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剴
摘 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擁有綜合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不但要擁有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還需具備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融入了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高校音樂教師應突出審美教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深入探究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保障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從而為高校音樂教學中有效體現審美教育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校;審美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6-0-03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和進步,高校音樂教育也在做出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教師應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教學現狀,深入挖掘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學元素,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為學生營造能夠有效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教學氛圍,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培養擁有綜合素養的人才。
一、高校音樂教學中體現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各大高校和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獲得全面的發展和進步,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同時,為學生音樂方面的創作和創新發揮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高校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及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使學生在音樂藝術的道路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發揮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審美教育能夠將理性與感性兩方面有機融合在一起,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音樂課堂中,教師利用美妙的音樂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音樂中蘊藏的深厚情感和思想內涵,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1]。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對音樂藝術的創新較為重視,因此,教師應積極轉換自身教學觀念,明確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分析和理解音樂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其審美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水平,使學生在理解和創作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擁有自身獨特的見解,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三)有助于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
教師應將自身教學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到一起,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知識,將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在欣賞和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科學設計自身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流程,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審美教育,進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以全面提升[2]。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自身教學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的藝術素養差距過大
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過深,往往都是將重心放在學習文化知識上,對藝術學習較為忽視,這就造成學生之間在藝術素養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少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源來講,他們沒有過多的機會去培養自身的藝術素養,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應立足于各層次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實施因材施教。
(二)審美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通過開展豐富的音樂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進而真正意義上提升其綜合素養,可是,當前的許多高校音樂教師設置的課程不夠科學和合理,比如,音樂課程的設置無法做到緊密銜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感較差,無法取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同時,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固化,缺乏多樣性,只注重音樂專業學生的參與度,而忽略了其他學生的參與,對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將產生制約作用,致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也無法得到相應提升。
(三)音樂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現階段,一部分高校年輕的音樂教師雖然擁有較為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可教學經驗不足,無法將審美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還有一部分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過于守舊,對審美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導致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開展。此外,很多高校的音樂師資隊伍對專業能力有待提升,這也是高校音樂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還有一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師學歷較高,可是卻不注重將審美教育滲透到自身教學工作中,致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同時,一些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是相對落后,對音樂教育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是將其作為一門娛樂性的課程,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將重點放在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認知不夠明確,導致音樂學科的重要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發揮,直接影響了審美教育滲透工作的順利開展[3]。
三、審美教育滲透到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策略
(一)轉變審美教育的理念,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高校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的審美教育思維理念,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際,加強在課堂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實時掌握當前音樂藝術審美的最新動態,同時,將審美教育融入課堂實踐教學中,并在審美教育中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突出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充分尊重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音樂審美理念,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發揮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用,全面發散學生的音樂思維,使學生對音樂創作和創新的能力不斷提升,保障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而全面的發展,使每位學生在音樂學習和欣賞過程中的情感都能夠獲得豐富的體驗,推動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不斷提升,進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發揮有效的促進作用[4]。
(二)豐富審美教育方法,發展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高校音樂教師以往采用的審美教育方法過于傳統和單一,已經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全新需求,因此,教師應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流程,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深刻體會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點,同時,在教學中創設各種豐富的審美情境,將學生真正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學會感受、發現并創造美,為學生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產生更多聯想力和創造靈感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在不斷實踐及探索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創新意識,同時,全面保障學生擁有正確的審美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如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來提升自身的審美感受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創設舞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的律動來進行舞蹈表演,讓學生運用豐富的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的深刻內涵,并運用舞蹈將對音樂作品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應發揮好自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在不斷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舞蹈方式來進行表演,并在舞蹈情境中感受音樂節奏,將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同時,使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得到培養和增強。再比如,教師也可以結合音樂教材創設音樂表演情境,首先,向學生講述音樂劇背景及情節,引導學生表演音樂劇中的各種角色并對音樂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獲得更為深刻的音樂情感和審美體驗,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拓展自身的教學資源,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提升音樂創造力和創新力。教師應在開展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及優化自身的教育方法,同時,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審美教育,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各種音樂知識及表演技巧,還應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及情感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掌握正確的音樂學習和鑒賞方法,另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和學習特點,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主能動性,不能將自身的想法強加到學生身上,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師生之間通過良好的互動和溝通,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目標得以有效達成,進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做好鋪墊[5]。
(三)借助現代化視聽技術手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現階段,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引入了各種現代化的視聽技術手段,教師通過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從多方面去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將各種各樣的視頻、圖片、文字及聲音等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播放音樂作品的同時,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和內涵,使音樂課堂更為形象而直觀,將學生置于豐富的音樂情境中,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主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不斷啟發學生帶著輕松而愉悅的情緒去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全面激發出學生的音樂審美潛能,同時,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并感受其節奏的同時,真切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教師結合現代化的視聽技術,引導學生在欣賞并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從而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得以不斷增強。此外,高校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在自身的音樂教學工作中對審美教育加強重視,同時,在音樂課堂上應將學生作為教學的根本,加強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究音樂作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自主感知并理解音樂的同時,將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進一步激發出來,同時,充分了解學生的審美心理和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將學生進行分層,開展分層式的教學活動,為學生講解各種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及特點,將學生引入各種生動的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探究欲望,并根據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發表見解,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不斷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欣賞經典曲目,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片段、李煥之的《春節序曲》的片段等,讓學生欣賞和感受這些曲目的節奏和節拍,了解節拍及節奏都是什么,節拍的種類有哪些,各種節奏表現的意義都是什么。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音樂探究的興趣不斷提升,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去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并對該作品進行評價,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應發揮好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為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此外,教師應注意到學生音樂鑒賞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和欣賞音樂逐步發展自己的音樂綜合素養,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趣不斷發展和提升[6]。
(四)提升教師的音樂素養,發揮好教學引導作用
高校的音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積極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同時,在教學中發揮好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自主分析和探究音樂的內涵,并擁有正確的音樂鑒賞的方法,從而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以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積累和吸收各種新的音樂理念和知識,積極與新時代的發展相接軌,不斷創新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不但要向學生傳授音樂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還需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的真諦,感受音樂重要的美育功能,在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使學生加深對音樂作品理解的同時,增強音樂與情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音樂作品表達的深層次的情感,有助于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使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審美理念和體系,因此,審美教育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及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此外,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為學生創設自由、和諧的展現自我的良好平臺,促進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獲得全面發展[7]。
四、結束語
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應對審美教育加強重視,從教學理念上做出轉變和創新,努力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優化及創新課堂教學流程,突出教學主題,豐富音樂審美的教學方法,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足之處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將學生置身于各種不同的音樂情境中,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刻理解并感悟音樂中蘊含的深刻內涵,為學生創設舒適而輕松的音樂學習環境,同時,讓學生在各種教學情境中欣賞音樂作品的節奏和旋律,掌握各種音樂知識,深切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獲得更加美好的情感體驗,不斷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及表現力,進而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得以全面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丹.試論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審美教育[J].當代音樂,2021(04):43-45.
[2]譚雁.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融入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文存閱刊,2021(19):69.
[3]崔峰.高校音樂教學中視聽審美教學方法探究[J].明日風尚,2018(19):215.
[4]祁萍萍.新時代語境下審美理想構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1(08):122-123.
[5]滕丹.審美教育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探析[J].高教探索,2020(08):127-128.
[6]許紅萍.簡析高校音樂教學中視聽審美教學方法[J].山西青年,2018(11):144.
[7]吳陽.淺談高校音樂欣賞課與音樂素質教育的聯系及意義[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