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艷
摘 要:中國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對于藝術創作的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體現。縱觀整個中國文明史發展長河,中國畫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獨具特色,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與西方文化有著明確的劃分,一直以來中國畫始終是以師徒相授的方式進行傳承,最初從先秦,到宋元,而如今高校中國畫的教學充滿坎坷,尤其是面對當前部分高校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文化的藝術地位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不利于中國畫的傳承和發揚。本文的研究就基于目前中國畫色彩表現來探討其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畫;色彩表現;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1-0-03
色彩這種藝術形式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肉眼可見的東西都擁有著豐富多樣的色彩。而在藝術上更是如此,中國畫作品中色彩表現的更多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也帶來了色彩斑斕的視覺盛宴,凡是涉及繪畫中的色彩,很多人便會很快聯想到了西方繪畫的色彩。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迅速聯想到中國傳統繪畫清新、雅致的色彩。說到色彩,早期的中國繪畫是非常突出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畫的色彩也逐漸形成了新的變化。目前色彩是中國畫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畫中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內容。出挑的色彩藝術可以適當引入當代的高校美術教育中與當代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從而來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創新意識。中國畫的色彩在傳承和發揚過程中也能夠幫助高校學生更深刻地學習傳統藝術的精髓,從而來提高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中國畫色彩表現的發展和變化
(一)重墨輕色
我國古代的藝術家很早對色彩就有著深層次的認識,西方國家認為紅黃藍是色彩的三原色,而我們中國則認為赤、橙、青、黑、白這五種顏色才是色彩中最單純的顏色,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畫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從事中國繪畫大部分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以墨為主,其他的顏色只是輔助點綴在作品中。在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除了筆就是墨了,也就是在我們中國畫學習過程中一直講究的筆法和墨法。同時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色彩表達意識才使得中國畫在各種藝術中成為一枝獨秀的存在,因此也更表現出了中國畫的卓爾不凡。中國畫之所以被稱為國畫,也正說明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觀察歷代中國畫的名作,能流傳百世的中國畫作品對于筆法和墨法都是十分嚴謹的。墨色是中國畫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顏色,畫家通常運用各種技法在畫紙上表現出墨色的深淺變化,采用不同的筆法,來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國畫的色彩真正變化就要從石器時期說起,最早人們在進行藝術表現時還是十分注重色彩的。例如,彩陶色彩上具有豐富的顏色搭配,包括褐石色、珠黃色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繪畫所呈現出的基本色彩搭配。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畫在色彩搭配方面也進行了不斷的改進。藝術家們在進行這一環節的創作時開始注重色彩的搭配與運用,因此也使得中國畫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走向成熟,故形成了建筑、漆畫、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并肩前行的局面。到了隋唐時期,色彩的應用更是達到了頂峰,如唐代畫家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如圖1)中,為體現婦女身姿,在畫作中色彩的表現更加鮮艷柔和。唐代時期的作品,在色彩的表現上受到了當時社會層面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當時居民安定、豐衣足食、生活富足的真實寫照,因而清麗素雅的水墨畫色彩漸漸成為當時的主流,逐漸地在繪畫表現中也減弱了色彩的表現形式,而當今的繪畫藝術作品中很大程度上也沿襲了這種色彩藝術表現。
(二)中國畫色彩表現突出淡雅與樸素
西方國家的畫作色彩更加豐富多樣且表現復雜,而中國畫的色彩整體呈現出來的含義更深遠,即突出畫面主體層次關系,突出的特點就是清新淡雅與樸素。繪畫過程中中國畫的色彩運用相對西方國家的繪畫色彩方面來說會稍顯得有些單一,但是在中國畫的繪畫作品中一般主要是突出主體人物,一幅畫會突出一個主要色彩,主體色彩在整個畫面中運用得較多,它起到了主導整個畫作的作用,而其他顏色主要是以配色的作用和主體色彩相輔相成。中國畫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也給予了物象生命活力,完美地將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充分地展現出來。例如,明代傅崟的《踏雪尋梅圖》(如圖2)通過水墨的渲染突顯了云的飄逸空靈之態,同時也運用淡墨來渲染水面,讓整個水面呈現出明顯的明暗對比,使整個畫作的色彩更加清新、淡雅,因而成為流芳百世之作。
(三)中國繪畫中色彩表現更具有主觀意識
西方的色彩表現更注重光影環境色的變化,不同的是中國畫的色彩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這體現出了中國繪畫在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同時體現出了一定的時代特征。唐代時期的人物畫體現出了當時朝代興盛,國家富強的特點,因此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顏色是最為豐富的,它表現的都是人物的衣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后,大部分的繪畫多是對青山綠水進行展現,色彩呈現出的方式更加單一。在設色方面,墨色成為主要的用色,其余的顏色僅作為配色進行點綴,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中國繪畫的傳統,更是以時代和畫家主觀意識為基礎。與西方的繪畫不同之處在于,西方的繪畫作品對色彩的表現是十分客觀的,藝術家會真實地記錄畫面的光影和環境色,而中國畫的色彩則表現得更加生動、主觀。中國畫包含了東方藝術的審美觀念,是十分具有東方底蘊的藝術特色。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中國畫的主觀性體現得越來越明顯,所以現在出現了很多當代優秀藝術家,無論在構圖還是在選擇繪畫對象上都與傳統繪畫有著明顯的差異,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將中國畫展示在大眾面前[1]。
二、中國畫色彩表現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藝術素養
高校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審美素養,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審美教育是關鍵。基礎教育階段,色彩在美術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的美術教育中色彩的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在各高校中,美術教育采取的是分科教學方式,版畫、油畫、中國畫等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有很多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色彩專業性的認知是十分片面的,因而很容易就受到了西方繪畫色彩的影響。很多學生不了解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在實際的色彩專業方面展現得不夠多元化,進入高校之后很多種類豐富的藝術繪畫形式,讓學生很難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接納。色彩的教學通常是從基礎性的知識方面開始講解的,課程開設會從西方繪畫色彩和中國畫色彩來進行獨立設置課程,有專門的教師為其進行色彩課程的講解,在課上會帶領學生一起鑒賞各個時期的名家作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色彩表現的不同之處,以便帶給學生更多的創作靈感,讓學生更好地展現自我,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系統性的學習使得中國畫的色彩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這也成為發揚和傳承中國畫色彩的一種方式,從而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能更加突出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色彩。色彩作為中國畫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具深厚的歷史積淀。色彩有著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象征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展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畫的色彩特點同時又能和當代的流行藝術相融合,必定會顯現出新的藝術形式,從另一方面更體現出了高校文化的創新意識。
(二)學習中國畫意境的藝術形式和色彩魅力
當下中國畫對于色彩的主觀性表達十分注重,因此在畫面上也要體現出民族精神與色彩表現的獨特魅力,很多時候這些形式表現是需要與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取向緊密相連的,中國畫表現出的藝術形式和色彩表現的創作環節,這些是需要學生通過對中國畫的設色取材進行詳細學習來進行感悟的。而中國畫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久遠,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對中國畫及其色彩的學習,能夠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一般來說,當下很多中國畫創作者對于色彩的運用更多是考慮到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但又不僅僅基于對實際色彩的表現,同時色彩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和材料特點,對大自然中的色彩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因此畫面更加純潔與概括,畫面的概括既包括了藝術家的主觀性,也包含了很多對畫面的研究。現階段部分藝術家在繼承這種色彩表現時,更應將筆墨和色彩表現相融合,實現了色彩的傳統與當代的結合。關于中國畫的色彩中包括藝術家主觀色彩的表達,南朝時期,宗炳曾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以色貌色的色彩理念,意在用詩與色彩來表現中國畫色彩的固有色。很多作家通過對中國畫色彩的學習,能夠有效地表現光影和自然界的空間變化,從而更好地創造了中國畫色彩,展現了獨特中國畫色彩的形式美[2]。
(三)感悟中國畫色彩,體現蘊含的藝術情感
中國畫色彩的創新之處在于色彩表現和傳統筆墨上都是十分獨特的,色彩對形體的超越產生的意境寫意性和水墨實現了完美融合,同時又突顯了畫面,表現出了傳統文人墨客的高尚雅趣,又表現出了現代色彩的精神內涵。對于中國畫色彩的研究,可以結合現當代很多作品,在作品創作時進行研究。例如,吳冠中先生的《小橋人家》(如圖3)這幅作品就以豐富的色彩及新穎的畫面構圖展現出了當下山水畫色彩的革新。在作品創作過程中運用了以色貌色的設色技法,借助空間與色彩所建立起來的關系,運用飽和度不同的點光來取代平面光,沖破了傳統注重色彩的平面光,使畫面更具有節奏。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先生學習了中國繪畫色彩的表現形式,更注重體現出作品的境界,形成了畫面的亮色,并在表現中國水墨傳統韻味時,又融入了西方色彩的形式美,使作品的塑造更具有亮點。而中國畫所包含的題材廣泛,其中山水題材所涉及的形式就十分多樣,但是同樣的題材形式的不同,創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也是琳瑯滿目的,這也是中國畫的獨特魅力所在。
(四)繼承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實現色彩的當代轉化
當下藝術家在進行作品創作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借助古今中外多種藝術創作元素來進行后現代環境下的中國畫設色。很多后現代藝術家在創作時,不可避免地就對中國畫進行解讀,將中國畫的設色和他們所學習到的設色風格相融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實現了色彩的當代轉化。高校展開美術教育過程中設色的取材是與審美取向及色彩情感等多種要素綜合而形成的獨特中國畫色彩,更多要考慮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在高校在進行中國畫教學過程中,可以教育學生有效地將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和當代色彩的風格相融合,使中國畫這個傳統藝術,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面貌[3]。
三、結束語
中國畫的色彩表現更反映傳統文化的情感表達和精神內涵,本文的研究基于當前中國畫色彩的發展與變化形式進行了分析,探討了中國畫色彩在當下美術教育中的運用,探究了中國畫的色彩表現,以及中國畫色彩在美術教育中所包含的獨特意蘊。中國畫作品中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剛與柔的結合,在宣紙上形成了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希望借此能夠實現相應的藝術實踐分享,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前中國畫在色彩變化領域里所存在的深層變化,以及當下高校教育如何結合時代的發展來不斷進行創新的觀念,讓學生通過對中國畫色彩以及技巧的學習,不斷讓學生體會到中國畫中所蘊含的深厚內涵與底蘊。
參考文獻:
[1]顧平.中國畫創作觀念的變革與20世紀下半期學院中國畫教學的理念轉換[J].國畫家,2021(04):6-9.
[2]郗望.傳統中國畫的當代教育模式變革及拓展——評《中國畫教育的現代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21(03):136.
[3]汪海燕.文化自覺視閾下中國畫教學創新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38(01):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