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春
【摘 要】審美教育是根據一定的藝術手法對人們進行美學教育,以期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涵蓋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育元素,更應該成為審美教育的主戰場、主陣地,以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因此,語文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語言之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通過感受和想象意境之美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采用讀寫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關鍵詞】審美教育 美育因素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2-43-03
審美創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之一,但是長期以來,一些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對考點的系統講解和訓練,忽略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課程標準和初中語文課本的編寫和實施,都將審美教育當作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語文教學,學生能受到多重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
一、語文教材中美的主要體現
教材是教與學的依照,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審美教育,必須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一旦抓住這些元素,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點撥和滲透,可以達到美育的目的。
(一)自然美
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審美屬性。自然在中國古代是指自然而然、天然;西方文化中的自然是與社會、文化、人對立的自然界事物。這里主要討論自然界的美,這是一種能讓人心動的美。通過語文教學,學生能感受到氣勢恢宏的三峽大壩、四季宜人的錢塘湖、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千姿百態的勃朗峰、神奇美麗的麗江古城等。面對如此豐富的自然景觀,人人都想一睹為快,可現實未必能實現。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雖然不能一一親眼所見,但是通過課本上的記錄也能感受美。就像明月清風在無數詩人的筆下擁有不同的姿態,傲然挺立的白楊樹在作家茅盾的筆下生機勃勃,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被周敦頤描寫得惟妙惟肖。《春》《雨的四季》《天凈沙·秋思》《濟南的冬天》,這些文章向學生展現了四季不同的自然之美。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激發了學生對熱鬧與繁華逝去后的惆悵與失落的想象;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激發了學生對邊塞壯闊而雄奇的生命力的想象。通過梳理教材發現,無論是對植物的贊頌還是對自然更替的四季描寫,或者是對不同地域風情的描寫,都能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敬仰之情。
(二)社會美
社會美,即社會事物的審美屬性。由于社會美主要體現為善,人們常將美與善等同對待。社會美豐富多樣,形態各異,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分類掌握其不同形態的美。社會美的具體分類見表1。
表1對社會美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以此為參照來挖掘語文課本中的美育元素,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也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到社會之美,提高審美素養。勞動之美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敬業與樂業》是對愛崗敬業的勞動模范者的贊美,《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是對科學探索勞動的贊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贊美,《愚公移山》是對勞動者的贊美,等等。勞動之美,美在它是一種勞動者通過自由自覺生活創造的活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該贊美的不是崗位,而是勞動者的敬業和創造。斗爭之美同樣也呈現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例如《藤野先生》是“我”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刻苦學習的革命斗爭,《孔乙己》描寫的是文化之間的斗爭,《唐雎不辱使命》表達的是愛國主義的人格斗爭,《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政治之間的斗爭,《應有格物致知》表現的則是新制度與舊制度之間的斗爭,等等。這些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要求的,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社會斗爭都是美的。
初中語文課本中描寫、贊美人的美的課文有很多,例如《陋室銘》通過對陋室的贊美來表現作者安貧樂道、超越世俗社會的功利觀之美,《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樂、靜謐無人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對和諧真樸生活的贊美,《老王》一文是對善良、真情與良知的叩問,《背影》是對質樸、深沉的父愛的贊美,《回憶我的母親》則是對母親那堅強、樸實性格的贊譽,《你是人間四月天》是對愛的贊頌,《木蘭詩》塑造的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形象,等等。這些盡善盡美的真情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當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情不自禁地將語文課中體會到的社會之美遷移到生活中,如此一來便實現了審美教育的內化和延伸。
(三)藝術美
藝術美,即藝術作品的審美屬性,是真善美的結晶。從形式上來看主要包括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等。文學作品也是藝術的創造,更是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而教材作為“小語文,大世界”的媒介,更是體現了這一理念。通過語文教學,學生能感受到不同形式的藝術美的感染和熏陶。例如學習《安塞腰鼓》時學生感受到了陜西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舞蹈,《蘇州園林》使學生感受到了宅院合一的古典建筑,《醉翁亭記》讓學生粗略了解了有關書法的相關知識,《山水畫的意境》又讓學生對山水作品進行欣賞,感受了繪畫的獨特魅力,《核舟記》則使學生體會到雕刻人高超的技藝,等等。通過對這些美育因素的挖掘和學習,學生能進一步感受古人的情趣和智慧,進而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進一步提高藝術品味。
二、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通過語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文學作品語言風格多樣,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從文學體裁來看,語言之美或表現在散文的清新自然、流暢簡潔,或表現在小說的生動形象、活靈活現,或表現在戲劇的個性化、口語化、動作化,或表現在詩歌的含蓄、精練、音韻和諧、節奏鮮明上。從文章體裁來看,語言美還表現在記敘文的簡潔、凝練、通俗易懂,說明文的準確性、嚴謹性、邏輯性和科學性,議論文的簡潔、概括、準確、嚴密,應用文的簡練、樸實和得體上。課堂上對語言美進行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使學生既能感受到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豪邁和坦率的語言風格,也能體會到魯迅在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用犀利的語言反駁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還能感受到《中國石拱橋》中語言的科學和嚴謹之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不同體裁的語言進行美學鑒賞,有助于豐富學生對語言的認知,品味不同語言美的韻味,感受語言的張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二)通過意境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一篇文章成型之前,作者已經在頭腦中構思了一幅幅畫面。在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境之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身臨其境地去探索作者營造的意境,獲得美的熏陶和豐富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為了更好地領略作者創造的意境之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體會,體會文章的每個自然段、每個詞語、每個人物等在文中的作用,促使學生獲得深層次的美感體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將作者的人生境遇當成自己在生活中經歷的意境,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情感產生共鳴,才會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從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熱情與欲望。
例如詩歌《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作者用“亂”“淺”來形容花草的生長狀態。“漸欲”“才能”兩個詞語是作者通過觀察作出的判斷,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早春花草欣欣向榮的景象,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美的享受。引導學生一字一句地體會,深挖作者的表達意圖,能促使學生體會更細膩的美感。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中出現的四個時間點與自己的一生進行聯系,想象自己作為一個游子,不同時期的思念對象,再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在頭腦中感受作者營造的意境,體會抽象化的鄉愁。再如《春》這篇散文的結尾處,朱自清將一個本是作為季節存在的春天描寫成“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這樣能使學生將春天與人在不同階段的成長聯系起來。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象征著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營造一種生機盎然的意境之美。而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則營造的是一種艷麗的意境之美。健壯的“青年”,向世人訴說春天是有力量的。如此優美的意境,應該讓學生自己體會,教師只需在必要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點撥和補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真正的審美體驗。
(三)通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靈活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能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將不同藝術形象進行對比,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將文章中的藝術手法進行對比,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不同作者的創作風格。
首先,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典型性,是作者表達思想、反映現實的載體,具有強烈的美感,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學形象進行對比閱讀,有利于探究作者對現實與人生的思考。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對父親進行描寫,通過對比閱讀學生可以發現,同一個文學形象,在不同的作家筆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品質。例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是一個擁有遠大抱負、意志非常堅定的父親;《臺階》中的父親雖然是一位農民,但是有著傲人的志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散步》則呈現出一位明智且尊老的父親形象;《背影》介紹了一位愛子情深、情真意切的父親;《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親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信心,幫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相反地,還有很多文學作品將父親這一形象塑造成貧困麻木、可悲可憐的形象。例如在《故鄉》一文中,中年閏土成了一個寡言少語、麻木不仁的父親;《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則是一個愛慕虛榮、貪圖享樂、薄情寡義的父親。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有利于豐富學生對父親這一文學形象的理解與鑒賞,探尋作者內心的世界。類似的比較閱讀素材還有很多,如對教材中母親這一形象進行對比閱讀,探索同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不同年代中的表達效果等。通過對比閱讀來發現同一文學形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達到認識作者、認識世界、感悟千姿百態的人生之美的目的。
其次,比較教材中不同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使學生更好地感悟不同作者的藝術特色。不同的作家,出生年代、性格、經歷不同,往往決定其創作風格不同。引導學生對其創作風格進行對比閱讀,能使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意向。例如針對唐詩,可以引導學生將李白與杜甫進行對比,感受李白的大氣磅礴與杜甫的沉郁頓挫。而這樣的對比閱讀,在初中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即使是同屬于豪放派的蘇軾與辛棄疾之間,也可以對比多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將蘇軾那充滿自由奔放、樂觀開朗的豪放與辛棄疾蒼涼而雄奇的豪放進行對比。此外,還可以將同一文學體裁的不同藝術手法進行對比,例如散文中描寫景物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手法等。采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美的存在。
(四)通過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輸入和輸出問題。閱讀作為一種輸入,寫作作為一種輸出,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將審美感知和審美鑒賞上升為一種審美創造。
美無處不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然、生活、藝術中去尋找美。對表達方式、文學體裁等都不做具體要求,讓學生盡情地展開想象,嘗試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風格。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在落實審美教育,學生所寫的東西就是在向讀者傳遞自己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的美,而且還要給學生表達美的機會,讀和寫則是學生將心中的創造力不斷延伸的良策。一方面,學生通過不斷地“讀”,將自己的情感表露于外,聽者能從說者的語言、肢體、情感、動作等細微之處感受到讀者對美的理解。另一方面,“寫”表現出學生對文字的敏感程度,通過課上的點撥,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之美,再將自己心中所想用文字記錄下來。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其語文素養,使學生在讀與寫的過程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意境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缺失則意味著課堂的不完整性。從課程標準來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一個必然的措施,不僅有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響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號召。因此,根據以上所提供的方法進行審美教育,需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美的感化,不斷提高其審美感受力、想象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此來帶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反思、堅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不斷為語文這片主陣地中的審美教育挖掘新路徑,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