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瑩
摘 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背景下,協奏曲這一體裁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民族器樂藝術創作中,豐富了我國民族樂器的藝術表現形式,賦予民族器樂藝術以時代氣息與創新動力。本文以嗩吶藝術為研究焦點,以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為例,從此部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介紹入手,分析《漁樵農耕》的藝術特色,并從演奏處理與特殊技巧運用兩大方面闡述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演奏技巧,以供參考。
關鍵詞: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藝術特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9-00-03
嗩吶協奏曲是中西方器樂藝術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也是對傳統嗩吶藝術的創新突破。作曲家在堅持民族尋根的前提下運用西方音樂中協奏曲這一體裁,保留我國傳統嗩吶藝術之韻味、精神內核,融合西方音樂要素、音樂材料與音樂語匯,在體現嗩吶音色特點的同時賦予傳統嗩吶藝術以新的時代內涵、現代氣息,推動我國嗩吶藝術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并贏得更加廣闊的受眾基礎。《漁樵農耕》是我國嗩吶協奏曲之典范,優美的旋律、濃郁的民間風情,且不落俗套的音樂構思,深藏傳統韻味的藝術特色都使其契合當代受眾的審美追求,也為嗩吶藝術的創作與演繹提供了新思路。
一、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作者簡介與創作背景
(一)作者簡介
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創作的嗩吶藝術作品。劉文金老師于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于195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系統性學習作曲理論,在此期間逐步深入接觸各類樂器,如嗩吶、鋼琴、二胡等,自學生時代起便開始努力探索民族器樂藝術創作之路。劉文金老師在五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包含民族管弦樂、二胡協奏曲、板胡、嗩吶、笛乃至交響樂、舞劇、聲樂等多種體裁形式的大量優秀器樂作品,加之專業、系統性的作曲理論學習,激發劉文金老師的創作熱情,也為其音樂風格的塑造、音樂創作的追求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劉文金老師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對民族器樂本質的堅守以及對民族器樂現代化、開放化與創新化發展之路的探索使其為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精神品質、創作哲思也值得后人學習與借鑒[1]。
(二)創作背景
嗩吶協奏曲是對傳統嗩吶音樂體裁的突破。“協奏曲”一詞源于16世紀,原意為“協調一致”。至17世紀,“協奏曲”又被賦予新的含義——競爭,由此引申出協奏曲的概念,即一種或多種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器協同演奏,在協調一致中競相演奏,凸顯獨奏樂器的個性化特色與特殊音樂處理技巧的大型器樂套曲。西方協奏曲的發展較為成熟,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進入20世紀后,中西方音樂藝術開始了碰撞與交流,中國音樂借鑒西方音樂的作曲理論、作曲技巧,追求民族音樂的交響性,其中也包含諸多優秀的協奏曲,如劉文金先生于1981年創作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由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于1972年創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創作于2008年,體現劉文金先生根植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也是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的又一大創新突破,以其精湛嫻熟的作曲技法生動展現了一幅充滿民族風情的畫面[2]。
二、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藝術特色
(一)有效繼承與合理借鑒的民族性
民族演奏藝術的創新發展需要有深厚文化技藝為支撐,在堅持有效的繼承與合理的借鑒背景下,對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演奏藝術中程式化的藝術趣味,以及傳統音樂在時間積淀與時代洗禮下依然熠熠生輝的美學思想與審美習慣,不斷地歸納、總結、吸收后融入自身血脈,再向西方作曲技法、作曲理論吸取精華,廣泛學習與借鑒西方藝術形式中具有價值的作曲技藝。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下,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誕生,移植了天津小調的旋律動機,繼承了漢族傳統音調元素,追求的是以現代音樂語匯展現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之神韻與精神內核,其優美動聽的旋律將人們代入一幅充滿民族風情的畫面中,這首嗩吶作品雖然融合了現代作曲技法,但卻掩蓋不了其獨特的音樂特色和審美韻味。
我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發展經歷了對西方音樂的照搬照抄、對西方音樂的借鑒以及民族性的自我覺醒三大基本階段,而《漁樵農耕》作為嗩吶協奏曲的代表,充分體現出中國藝術家對民族的尋根以及對西方音樂的大膽借鑒,作曲家從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汲取智慧、積累經驗,獲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得此部嗩吶協奏曲成為經得起人民與時間檢驗的優秀作品[3]。
(二)根植傳統并求新變異的創新性
民族風格意蘊是嗩吶藝術創作的價值追求,而民族風格中的“新”是決定民族音樂能否被更多受眾認可的關鍵,并倡導基于民族音樂發展歷程、民族音樂基本規律及其依存的民族土壤,在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中不斷推陳出新。
我國有著悠久的民族音樂發展史,傳統文化蘊藏著深刻的內涵,優秀的民族器樂創作必須建立在民族土壤、民族文化根基之上,將藝術家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素養與現代意識、現代風格、現代技藝結合為有機整體,才能使我國民族音樂獲得長足發展。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創作正是創作者本人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借鑒河南墜子、河南梆子、打花鼓以及民俗活動中的嗩吶演奏等文化元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創作而成。在其他眾多的優秀傳統音樂作品中也可窺見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例如,《豫北敘事曲》有著傳統與現代融合與碰撞而迸發的魅力;京胡、樂隊與女高音《戲彩》則以傳統京劇為音樂材料,利用現代作曲技法以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創作于2008年的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更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典范,此部樂曲雖然是一部現代音樂作品,但從旋律、節奏等方面都可體會其所蘊藏的深厚的民族底蘊,即使采用了西方交響樂、協奏曲較為自由的結構形式,但也能夠感受到如我國傳統音樂中常見的連綴結構。由此可見,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不僅體現著劉文金獨特新穎的創作思路、別具一格的創作理念,而且彰顯其民族精神、求新求異的個性風格。
(三)立足時代且融會情感的藝術性
情感是音樂的必備要素,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統一也是我國民族器樂的審美取向。在時代發展進程中,人們的審美觀念有所改變,但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所積淀的審美價值判斷標準、美學思想、審美習慣等都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得以延續,人們對民族器樂藝術表現形式、視聽享受等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態勢。民族器樂創作,實則為受眾打造了虛擬化、超越現實的審美空間,所需要的藝術形象、音樂形象與人物形象等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練與藝術化處理,若想讓受眾沉浸在審美空間中并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義,便需要與人們的審美經驗、審美追求相契合,立足時代背景、把握時代審美語境,將人們喜愛的元素滲透至民族器樂創作中。而當代受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喜愛的作品中需要飽含深情、體現現實生活的縮影。嗩吶作為由民間走向舞臺的傳統樂器,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其獨特的擬人聲特點讓情感情緒的表達更加豐富,因此也獲得了當代受眾的認可、接納與喜愛。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便是充分發揮嗩吶音色優勢的民族器樂藝術作品之一,嗩吶與樂隊演奏間的配合可謂渾然天成,突出嗩吶獨特的民族個性與演奏技藝,但在聽覺感受上并非一味追求如西方交響樂、協奏曲一般恢宏的氣勢、震耳欲聾的音響效果,而是以音樂對民族故事娓娓道來,在旋律的流淌中緩慢地展開充滿民族風情的畫面,田間、水邊等眾多熟悉的場景撲面而來,喚醒了人們的兒時記憶,人們沉浸在樂曲所營造的情境中,與樂曲中的人、事、物產生情感共鳴,體現出作品情感與技藝交織的藝術性特色[4]。
三、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處理方法
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與傳統曲目最為明顯的區別之一便是無引子,而是以高亢激昂的旋律進入,第一部分為單三部結構,直接進入主題并展現嗩吶滑音、指音等特殊技巧,使得樂曲旋律歡快活潑、輕松明朗,展現勞動人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在吹奏時需要結合作品所描繪的場景、蘊含的情感情緒等進行二度創作,如運用嗩吶氣滑音、保持音等技巧,使得所吹奏出的旋律充滿天津小調的韻味。從第58小節開始,樂曲進入高音區,曲風激情、活躍,同時嗩吶吹奏的難度提升,此時需要運用快速吐音技巧,尤其是在吹奏連續大篇幅樂句相連的片段時要注意“推氣”,即在確保氣息儲備充足的前提下用腹部的力量支撐氣息的流動,找到一種向前推氣的感覺,并向頭頂上方吐氣,同時唇部肌肉保持放松,上下嘴唇對簧片的壓力要盡量保持一致,這樣可以避免上下唇對簧片壓力不平衡,導致氣息不夠連貫、充足。正確方法為嘴唇中間放松,兩邊肌肉收縮并形成一定壓力,將風口縮小后起到擋風的作用,這樣吹奏時的吐氣便會連貫自然,保持高音區明亮,具有穿透力。在72至79小節出現了完全模進的四個樂句,每兩小節需要換氣一次,但需要注意避免換氣明顯或頻繁導致憋氣。正確的演奏處理方法為當短樂句出現時循序換氣,調整為吸氣狀態,采用循環呼吸的方式消除換氣的痕跡,這樣可以保證吹奏出的聲音更加連續、自然,并且具有跳躍感。
(二)特殊技巧運用
1.氣滑音演奏技巧
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的演奏中包含諸多特殊演奏技巧,如樂曲中頻繁運用了氣滑音技巧。氣滑音技巧與指滑音技巧相似,但兩種滑音技巧下動作的主體不同,吹奏的難易程度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指滑音技巧的動作主體為手指,在習練中提高手指的靈活性,根據樂曲節奏進行手指動作便可以演奏出指滑音。在吹奏時要保證手指與氣息高度協調,找準手指的發力點。在演奏中以掌指關節處為發力點,手指在手掌的帶動下順勢運動,確保手指起、落時值與手指力度的均勻性,避免因力度不均衡而導致聲音忽高忽低,給人以突兀感。但氣滑音演奏難度較高,是嗩吶演奏中的特殊技巧之一,其發聲原理為通過控制氣息以改變嗩吶簧片的振動幅度以吹奏出滑音,要求演奏者能夠靈活自如、張弛有度地控制口腔氣流,根據樂曲的演奏需求演奏出上滑音或下滑音。在《漁樵農耕》中包含大量運用氣滑音技巧的片段,在演奏時需要先吹奏出本音,再適度抬高下顎,在縮小口腔空間的同時提高氣息的壓力,推動本音流暢自如地滑動到最高音,以此吹奏出上滑音。在吹奏下滑音時則需要在吹奏本音后讓下顎微微下沉以縮小口腔空間,降低氣息的壓力。在演奏《漁樵農耕》時需要確保氣滑音與指滑音相互配合、協同演奏,讓樂曲的旋律更加悅耳動聽[5]。
2.卡碗技巧
卡碗是《漁樵農耕》演奏中經常使用的特殊技巧之一,在吹奏慢板大小嗩吶交替的部分時,需要運用卡碗技巧以模仿牛叫聲,與作品所描繪的農耕生活場景相契合。嗩吶卡碗技巧源于民間,是對傳統嗩吶藝術風韻的體現。在嗩吶演奏中需要采用循環換氣法,此部樂曲中包含較多長音,在吹奏時以小腹發力并控制好氣息,用鼻子吸氣時小腹收緊,促進氣息向上流動,并借助小腹的壓力將氣息送到口腔內部并使兩腮鼓起。呼氣時則逐漸將氣息排出,與樂曲的節奏、速度相協調,控制好氣息的流速與流量,小腹肌肉隨之放松。吸進第二口氣時重復上述呼吸過程,但需要在口腔中氣息呼完之前吸入第二口氣,且確保兩個過程間緊密銜接,這樣便可以消除換氣痕跡,使嗩吶演奏一氣呵成。與此同時,為體現《漁樵農耕》的藝術風格、地方特色,可以在演奏中吸足一口氣,小腹肌肉有彈性地收縮,讓聲音微微顫動,模擬弦樂上的揉弦,這樣在長音演奏中便會產生色彩更為豐富的音色變化。
3.彈音技巧
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演奏還需要使用彈音技巧,即舌頭快速擊打簧片的頂端,讓吹奏出的聲音富有彈性與韻律感。該技巧的運用對舌的靈活性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演奏中需要以氣息支撐為前提,在確保氣息充足、穩定、連貫的基礎上讓舌頭的發力張弛有度,避免過緊而導致聲音不清晰,也避免過松而無法體現跳躍性,正確的吹奏方式為舌頭輕盈、干凈利落地擊打簧片,既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又能讓旋律跌宕起伏。嗩吶彈音技巧運用中,口型也與其他技巧不同,嘴角不需要向外拉伸,而是將嘴唇收緊、上下嘴唇力度一致,吹奏的同時瞬間縮緊嘴角,這樣可以更好地模擬三弦演奏。
四、結束語
嗩吶協奏曲《漁樵農耕》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創作的作品,有著有效繼承與合理借鑒的民族性、根植傳統與求新變異的創新性以及立足時代且融會情感的藝術性。優秀的民族器樂作品飽含作曲家的創作哲思與審美價值追求,為當代民族器樂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典范,也對民族樂器的演奏技藝提出更高標準,唯有根植民族土壤,吸納多元文化之精髓,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實現我國民族器樂的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春梅.影響嗩吶演奏韻味的因素分析[J].戲劇之家,2022(28):75-77.
[2]金開目.論嗩吶循環呼吸技巧的突破[J].黃河之聲,2022(18):132-134.
[3]郭柱.嗩吶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訓練方式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2(16):54-57.
[4]王志剛.淺談嗩吶在民族管弦樂團中的運用[J].藝術評鑒,2017(19):31-32.
[5]張倩淵.現代嗩吶演奏輯要擷述[J].齊魯藝苑,2017(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