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高刃
摘要:湖北經濟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與國內IT企業探索新型學徒制的現代化辦學形式, 形成了集校企招生、同步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與教材共享、教育教學同步、師資隊伍雙向推進、考核評價同步管理的“六同”育人體系。但地方高校受體制、政策的相關制約,如何使得校企雙贏,從而真正意義上促進行業發展、激發各大企業自合作高育人的內在動力,是產教是否能夠深度融合的基礎,也是本項目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工科;產教融合;“六共同”協同育人
一、背景
校企合作是院校教育長期發展以來的一種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本質上是高校以發展為方向,以提升教育質量為目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企業培養專業性人才,注重的是人才其個人具有的專業性和實效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間實施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工程,建設目標是面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全面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總之,無論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面,還是從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層面,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中堅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已是必然趨勢。
二、研究思路、方法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思路
隨著教育不斷面向現代化,當前教育逐漸將產教結合作為研究重點,產教結合作為教育體系改革的必要部分,本課題將理清思路并分為兩大特點:一是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對于產教融合的理論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并對其應用轉化提供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二是拓寬研究模式,以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為切入點,分析高校在產教深度融合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與現實問題,并根據多方面剖析原因,提出開創性意見,真正意義上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從而得出切實且具體可行的對策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
以事實為主,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方式,注重過程研究,在過程中保持對于疑問的敏感性,培養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開闊視野,不斷采取借鑒發達國家對于產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從而總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建議。本文擬通過用比較、案例、問卷調查等方法對課題進行研究分析和詳細論證。
(三)實施步驟
動員部署階段:做好新工科背景下IT類專業產教深度融合課題的宣傳發動工作,營造氣氛,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實施方案。
組織實施階段:完善課題開展實施的相關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召開座談會,廣泛收集意見,確定一些基本的方法、內容、形式等。
總結分析階段:進行成果分析,個案狀況測試。認真做好研討分析,總結得失,寫出下一階段整改措施。
具體來說,以“行業需求引導——項目及競賽牽引——全程導師引領——課程體系支撐”的思路開展培養模式的探索。
第一階段:基礎建設
實施開展項目建設,展開本項目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實際的運行機制;和相關深度合作企業、部門聯合制定;采取每月固定聯系機制和年度會議機制,強化資源共享和協同育人;建立產學合作的協同育人聯盟機制的培育方案;建立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的共同管理和建設方案。
第二階段: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建設
校企雙方共同組建若干關于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的核心研究團隊,從硬件設施、平臺運行管理、創新創業實踐培養目標等各方面開展平臺建設,建成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和工程教育實踐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進企業參加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創新創業等活動;在校企共建的實踐創新平臺上開展課內課外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在工程教育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各類實習實訓活動。
第三階段:項目總結完善
全面推進工科人才培養各項活動的開展,實行質量評估機制,在人才培養和實踐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初步顯現成績,形成協同育人的一批代表性和有影響力的成果。
三、研究目標、內容與重點
(一)研究目標
探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產教深度融合實現路徑。將通過借鑒國際國內成功的產教融合案例,結合我校學科優勢及湖北地區的產業優勢最終探索出實現該路徑的可行性方案。
(二)研究內容
1.重點研究如何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其特點就是要突出“學科交叉,產學融合”。依托湖北經濟學院經濟金融類專業的學科優勢、特色和行業地位,結合區域與行業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強行業內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產業鏈與專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總體標準、教學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以教學團隊建設為先導,以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為基礎, 以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為突破點,促進產學研相結合, 突出個人實踐能力的總體培養,對于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進行分類培養,真正意義上造就一批又一批基礎扎實、專業素質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工科人才,為區域內經濟發展和各大行業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精尖人才。
2.構建產學一體實踐教學平臺與產學研融合的科研創新平臺
在當前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提高IT類教學實驗室的軟硬件條件,常態化完善實驗教學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和集體綜合實驗平臺。在此過程當中,要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教師引導的各類縱、橫向課題研究,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開創性地利用各大企業資源和現有條件,打造以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研平臺與科研設備共享機制,。
3.構建與產業鏈對接的教學體系
根據新工科的內涵特征,特別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對IT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我校IT類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與增強職業素質為主線,堅持現代性、針對性、應用性和融合性的根本原則,構建緊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使得二者能充分融合,真正意義上將理論融于實踐。構建“基礎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創新實驗—行業應用實驗”的四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形成特色鮮明、與產業鏈無縫對接的精品課程體系。
4.打造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的雙師型人才隊伍
目前,大部分高校師資均偏重學術型,重理論、輕教學和實踐的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可以采用引培結合、專兼結合的思路進行“雙師型”人才隊伍的建設,積極從海內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引進高水平人才,同時從內部挖潛,加大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力度,有計劃的選送教師進入企業接受培訓和掛職鍛煉。積極探索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兼職師資隊伍的建設模式,從企業引進工程實踐能力強、豐富工程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優化師資結構,強化工程能力的培養。
5.構建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人才培養離不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結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制定出本科專業評估關鍵指標和次要指標,包括對于不同專業定位與不同目標、師資隊伍規模、專業基礎條件、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等一系列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專家對給出的指標進行打分并確定加權因子。然后利用單一屬性和多重屬性價值理論對關鍵指標和次要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各指標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程度,并結合多屬性價值理論分析結果評估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的成效
(三)研究重點
1.研究面向“人工智能+泛金融”的計算機類新工科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
目前人工智能在泛金融行業中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泛金融行業中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而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類似事件對傳統金融業態的影響,可以說泛金融行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擁抱已經成為潮流。行業未來需要大量的既懂人工智能技術又熟悉泛金融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行業和技術發展迅速,不管是行業的新商業模式還是技術發展的新進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時效性要求。產業需求與人才知識、技能能否快速銜接,成為企業和人才共同良性發展的關鍵。由此,需要一種面向“人工智能+泛金融”的計算機類新工科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解決上述問題。
2.研究符合泛金融產業需求,整合校內外要素資源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
緊跟行業發展需求,才能使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有效。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提供優質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才能使人才培養過程的質量得到保證。因此需要研究建設有效的跟蹤機制,使得培養體系能夠實時得到產業需求變化的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在整體目標框架下研究建立協調機制,使校內外要素資源得到整合,課程體系中的各門課程有一致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分段落實,形成人才培養合力。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循環迭代,不斷反饋,不斷優化,不斷整合,使這種培養模式實現閉環發展,能夠常建常新,跟上產業和科技的發展。
3.研究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建立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個性化人才培養平臺
統一、標準化、千人一面的課程和訓練,能夠實現人才的批量和標準化培養,但是難以做到人才培養針對行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和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因為有限的校內教育資源,難以應對千差萬別的行業中不同企業的具體人才要求。同時,也難以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興趣愛好,實現因材施教。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潛在方向就是建立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的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個性化人才培養平臺。現代學徒制起源于歐洲,這種制度有效解決了培養過程中知識的學與用不匹配的問題。希望通過企業的師傅、學校的導師以及學生助理導師的分工協作可以實現行業需求、人才培養中的個性化需要以及各種教育資源的高效匹配和有效整合。從而使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三個主體,企業、學生、教師有機協作,且相得益彰。
四、創新點
(一)快速響應行業動態的“人工智能+泛金融”的計算機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敏銳覺察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與傳統泛金融行業的融合趨勢,利用我校優勢金融學科,有針對性地跟蹤并探索“人工智能+泛金融”行業背景下的計算機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傳統財經類院校中,計算機類專業培養特色與學生就業出口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原創性和實踐創新性。
(二)培養目標明確且培養責任細化持續改進的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創新
改變各門課程各自為政的傳統教學局面,為每門課程提出具體可檢驗的培養任務。并通過不斷反饋,促使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法持續改進。使我們的交叉課程體系,能夠形成合力,使學生針對“人工智能+泛金融”行業中的需求,更加精準、有效地獲取培養過程中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動手能力,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有機融合金融學與計算機學科,建立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體現出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
(三)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個性化人才培養平臺創新
通過學生助理導師、學校教師導師、企業導師的三層次現代學徒制個性化平臺的搭建,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個性化的培養過程,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教學相長”。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加了解自己未來從事行業的需求,實現畢業到就業的平滑快速過渡。這種多學科、專業交叉協同,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專業實訓、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多實踐環節協同,多種形式的協同并舉、貫穿于計算機類工程人才培養實施之中,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全程協同創新。
五、結束語
總體看來,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我院目前產教融合的研究正逐漸走向成熟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然而也存在著少部分問題,如研究結論共識不夠、產教融合不夠深化、核心要素厘定不清晰。目前的校企合作之路有待進一步拓寬。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將會進入“人工智能+”的新時代。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的變革間接促進了專業性人才的需求擴張,因此,我們需要以產學融合創新的新工科視角審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尋求人才培養鏈與產業生態鏈、創新鏈多方面的有機銜接的邏輯理路與具體途徑。
作者單位:汪波 高刃 湖北經濟學院
參? 考? 文? 獻
[1]趙旭,索浩,王丹.“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01):10-14.
[2]劉偉雄,何靜. 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的“引企入教”探索與實踐[J].包裝工程,2019(S1):75-80.
[3]聶小燕,許宣偉. 新工科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科技風,2020(28):146-147.
[4]劉建平,宋霞,楊植,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04):230-232.
[5]張海生.我國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分類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8(01):41-55.
[6]朱為鴻,彭云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02):30-37.
[7]謝笑珍.“產教融合”機理及其機制設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81-87
[8]蔡瑞林,李玉倩.新時代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舊動力轉換[J].現代教育管理,2020(08):115-12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課題《新工科背景下省屬院校IT類專業產教深度融合路徑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GB042);湖北經濟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計算機核心專業課教學團隊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16035)。
汪波(1977-),男,河南潢川,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工智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