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慧 程廣利 郭勤勤
摘? 要:“大思政”理念是新時代軍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頂層思維,必然要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同發揮育人功能,耦合思政課程的持續性與課程思政的深入性、思政課程的延展性與課程思政的專業性、思政課程的價值性與課程思政的使命感,巧妙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優勢互補,進而達成軍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總目標。
關鍵詞:“大思政”理念;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軍校;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40-04
2021年3月7日,《人民日報》以“‘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為題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講話,由此明確提出“大思政”理念,為深入推進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大思政”理念是新時代軍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頂層思維
“大思政”的理念最早蘊含于“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思想中,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建設的法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這一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高等院校提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教育理論及要求,使“大思政”理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達到了頂峰。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特別重視思想強黨,尤其關注政治建軍,還十分強調“思政課堂”。如果說,2014年10月30日新古田會議的召開,是確保黨的純潔性建設、確保人民軍隊的紅色血脈承繼的新時代號角,那么,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則是自高校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正式開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1],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思政課程提出了“八個相統一”的改革要求,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殷切希望。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隨后于8月聯合頒布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至此,新時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的主陣地建設規范總體上確立了起來。同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提出了以“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為核心要求的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為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為“大思政”理念回歸應用于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契機。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非思政課程納入“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同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新時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系統實施提供指導。2021年4月7日《關于構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意見》的印發和7月1日《軍隊院校教育條例(試行)》的開始施行,為新時代軍隊院校在“大思政”理念指導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頂層設計。
作為任職導向更加明確的軍隊院校,育人需求有更高標準也更加迫切。因此,軍校必須貫徹“大思政”理念,既要充分激發思政課程的“驚濤拍岸”之勢,又要深度挖掘課程思政的“潤物無聲”之效,使軍事人才培養時限緊縮、質效提升。
二、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軍校思想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大思政”體系中處于截然不同的地位。兩者彼此貫通,達到辯證統一。一方面,“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卻一致,即都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都是為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在軍隊院校中體現得更加明確,即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時刻準備著。另一方面,“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育定位不同,教育實施卻相輔相成。思政課程是課程思政的先導,而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深化和落實,兩者貫穿于教育教學全程,共同完成育人目標。
(一)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思政課程是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簡稱。它主要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 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開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主陣地、主渠道和“主戰場”,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根據《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規定,新時代的思政課程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其他學歷層次相關的思政課程。與此相對應,軍隊院校的思政課程則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軍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及其他學歷層次相關的思政課程。
思政課程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涉及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涉及世界史,涉及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等[2]。國內外形勢變化迅速、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發展較快、青年學生的思維敏銳,促使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備課、常講常新、說理透徹、聯系實際,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課堂教學效果,才能解學生思想之惑、引青年立報國之志、領人才行復興之路。
(二)課程思政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基礎
課程思政中所涉及的課程,則是指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所有課程,即非思政課程。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規定,非思政課程主要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三大類。其中,專業基礎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3],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教育學類專業課程、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農學類專業課程、醫學類專業課程、藝術學類專業課程等七類。“課程思政”意味著專業課程也必須承擔一定的思政責任。
首先,課程思政的思政責任體現在課堂教學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1]因為,高校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五臟俱全”的小社會,更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但無論學校情況多么復雜,學生的天然身份要求他們必須在課堂上接受教育。因此,課堂教學成為言傳身教的主渠道。無論是授課內容還是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具有引導、示范的“育人”功能。
其次,課程思政的思政責任體現在教師素質上。“經師易求,人師難得。”[4]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2]。事實上,不僅思政課程的特殊性對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在“大思政”理念下,其他各類課程的教師都必須肩負起“課程思政”的重大責任。他們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還要擁有傳授的“術”,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用優秀的個人魅力展現正能量的人生之“道”,使青年學生的理想追求化作可知可感、近在身邊的具象。
最后,課程思政的思政責任還體現在學科專業上。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連接從“人”到“才”的關節點。成“人”的意義在于以己之“才”回報生養之恩,在現代社會中要求每個“人才”都必然擁有職業生涯。因此,高等教育以專業為“人”分群、以學科對“人”施教,奠定不同的未來職業生涯。優秀的“傳幫帶”才能促使“長江后浪推前浪”,才能造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相較之下,軍校學員的職業規劃更加明確,有更高的社會價值,也就需要更優秀的“帶兵人”。
三、耦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互補優勢是構建軍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必要舉措
長期以來,思政課程都存在著“孤島”現象,而課程思政也僅停留在“貼標簽”“兩張皮”的初始階段。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2]可見,善用“大思政課”,就要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耦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
(一)耦合思政課程的持續性與課程思政的深入性
從意識發展規律來看,思想的變化不是朝夕之間一蹴而就的,因而理論的灌輸只能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過程。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年,思想活躍、變動性大。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如果不能保證“思政課程”主戰場的持續作戰,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主體的青年學生就容易在關鍵時刻被敵人的“糖衣炮彈”所攻破。但是,僅僅依靠時間上的持續性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疲累甚至反感,只有通過課程思政,在關鍵的知識點上如同加固鉚釘般加深理解,才能強化理論灌輸的效能。特別是對于公共基礎課程,要“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3]。以工科為主的海軍工程大學特別注重對學員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遵照“堅持精神教化、凸顯語文技能”的基本原則,學員通過教員精心選取的一篇篇文學作品,徜徉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僅鞏固了中國文學的基礎知識。提升了漢語聽、寫、說的綜合應用技能,還形成了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更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戰斗勇氣。
(二)耦合思政課程的延展性與課程思政的專業性
從教育規律來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教育教學的必備手段,所以,思政課程本身也可通過加強實踐教學促進學思結合、達成知行統一,使學員在“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雙重驅動下,在實踐中了解國家社會、分析現實疑惑、增長智慧才干、錘煉精神品格。誠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交點,不是固有理論在實踐中的終結,而恰恰是新的理論在實踐中可能出現的生長點。因此,需要課程思政更具專業性地接過教育“接力棒”,根據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強專業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和思政性[3]。海軍工程大學“工程水聲原理”課程作為典型的專業教育課程,率先走在了課程思政的道路上。從2016年開始,工程水聲原理課程的教員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員一道,共同探尋彼此課程知識點的相關性,經過近三年的摸索,他們基本摸到了專業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的門道。從2018年開始,他們將這一課程思政的做法擴展到水聲專業,并逐漸形成了頗具專業特色的水聲文化,使水聲專業的學員既學習了專業知識,也凝練了專業精神,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水聲人”。
(三)耦合思政課程的價值性與課程思政的使命感
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教授正確的思想,引之走正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等教育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2]。將這一要求具體到軍隊院校,就是貫徹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世界一流軍事人才是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基礎,世界一流軍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保障。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5]。在這樣的價值引領下,海軍工程大學提出了“未來海軍建設者和領導者”的培養目標,這就超越了工程技術的職業需求局限,占據了更高的戰略定位。只有將思政課程的價值性和課程思政的使命感有機結合起來,既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又有效激發課程思政的使命擔當職能,才能使軍校做大做強,才能使大學成為大學。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綜上所述,軍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民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程和思政教師的責任, 它是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必須共同擔負的責任。在“大思政”理念下,只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共進,必能實現軍校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
[2] 中國政府網.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 (2020-08-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 ntent_5538760.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令狐德棻. 周書·盧誕傳[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中國政府網.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21-07-01). http://www.gov.cn/zhuanti/100 zhounian/.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