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松

摘 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載體,“詩者,至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占據了極高的地位,文人墨客常常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孔子曾說:“詩可采,可稱,可現”。詩歌多元化的特點,為其當代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在“文化自信”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音樂領域掀起了風潮。本文從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詞本體、曲式結構、演唱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希望在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幫助的同時,能夠為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曲式結構;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5-00-03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古詩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體,最早可追溯于先秦時期,其在我國文學史和歷史長河中占據崇高地位,并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三山五岳,巍然屹立,如五谷豐登,養育萬方。一代代中華兒女,在優秀詩詞的熏陶下,怡情樂性,向陽生長。
20世紀初,隨著“學堂樂歌”的興起,西方音樂開始傳入中國。為了不斷推動西方音樂中國化的發展進程,使其能更好地融入中國的文化語境和音樂土壤之中,并且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彰顯出中國特色文化底蘊,我國音樂家和廣大學者不斷探索,開啟了西方音樂中國化的實踐進程。“1920年左右,在美留學的音樂家趙元任、青主等回國,將西方音樂學理論和作曲技法融入中華文化中,由作曲家青主創作的歌曲《大江東去》開啟了中國藝術歌曲的開端”[1]。隨后《我住長江頭》《紅豆詞》《長城瑤》等一大批藝術歌曲應運而生。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類型之一,在中國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以我國優秀的古詩詞為歌詞,作曲家依詞作曲,并結合藝術性強的鋼琴伴奏織體,使其既具有藝術歌曲優美深邃、精致高雅的同時,還具備了古詩詞的文學性、吟誦性、韻律美和意境美,使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中國韻味、中國特色和獨有的音樂藝術魅力。
近幾年,在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針的引領下,我國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和核心理念,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探索和創新,創作出了符合當今中國人民審美特征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并得到了許多音樂愛好者和人民群眾的認可,廣為傳唱。其中一些古詩詞藝術歌曲,被我國眾多音樂工作者在各種音樂會和比賽中演唱。例如,第十三屆金鐘獎半決賽中,青年民族男高音張明旭演唱的《七步詩》和錢樹林演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有在各大平臺被瘋狂唱奏,經久不衰的《敕勒歌》《青玉案元夕》《白頭吟》等一大批古詩詞藝術歌曲。
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詞本體分析
(一)創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詩人李白在四川游歷時期所創作品。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為唐詩的繁榮和發展打開了新局面,創造了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和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詩仙”李白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美景,性格爽朗大方的詩人。他“一生好游”,命運傳奇而坎坷,在漫游和漂泊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其萍蹤遍布中國大多數地區,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開元十八年三月(公元730年),李白聽聞孟浩然即將遠行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讓友人傳信,相約孟浩然在黃鶴樓相見。三日之后,孟浩然乘船東離,李白送至江邊,臨別時寫下了這首頌聲遍野的詩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作曲家介紹
劉文金,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我國著名作曲家,其一生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如來夢》等,其中《三門峽暢想曲》為鋼琴和二胡演奏的典范,大大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三)詩詞含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作品,李白的豪放、豁達、重情義在本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充分地把唐代浪漫主義流派的特點完整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在此首詩中,離別傷感之情只有些許,更多的是自己對好友前途的祝愿和對揚州的向往,寓情于物的寫作手法在本首詩詞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老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本句開篇點題地指出了地點、人物、事情的緣由。“故人”指友人孟浩然,“西辭”指的是和友人孟浩然的離別,“黃鶴樓”指兩人離別的地點。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正是初春時節,大地萬物正慢慢蘇醒,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在百花盛開的三月,孟浩然即將去往繁華的揚州,此句指出離別時間、出行地點。其中,“煙花”指的是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初春景色。
第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將好友送至船上,孤獨的帆船帶著它的影子消失在碧藍天空的盡頭。遠去的孤帆,浩浩蕩蕩的長江,將李白的情感寓于景色之中,借景抒情。
第四句“唯見長江天際流”。船消失在了水天交際之處,而李白卻久久佇立在黃鶴樓旁不肯離去,好似把自己的感情托付于這一江春水,伴舟遠行,直至好友的目的地[2]。
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曲式結構及演唱分析
(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曲式結構分析
該作品的調性是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創作的一首典型的D宮民族調式,4/4拍,曲子結構為單二部曲式,在創作中融入了古詩詞特有的韻律,并且加入了許多的倚音,使得此首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曲式結構如表1所示。
1-7小節為作品引子部分,采用的伴奏是自由且無規則的散拍節奏,使得旋律變得十分流暢和溫暖,樂譜中加入了許多的裝飾音,作曲家用這些裝飾音來營造詩詞的意境美,“同時作曲家還將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古箏的滑音和琵琶的琶音加入鋼琴伴奏織體中,把當時離別時的景象更進一步地升華。”[3]
A樂段采用散板與慢板相結合,8-13小節的a樂句為散板,結束音為A徵音上,歌詞為“故人西辭黃鶴樓”,樂句的情緒發展沿用引子部分的散拍,并且加入了許多的裝飾音,使得此句呈現出婉轉悠長的效果。在演唱“故人西辭”時就像詩人在吟誦,情緒和旋律的起伏與古詩詞的吟誦曲調完美承接。
14-15小節的b樂句開始為慢板,尾音結束為升F角,歌詞為“煙花三月下揚州”。節奏使用了雙八、休止、附點,旋律上采用小跳,起伏變化小。劉文金對此句加入了京劇的戲曲音樂元素,意在表現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豪放以及對孟浩然西行下揚州的向往。
16-17小節的c句結束音在B羽音上,歌詞為“孤帆遠影碧空盡”。本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節奏比較平穩,旋律為上下行,樂曲慢慢地將情緒和氣氛推至一種新的地步,為后面的主題發展做好了鋪墊。
18-19小結的d樂句,歌詞為“唯見長江天際流”,結束音在升F角。旋律為上行,節奏比較規整,此句是本首樂曲的高潮部分。其中,“流”字加了自由延長記號,深情地表達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不舍和對其前途的美好祝愿。
B樂段音樂旋律為行板,歌詞與上段歌詞相同,樂曲發展動機不變,但旋律和節奏迥然不同。此樂段的旋律和節奏明顯比上一樂段速度更快,節奏更加鮮明,抒發的意境比上一段更深。此段則表達出了作者的豪放、大氣以及對美好揚州的向往之情。
(二)古詩詞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演唱分析
1.氣息
氣息對于我們聲樂演唱者來講十分重要,氣息是聲樂演唱中最為可靠的動力,正確地使用氣息,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以及獲得更好的共鳴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樂句一開始便進入了散板部分,并且鋼琴前奏加了許多的裝飾音,用來勾勒長江的川流不息,源遠流長。在演唱此句時,“故”字的起音不應太重,隨著音高的變化氣息逐漸加強,用聞花式呼吸使氣息沉入丹田,肩部與下巴放松,小腹與橫膈膜平穩地對抗。到“人”字部分時,氣息應逐漸加強,隨著音樂的律動慢慢舒展開來。演唱“西”字時,吸氣應保持唱“人”字后半部分時腰腹部氣息的舒展狀態,小腹微收,隨后在氣息向外緩緩吐出的狀態上,唱出“辭”字,不能因為音高的改變而破壞音樂的線條。演唱“黃鶴樓”三字時,要像說話時的氣息一樣平穩,緩緩地將這三個字隨著氣息的流動吐出。
第二樂句的“煙花”在本詩中是一個語氣詞,咽壁與胸腔要充分打開,氣息往下嘆,聲音往前送。“三月”保持在演唱“煙花”時所使用氣息的基礎之上平穩地送出,而“下揚州”這三個字是本句情緒的釋放點,需要讓我們的情緒激動起來,并且加大氣息的支撐來演唱。
演唱本歌曲第三句時,聲帶搭上氣息,形成混聲,緩緩地將“孤帆遠影碧空盡”說出,就如古人吟詩一般。
第四句歌詞的“唯見”兩字氣息的運用在上一句的基礎之上慢慢加強。在演唱“長江”二字時情緒達到中期臨界點,腔體全部打開,身體興奮,氣息加強,為全句的最高音“天際流”做準備[4]。
2.咬字
中國聲樂作品講究字正腔圓,尤其是對于古詩詞歌曲的演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郁鈞劍曾說:“中國民歌和意大利民歌的不同之處在于說話的方式不同,語言決定唱法”。所以,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咬字吐字就顯得格外重要。吳碧霞老師在她的課上曾經講過,咬字應該從大牙和上顎的關節處往前咬,鼻咽腔上哼住,橫膈膜與小腹形成對抗,氣息到達大牙和上顎的關節處,形成一條長長的拋物線。
如本曲的“故”字咬住字頭“g”,母音迅速地歸韻到“u”上;“西”字歸韻到“i”母音上;“煙”咬住字頭“y”,然后歸韻到“an”上;“三”字在咬字之前嘴應該橫一點,打開頜關節,舌頭放平,用上顎去咬住這個字的字頭“s”,歸韻迅速到“an”上;演唱“遠”字時,咬住字頭“y”跳過輔音“u”,直接歸到“an”上;“唯”字應咬住“w”歸韻到“ei”上。
演唱每一樂句時,應采用頭字重、尾字輕的演唱方式,咬字干脆利落,咬住字頭的同時用哼唱的方式把字往前送,切記咬字時不要使用太多的力量,這會破壞整首藝術歌曲的意境。除此之外,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時,還應做好強弱對比,弱拍的地方不要強,結尾的字不要強,重拍的時候加大氣息推動歌曲,充分將歌曲的韻味表達出來。
3.情緒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將音樂與古詩相結合的一個藝術載體,它所表達的是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華夏兒女含蓄而內斂的情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配曲的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他結合了改革開放初期大眾的審美樂趣和自己對古詩詞歌曲的獨到見解而創作完成。此首詩是李白在東湖的黃鶴樓送別摯友孟浩然而創作的離別之作,所以,在演唱此首作品時,必須深入了解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充分地對這首作品的情感進行深度分析。
第一樂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演唱此句時眼里應有離別時的畫面,情緒應當有些惆悵,仿佛自己站在黃鶴樓旁,想著自己相識多年的好友即將離別。
第二樂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心情由剛才的惆悵轉為開心,因為友人去的地方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揚州,此番前去必定有一個好的未來。
第三樂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此句情緒與第一樂句相似,但是多了些許的大氣,滾滾流動的長江水將自己的思緒隨著友人的舟一同遠行。
第四樂句:“唯見長江天際流”。此句的情緒是全曲的最高之處,好友已經離去,望著碧藍的天空和翠綠的江水,心中對于揚州的向往和對友人的祝福融于天地之間。
四、結束語
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演唱技巧。通過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作品的學習和實踐,筆者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情操和藝術修養,并且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作為藝術道路上的追求者,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我們需要提高自己對美的認識和加強自己對于藝術的感悟,只有自身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切實明白音樂作品的意義。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豐厚,我們在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將其結合時代背景,扎根于人民之中,將其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婷婷.探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特點[D].上海音樂學院,2013.
[2]李允聰.探究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特點[D].中國音樂學院,2021.
[3]劉建平.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4]劉航佳.詩詞飄香 古韻流淌——古詩詞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演唱分析[J].當代音樂,2018(0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