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
摘 要:課程核心素養正在成為當前推進課堂教學變革的基本引領目標,而案例型教學成為實現課程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也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課程體制改革的重視。初中美術課堂作為落實教育以美育人、培養學生繪畫基礎素質的主陣地,在初中美術課堂中以知識為中心,以項目為牽引,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的教學,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基礎素質,使他們在實際活動中打破固定的認知定式,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A素質視野的課題型教學,對初中藝術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個環節做好教學設計。
關鍵詞: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初中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6-0-03
當前的全球趨勢和21世紀教育的重點是發展下一代的學習技能和能力,在以前的學習基礎上發展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創造性解決問題和分析能力。項目式學習是發展符合當前趨勢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因為它有現實的目標和目的,并能吸引學習者[1]。
一、初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與項目式學習的關系
核心素養是指學習者為適應終身學習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應具備的基本屬性和核心素養。藝術方面的五個核心素養是想象力、藝術表達能力、審美意識、文化意識和創造性實踐。想象力是指對藝術作品、圖形、圖像和其他視覺符號的觀察、識別和解釋;藝術表達是指使用傳統和現代媒體以及藝術語言來創造視覺形象;審美意識是指對現實中的藝術作品和審美對象的感知、欣賞、鑒賞和表達;文化意識是指從文化角度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概念的觀察和理解;創造性實踐是指以創造性為主導的思考和行動。創造性實踐是由創造性意識指導的思維和行為。創造性實踐素養是指培養創造意識,學習藝術思想和方法,發揮想象力,努力創造藝術作品,并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審美要求和實用功能之間平衡創造思想,并通過交流不斷發展自己的創造思想。[2]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上使用項目式學習,不僅因為它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運用和發展,還因為它引導學生在問題的背景下選擇和獲取知識,并教會他們從全局的角度看待問題。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建更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與學的美術實踐方式,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體現創新能力培養的各種課型的美術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更好的提高,在美術教學中能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二、項目式學習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優勢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美術教學對傳統的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美術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動力。美術課程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但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必須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對美術產生長久的興趣。而“做中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真正地使興趣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長久動力。二是關注文化與生活。美術是人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有著來自各個方面的聯系。通過讓學生學習美術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三是強調創新精神。現代社會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意識,因此美術課程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打破課堂與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營造真實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間的聯系,以此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項目式學習方法相比于傳統的美術教學就有了明顯的優勢。在傳統的藝術教育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感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教授知識、技能和原則。這種機械和被動的教學方法往往導致工藝和創意藝術課程的結果不盡人意,也無助于學生的個人和創意發展。與傳統的藝術教育相比,項目式學習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它以真正的問題解決為基礎,著重于理解問題并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并將教師的角色從領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3]
通過項目式學習與傳統美術教學方法的對比可以發現,將項目式學習納入藝術教育課程有以下優勢。
(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初中美術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素養和人文精神,發展多樣化和創造性思維。[4]項目式學習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應用的,教學活動類似于完成一個項目。學生從開始設計到完成工作都參與其中。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式,從固定思維到創造性思維,讓學生以身作則,突破習慣性的概念意識。優美的音樂,將學生帶入鑒賞的情境中。之后,展示《張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等作品,讓學生從這兩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與象征性,理解雕塑的本質和立體造型的鑒賞方法。在課堂結束后,為學生布置雕塑制作任務:以生活為主題,制作具有思想性的雕塑作品。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欣賞并評價。挑選出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以小展覽的形式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搭建了創作和表現的舞臺,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發揮項目式學習的實際作用。
(二)綜合運用校內外的美術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
教師應在校內和校外使用各種美術學習工具,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的應用充分滿足了學生不同的需求,并使學生能夠將在藝術課上獲得的創造性和擴展性思維能力轉移到其他學科。例如,在教授《生活的藝術中國工藝美術》這節課時,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課堂導入情境,讓學生觀察遠古時期的陶器。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提出相關問題,此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設計項目任務:讓學生對陶器、青銅器、瓷器三大類進行對比分析。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領會其審美特點和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國工藝美術的魅力。這樣一種教學流程,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將任務明確化,也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真正讓美術課堂“活”起來,使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更加順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完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深度學習
項目式學習將課程工具與課程標準相結合,營造出基于學生真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完成從傳統的教師單方面教學到自主學習的良好過渡,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是學習的最終目標。例如,在教授《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從網絡上收集不同類型的人物畫,并對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流派和年代進行分類比較。在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談一談中國人物畫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分享收集成果探討古代人物畫的特點和創作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各小組對本組的知識難點進行匯總,再由教師一一解答。這樣一種教學活動的設計,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進而在合作探究中增加鑒賞的深度和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更能凸顯本節課教學的效果,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和藝術鑒賞力[5]。
(四)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開發具有當地本土特色的課程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美術課是大勢所趨?,F階段,美術教材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無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這就要求教師需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調整課程內容,在課堂中適當加入地方特色的審美元素,使美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江南地區的水墨畫,陜北地區色彩濃烈的油墨畫等。從不同地區的繪畫風格、繪畫技巧,甚至與地域自然風貌有關的特殊色彩選擇出發,將美術教學與地方特色緊密聯系在一起,凸顯地方特色,傳承美術文化傳統。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項目式學習在初中美術課堂的應用
(一)課前準備階段
1.有適當的項目選題
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課程標準是國家在課程框架內制定的學科內容、實施和評價的準則,是評價所有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選擇項目主題時,應注意它們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材料是以連貫的方式開發的,管理問題的確定側重于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
2.有挑戰的驅動性問題
指導性問題是項目的核心問題。首先,它應該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研究和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勤奮地學習;其次,問題應該基于藝術課程標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意識;最后,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現實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學生有能力和技能來應用適合學生新興發展領域的跨學科知識和概念。
3.有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根據學習目標對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評價性判斷的過程,它是對學習做出決定的基礎,也是評價學生學習和教師績效的標準。項目式學習中的評價不再是傳統的基于考試的評價和教師的主觀判斷,而是形成性和基于過程的評價,更加強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參與。項目開始時的評價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現有知識和對項目的態度;項目中期的評價是通過收集學生在項目期間的學習數據,使教師及時調整評價標準;項目結束時的評價直接反映了學生在項目期間的成績水平,還可以直接了解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和出現了哪些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二)課中實施階段
1.項目準備
項目準備階段是一個關鍵的學習階段,讓學習者對項目進行介紹。在這一階段,教師和學生學習教材中的關鍵概念和背景知識,了解項目關鍵要素的設計,解釋選題的合理性、理論相關性和實際意義,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我們監測學生的學習差異,包括興趣、成就和能力的差異,為未來項目的分組做準備。
2.項目實施
項目式學習是一個由學生主導的探究學習過程,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獲得背景知識和技能,以及設計和實施一個項目,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項目,包括背景、定義、知識和技能。
在設計和實施階段,學生發揮主導作用,教師主要是學生的指導者。首先,學生是“小老師”,他們分享課前所學的信息,教師用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思考。學生被分成小組后,他們收集并分享有關他們想要開展的項目的信息。教師提供適當的支持,學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接近其他小組,在這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與他人互動,包括有意圖地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選擇傳統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表達思想與情感。
3.成果展示與評價
項目伊始,學生就明確教學目標中對于項目成果公開展示的要求,并知曉教師、同學和家長是成果展示環節評價的重要參與者。展示過程不僅要有作品呈現,還要有相配套的講解手冊,具體包括作品的靈感來源、制作過程、最終效果及組員感悟等,在展示手段上還需要采取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予以展示。通過項目的實施,增強了學生與社會的互動性,改變了傳統式學習的局限,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生活與社會,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課后反思階段
1.環節反思
在整個課程結束時,項目的主要事件被記錄下來并分析其原因?;仡欗椖浚處煼此夹缘卦u價結果,項目是否解決了項目問題,是否實現了目標,項目是否遵循了解決問題的步驟框架,還是偏離了方向。記下出現的任何問題,回頭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項目環境是否造成了問題,教師的指示或學生的研究是否走錯了方向,以及問題是否以有意義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2.教學反思
項目式學習與傳統的講授模式不同,隨著新概念的發展,項目被劃分為子項目,每個子項目都融入了新的概念,通過新舊知識的互動使項目得以完成。項目式學習將書頁上的知識轉化為個人項目,項目的方法一方面要考慮到知識的重疊和創造新的新興知識所需的時間,另一方面要考慮到班上學生的藝術技能和水平的巨大差異,以及其他學科的不同學習水平。這些都增加了學習任務和挑戰。為了確定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完成每個子項目需要多長時間,每個項目中要實現的不同目標,以及學生是否能在藝術方面有更深入的學習體驗,實現他們的發展目標,教師有必要將教學過程分解為清晰簡潔的子項目任務要求。
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項目的進展、整個項目的方向,管理實施過程。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提問和討論,并能對提出的問題提供正確和合理的答案,利用這些反饋積極改變課程的內容和結構。重要的是要反思學生的基本技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如何培養學生對項目式學習的興趣,以及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時間更長。
四、結束語
項目式學習是一個以問題和項目為基礎的學習過程,最終以展示結果和反饋問題為目的。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全面能力,還解決了學生只停留在表面的問題。創造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更深入地思考。盡管還有許多不足,但經過深入研究,教師的授課經驗獲得了積累與豐富,學生多元化的審美需要獲得了滿足,教師間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模式。今后,初中美術班的課程可以通過聯系生活與文化,實行項目式學習,使學生透過學習與合作體會到時代精神的脈動,以此培育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旭宏.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美術項目式學習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5):178-180.
[2]桑琳.項目式學習撬動你的美術課堂——基于核心素養下美術“項目式學習”初探[J].山西青年,2021(07):163-164.
[3]李莎.蘇軾“詩情畫意”的一生——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式學習課程設計[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1(01):27-31.
[4]徐麗.基于項目化學習模式下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研究,2022(24):53-54+57.
[5]張慶雅.運用PBL項目化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1(3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