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發 侯慶雙
摘?要:推進文明禮儀教育是高職院校“文化傳承”職能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題中應有之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在審思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質現狀基礎上,以布迪厄“場域—資本—慣習”社會實踐理論為分析工具,將《論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與當前時代關切結合起來,“接著講”“應時講”中華文明禮儀,以期提高大學生禮儀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禮儀教育;場域;資本;慣習;《論語》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35
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大學生中出現的禮儀缺失、禮儀素養不高現象,究其主要原因當屬禮儀觀念的淡漠、禮儀意識的弱化。新時代青年應有之“禮”當如何?從傳統禮儀傳承來看,其原因不外乎流失、異化、西化。從新時代好青年的標準及當代禮儀教育使命來看,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習禮踐禮,傳承中華文明。“禮”貫穿于整部《論語·鄉黨篇》為最詳。錢穆先生早就說過,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從《老子》《論語》開始。在高職傳統禮儀教育中,有必要融入《論語》禮儀思想精髓,以使大學生“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繼往開來,躬身力行。
皮埃爾·布迪厄(1930-2002)作為當代法國社會學家,在《區隔:一個對品位判斷的社會批判》中,以“{(慣習)*(資本)}+場域=實踐”來闡發自己的社會實踐理論。這為我們探索、改進高職院校文明禮儀教育提供了另一種理路,即以場域、資本、慣習等為分析工具,探究高職院校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策略,這對提高大學生禮儀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不無裨益。
1?建構場域,激活禮儀教育長效機制
布迪厄認為,場域(field)是指“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高職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工勤人員與學生等社會角色展開各種互動,形成阡陌縱橫的關系網絡,是一個小社會,即一個場域。禮儀教育并非單一的純理論教育,既有歷史的傳承,更多的是生成于現實生活之中,是實踐的、多元開放的系統工程。
1.1?加強頂層設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因“崗”施教,禮儀教育實現了學科化、課程化、專業化。如營銷專業開設商務禮儀課程、酒店管理專業開設酒店禮儀課程、幼兒師范專業開設教師禮儀課程等,但開設禮儀通識課如中國傳統禮儀課程或中外習俗禮儀課程等并不多。前者受西方教育影響較大,側重介紹現代西方禮儀,對我國傳統禮儀(主要是儒家禮儀)很少提及,一定程度導致傳統禮儀的流失、異化與西化。據調查,關于提升禮儀素養的路徑,82.4%的大學生首選開設禮儀通識課,其次是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占78.48%。可見,有必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在專業禮儀教育中,推進課程內容改革,融入《論語》等傳統禮儀思想;另一方面逐步開設傳統禮儀通識課,設定課時和學分。
同時,以趣味化、情景化、體驗化為特色,發揮好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運用情境演練、行為訓練、角色扮演等方法,結合傳統禮儀中的冠禮等知識,有條件的借助VR技術加以展示,以期實現“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從起立、問好、再見等開始建立恰當的課堂禮儀,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校教育與自我修養相統一。
1.2?全員參與,營造文明禮儀之風
社會學理論指出,影響參與群體結構的因素主要有群體規模、規范、角色、數量等,這些都能影響教育的效果。優化管理機制,理順各種關系,建立評價激勵機制,特別要發揮領導干部和廣大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
每學期組織師生員工誦讀《論語》《大學》《中庸》《顏氏家訓》《弟子規》等傳統經典,并開展與之相關的禮儀文化教育活動,讓廣大師生員工真正領略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鏈接當代社會問題,激活傳統魅力。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相交織,結合學情學段和重大節日開展禮儀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儀式感、獲得感,比如針對大一新生,以“古之常禮,今為我用——以《論語》為例”為題,開展日常生活禮儀教育。讓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各種校園典禮、儀式中把禮儀行為轉化為內在信念,不斷增強禮儀意識,進而固化為一種“道德命令”,這有利于受眾將來更好地在職場發展,也有利于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1.3?共建網絡文化,促進禮儀教育創新
數字時代背景下的高職教學,線下線上混合教學模式已漸成新常態。教師要嫻熟運用新媒體手段,以新穎時尚、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雙屏合作互動方式,讓《論語》等傳統禮儀知識在大學生心中潛滋暗長、外化于行。同時,教研室、系部、學院層面,不定期開展傳統經典誦讀大賽、禮儀知識大賽、傳統禮儀知識辯論賽、傳統禮儀大講堂等活動,制作小視頻,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播放,與自媒體用戶互動,提升愉悅感、參與感和獲得感。
2?拓寬資本,激發禮儀教育活力
資本(Capital)是體現一種以物質化和身體化沉淀下來的勞動,具有生成性,體現一種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一種以等量或擴大的方式實現自身再生產的能力。“與馬克思在經濟學領域給出的資本定義‘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不同”,布迪厄沒有給“資本”下明確的定義,但在他看來,社會實踐理論場域中的資本,包括經濟、文化、社會和符號資本。基于此,“禮儀素養不僅是禮儀知識的積累,更是禮儀意識的內化和禮儀技巧的運用”以及親身練習和實踐,最終養成“慣習”。據問卷調查,關于學校禮儀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選擇實踐項目及活動少占71.64%,禮儀文化氛圍不濃占67.24%,場地設施及投入不足占58.68%。可見激發禮儀教育場域的動力與活力,其資源和能力的獲得,需要從“資本”入手。
2.1?加大經濟投入,增加禮儀教育的經濟資本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推進禮儀教育,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建設必要的禮儀實訓場館,購置其教學、實訓、實踐活動器材用具等。課堂教學中,除了多媒體手段外,可引進VR技術設備,也可考慮與禮儀文化教育培訓單位共建共享。另邀請禮儀專家、企事業單位成功人士進校園做禮儀專題報告,開展校企合作,拓寬禮儀教育場域。
2.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禮儀教育的文化資本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方面,營造習禮、明禮、踐禮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有條件的學生考取禮儀執業資格證書,或通過舉辦禮儀培訓及頒發相關證書等形式,提升禮儀教育的文化資本。另一方面,需要家長轉變傳統觀念,調整家庭“文化資本”結構。據調查,關于禮儀教育培訓的投資,沒有消費的大學生達61.6%,不考慮消費的大學生達11.4%,由此可見家長或學生在這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需要進一步改變“唯技能”的思想傾向。
2.3?擴大社會實踐,增加禮儀教育的社會資本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職院校積極推行第二課堂積分制,促進禮儀教育、思政教育與養成教育相對接,實現“內化與轉化”。同時,擴大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習禮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校外禮儀大賽、禮儀展演、禮儀俱樂部聯誼、企業慶典及大型接待、傳統禮儀文化調查尋訪等活動,對參展、參賽獲獎選手給以激勵,增加禮儀教育的社會資本,讓學生拓寬視野、擴大交往半徑,參與社會互動,從而提高其禮儀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
2.4?優化激勵機制,增加禮儀教育的符號資本
建立禮儀教育常態化激勵機制,建構全方位、立體化的禮儀教育良性循環格局。如定期在校內舉辦禮儀文化周系列活動,開展校園禮儀之星評比活動,對優秀個人或部門給予表彰,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在合理的利益驅動下,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
3?關注慣習,固化禮儀教育成果
慣習(Habitus)是一種“持久的、可轉換的、開放的潛在行為傾向系統,既是賦予社會世界以意義的圖式,也是人們借以產生實踐的圖式。”據問卷調查,關于踐行禮儀的動機,選擇外塑形象內修品質占87.29%,促進人際關系和諧、適應社會環境占86.06%,調節身心、充實生活占74.33%,培養興趣愛好占62.1%,朋輩的積極影響占59.41%。在推進禮儀教育過程中,落腳點應放在摒除大學生的依賴慣習,培育主體性、身體化“踐禮慣習”上,從而固化禮儀教育成果。
3.1?日常應用,培養禮儀興趣愛好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禮儀修養重在由外到內,由“儀”到“禮”,由課堂到日常生活,重在培養人的誠敬之心,需注重“身體在場”。大學生禮儀素養的養成,離不開課堂內外禮儀知識的習得,更離不開日常生活及特定場合下的實踐。需要從我做起,推己及人,必須落細落小落實。學校層面的主題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孔子學禮儀”為主題,通過禮儀實訓、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形式開展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習禮的意識和能力,主動投入,培養出1~2項禮儀興趣愛好,增強習禮、明禮、踐禮的主體能動性。
3.2?加強培訓,打造專業教學團隊
親其師,信其道。禮儀教育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排他性。據問卷調查,72.3%的大學生認為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因此,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或培養,打造高素質的專業型禮儀教學團隊是重中之重。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加強校內外禮儀教育培訓,設定學時,注重師德修養及言行規范的提升。只有大學生得到專業的指導,才能有效保障大學生禮儀素質的提升。
3.3?家校接力,夯實禮儀教育基礎
家庭是個體人生第一所“學校”,是其情感、物質、精神的支點。學校應創造條件,建立家校溝通、交流機制。既能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互動,又能增進家長對學校的認同。從禮儀教育角度看,一方面解構大學生可能存在的禮儀陋習,另一方面發掘家教家風的優良因子,創新傳承傳統禮儀,既鞏固慣習的歷史性和穩定性,又發揮慣習的建構性和再生性,以臻大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結語
禮儀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文明禮儀教育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借用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以建構場域、拓寬資本、關注慣習等為手段或橋梁,將《論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與當前時代關切結合起來“接著講”“應時講”中華文明禮儀,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還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趙燕,榮梅娟.布迪厄場域—資本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1):101,102.
[2]Ritzer?G,Goodman?D.Modem?Sociological?Theor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390.
[3]朱熹.論語·大學·中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