀和史述”“空間意識下舞蹈史料的人類學解讀”“舞史研究中的觀念去蔽”三個分論點的闡述,引出“如何去敘述舞蹈作為生命史的存在”[2]之思,實則是指舞蹈史的研究在面對史料、史觀、史述所存在的片面問題時,為打破僅就舞蹈藝術而論的學術慣性,需要對史料進行社會場域的“還原”,進而構建出真正意義上的舞蹈史,這與著眼于文化和身體,從民族學、舞蹈學兩方面進行的民族舞蹈學的應用實踐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民族舞蹈學視野中的舞蹈史研究,將有助于豐富中國舞蹈的歷史書寫范式。“歷史書寫”作為某種記錄過去事件的“范式”(paradigm),規定了哪些人物與事件是重要的、值得被記錄的,也規定了這些人物和事件的“意義”。民族舞蹈學視野中的舞蹈史,作為廣義的“歷史書寫”的特殊類型,記錄和描述了某一被定義為“民族”的人群講述自身歷史的方式,并反映出該人群的宇宙觀、文化觀、道德體系和行為規范,在“區域—中心”空間中處理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在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記憶的同時有效傳承國家的共同歷史記憶,樹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認同奠定文化心理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舞蹈學是中國舞蹈史的重要維度。

三、“民族舞蹈學”的美學指向

在“學科”統攝之下,話語體系兼具學科品格,即話語不僅指向學科知識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研究范式,同時也指向研究范式自身所蘊含的審美判斷。因此,美學指向作為民族舞蹈學的價值體現,在“國家在場”視域下的舞蹈研究實踐中有機補充著民族舞蹈學知識體系的理論構成?;趯徝纻€體、群體的主體性和差異性而形成的族群、地域、國家文化的主體性以及主體間性,一方面是民族舞蹈學作為學科個體的獨特性彰顯,另一方面也是民族舞蹈學審美性、民族性、人民性、世界性的學科復合價值的凸顯。

舞蹈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通過身體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雙向構建,在這一動態的互構機制中,自然的身體如何成為社會與文化結構的隱喻方式,審美無疑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交融中,不同民族在其民族整體的文化模式和精神氣質影響下,形成了獨有的審美形態觀念與審美范疇,即各民族的藝術審美活動在歷史和現實條件中積淀而成。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民俗在美學‘活動中誕生了藝術……事實上,每個民俗都涉及到即興創作沖動中的群體的‘唱歌跳舞。……只有藝術才是自發的、自然的、無意識的,它們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真實身份”[3]。而在人類學的視域中,“從研究對象上來說,以人類學為名的人文學科,其關注的首要問題就是人作為‘類存在的文化特質。而審美人類學即是以人類學的方法,探析邊緣族群的審美體驗與文化實踐”[1]。荷蘭人類學家威爾弗里德·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在人類學的研究中主張生物進化論,強調關注人的生物屬性與精神世界。他指出,前者是對人類審美普遍性問題的解釋,后者是對人類審美特殊性問題的解釋,在面對人類審美特殊性問題時,人類對形式的審美偏好皆受到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語境、審美理想與價值觀念的影響[2]。因此,對審美特殊性的解釋和探討,是審美人類學與民族舞蹈學深度關聯的應有之義,也凸顯了民族舞蹈學從屬藝術學、舞蹈學之學科本色。徐梅在對云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中提出:“藝術人類學研究方法在云南傳統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深入發展的同時,舞蹈美學研究在藝術人類學視閾下對云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必要性。”[3]“藝術人類學著眼于‘文化的類型性、特征性研究,而舞蹈美學可在藝術人類學的文化研究中更趨向于文化意義上‘美的探索與發現;對于舞蹈本體來說,藝術人類學的研究為民間舞蹈本體、舞蹈形態、舞蹈構圖、舞蹈意象等提供了文化性、社會性的參考與依據,而舞蹈美學的研究可在這一參考依據之上,揭示本體、形態、構圖、意象上的‘美的蘊意?!盵4]盡管這是以云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為例的闡析,但其立足舞蹈本體,指向民族舞蹈美學研究,借鑒藝術人類學理論的跨學科研究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中華舞蹈的歷時性與共時性,使得民族舞蹈學的研究對象既處于“民族—國家”的普遍化層面,同時又處于“民族—區域”的差異化層面的雙重視野中,由此形成了民族審美經驗、范式的差異性。方李莉指出:“當我們進入人們具體日常生活的審美經驗的研究甚至用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式,進入一個個具體人的審美經驗的研究后,我們就會發現以往那種傳統的,大一統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審美原理或本質是很難完全成立的。每個民族與每個民族之間,每個個人與每個個人之間,在審美的體驗和標準上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與此同時還存在有他們與眾不同的群體經驗和個體經驗?!盵5]民族審美的普遍性與差異性的客觀存在,使得對民族舞蹈學審美經驗、審美價值的探究是在對豐富的民族舞蹈材料充分掌握,并強調美學的經驗性研究、跨文化比較的視野及歷史維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正如李修建所說的,“民族美學具有文化普遍性,這對我們的研究不無啟發。比如,跨文化比較可以讓我們了解民族舞蹈的相同和差異,而歷史的維度和變遷的視角,又可以讓我們對于民族舞蹈美學持一種動態的理解,認識到理論的限度和可能性,不至于將其固化”[6]。

在建設“一體多元”的國家民族文化的現實語境中,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精神主脈和審美指歸。民族舞蹈學一方面需要進入不同的族群、區域文化現場,去感知、體驗、發現和深描文化現場所呈現的審美意味—“活態的小傳統審美文化并非僅僅是完美經典藝術的史前形態或附庸,它們作為民間文化的集體精神形態有特殊的美學價值”[1];另一方面還要在“區域—中心”的國家民族文化格局中關注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這既是當代中國舞蹈發展史的重要內容,亦是對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構建多樣性與同一性辯證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的回應。

結語

作為一門由舞蹈學與眾多學科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中國民族舞蹈學的學科演進與范式構建體現出不同的學科使命、學科價值取向和研究路線的融合。

就學理而言,民族舞蹈學不是舞蹈學和相關學科的簡單疊加,它消化吸收國外理論和學科發展經驗,探索學科本土化發展路徑,分析、解決中國舞蹈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體現出民族性、現代性、藝術性等特征。與此同時,“新文科”成為學科建設顯學并引發關注進而形成熱潮,為民族舞蹈學研究提供了新思維、新方法以及廣闊的視野。為此,中國特色舞蹈學的學科知識范式、學理的構建與發展,在大藝術、大舞蹈觀念的加持下,面向中國舞蹈的廣袤資源,一方面需要關注舞蹈藝術本體,即通過對不同民族舞蹈的象征體系及符號表征形式的記錄和研究,豐富民族舞蹈身體構建的經驗世界和知識范式,使這些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從歷史到美學”[2]的轉化;另一方面,需要回歸田野,回歸文化、社會系統,并積極參與世界對話,與當代中國文化形象建設同步、同構,把舞蹈、民族、國家、世界理解為一個有意義的關聯體。

就現實而言,“當代中國的學術、學科,只有真正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實踐之中,才有可能在國際學術舞臺中形成自己的話語權甚或引領性,中國的經驗才是世界的”[3]。21世紀,進入“非遺后時代”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凸顯了“國家在場”視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觀照;黨的十九大以來,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出臺的多項文藝政策已然成為民族舞蹈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時代契機。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時代語境下,“國家在場”對學科話語的影響深遠且深刻,而學者個體在“國家在場”視域下的主觀性,必然密切關聯著其自身學識、學養、學品等學術個性,可以做到的是不斷反思與自省—通過民族舞蹈學的研究與書寫,使非主流、非精英、地域化、邊緣化的民族民間舞蹈剝開層層面紗,突破中國舞蹈藝術研究的地理空間、時間歷史與社會分層[4],進而實現對豐富的、多元一體的中華舞蹈發展歷史的書寫。

責任編輯:李衛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
新合并高校學科建設要素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專業同步建設策略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20:51
學術資本主義視域下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風險及其規避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31:02
探究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化的發展
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建設探索與實踐
職業·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04:52
論中專學校學科建設專業結構優化與素質教育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9:20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展探討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7:13
加強黨建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不卡午夜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亚洲精品动漫| 久草性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第一成年网| 免费在线观看av|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538国产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亚洲| 欧美综合成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婷五月综合|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女人天堂av免费|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区网址|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69视频|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伊人中文网|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精品福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