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金德龍 浦徐進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各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推進技術變革和教學方法等多維度融合創新。大學經管類專業課程教學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也要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文章以新文科建設為背景,從最新科研成果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角度出發,以運營管理課程為例,分別從實證研究和模型研究兩方面闡述最新科研成果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并對融合過程提出一系列建議,為實現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育和一流課程建設提供支撐。
關鍵詞:新文科;科研成果;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84
1?研究背景
2018年8月,黨中央發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文科”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并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設工作。相較于傳統文科,新文科著力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以全新的學術視角,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把學生培養成為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發展新文科,是高校完善學科結構,提升綜合實力的必然要求。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文科發展普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辦學層次不高等問題。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實現教育的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成為各高校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雙引擎”。當前部分高校在本科階段課程教學主要側重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很少涉及該領域科研成果的分享,特別是缺乏對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學融合。一部分高校教師將時間和精力主要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中,在相關研究領域缺乏連續性地科研攻關。即使部分老師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產出一系列成果,但能將教學和科研有效結合且進行實踐的不多。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是我國科研事業的重要儲備力量,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科學創新思維不足、基礎理論知識與最新前沿科學成果相脫節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嚴重阻礙我國科研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學者提出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但大多集中在醫學、化學、生物學等實驗操作性較強的領域,很少有學者關注經管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與最新科研成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即使有些文獻提出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經管類課程,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詳述具體實施過程。鑒于此,本文以新文科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實證研究和模型研究兩個方面闡述經管類專業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并提出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解決方案。
2?最新科研成果與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意義
美國教育學家伯頓·克拉克(Burton?R.Clark)認為,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將教學、科研與學習進行整合。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科研和學習能力的多重培養。基礎知識教學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而最新科研成果則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不竭源泉,要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科研成果的轉化支持。因此,如何將科研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轉化應用于創新人才培養,是當前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新文科背景下,將最新科研成果多形式融入本科教育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新的教學手段探索,催生新的科研、教學生態形成。
3?科研反哺教學具體實施路徑——以《運營管理》課程為例
3.1?科研與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
國內高校本科生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以《運營管理》為例,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陳榮秋和馬士華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生產運作管理》,該教材包括4篇18章的內容。目前,主要是來自工商管理、工業工程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本科生選擇學習該課程。由于國內外運營管理領域的學者大多采用實證研究和模型研究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相應研究方法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向選擇《運營管理》課程的各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展示和講解。
3.1.1?實證研究與課堂
在介紹實證研究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時,教師并非僅僅講述理論知識,而是更強調理論背后的實踐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各種理論背后的實踐,同時讓學生認識科研思維可以應用于各種日常實踐。比如,在運營管理課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策略消費者研究中涉及的“理性預期”這一概念,可以設計相關的行為實驗,在實驗中讓同學在“預期”其他同學決策結果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決策。由于對其他同學決策的預期直接影響自己的收益,這使得學生對“理性預期均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又如,在選擇考核學生的開放式命題中,大多以導師與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協作與博弈行為、直播中工會和主播之間的博弈交互以及眾籌中面臨的需求不確定等實踐問題為背景,讓學生體驗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實證研究課堂全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課程教師則是創設好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關鍵知識概念,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3.1.2?模型研究與課堂
在模型研究的教學環節中,首先,通過對經典運營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系統梳理,以及對決策行為和決策過程蘊含的管理思想進行提煉,全方面地教授決策的原理和內涵,幫助本科生對運營管理領域的研究范式、研究脈絡和研究方法有基本的理解,并為學生未來繼續深造奠定扎實的理論素養。在此基礎上,緊跟運營管理領域的研究前沿,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向學生講解對各種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和求解的過程。基礎理論與最新成果相結合教導,逐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系統提升了經管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素養。
為了讓學生了解模型研究的基本范式,在運營管理課程中,結合本課程配套書籍中《供應鏈管理》這一章節的內容,為學生由淺入深并結合最新成果依次講解單周期庫存模型(報童模型)、供應鏈背景下的報童模型、不同供應鏈環境下的報童模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渠道問題、消費者的策略性及其對渠道的影響等問題。在模型研究課堂中,學生必須集中精力去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然后與書本中的概念和知識體系相融合,并最終內化為新的知識結構。同時,授課教師也需要與學生相互討論,剖解問題的建模和求解過程,著力在相互啟發之下聯系實際問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將科研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主要的目的是讓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學習不同方法的研究路徑,了解實證研究和模型研究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提高學生的知識寬度和科學素養。此外,在基于各專業自身特征的基礎上,為本科生選擇適合不同研究問題類型的研究方法提供指導性建議。
4?實施過程問題及應對措施
4.1?轉變教學風格,打造質量文化
對于大多數高校本科生來說,他們在本科階段主要學習的是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較少參加學校和學院組織的科研活動。一方面,由于科研論文相對抽象,對讀者的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相對有限,因此他們很難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較多本科生對科學研究存在一些誤解,認為和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無關,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接觸和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因此,如何將科研成果以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呈現對高校教師來說存在很大挑戰。
首先,科研成果的呈現應化繁為簡,突出重點。教師可以選取貼近實際生活的典型材料,將科研成果與實際結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某著名企業的運營案例,并設計具有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課堂介紹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自身知識儲備分析解決,在運用中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其次,開展交流學習和相關研究及賽事活動。指導學生閱讀并匯報最新研究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究、驗證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升華,達到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最后,不斷優化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的轉化形式,讓課程建設始終走在學科專業最前沿,使學生有機會獲得和掌握課程最前沿的資訊與知識,以優質科研資源支撐高水平、高質量課程體系建設。
4.2?打破專業邊界,夯實課程體系
眾所周知,很多經管類課程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學科交叉是國內高校學科建設的必然趨勢。而當下高校經管類專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專業培養方案不合理、院系學科和專業之間存在壁壘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首先要打破傳統文科在學科和專業上的壁壘,對學科中各專業課程進行重組,創造跨學科(或跨專業)元素,進而圍繞跨學科(或跨專業)元素組建相匹配的教學團隊。我國高校現有專業課程體系仍以所在系制定為主,課程體系過于單一,過度側重所在專業知識技能培養,在交叉綜合知識培養和實踐技能培育方面較為薄弱,嚴重影響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結合的效果。因而,如何設計靈活多變的課程體系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建議擬借鑒柔性教育理念,結合經管類學科建設目標,以國家戰略需求、行業人才需求、學生就業需求為綜合導向,設計“1+X”柔性課程體系。其中“1”代表三類課程的主體知識模塊,不受專業特征影響,僅與課程本身屬性有關。但設計時要考慮到國家戰略的需要,對主體知識部分進行一定篩選和重構。“X”代表三類課程的拓展知識模塊,該部分受不同專業特征、專業學生就業及對應行業人才的需要而做不同調整,可以融入其他專業最新科研成果或實踐技能,是該課程體系的“柔性”部分。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提升課程體系的靈活度和適應性,創造課程中的跨專業元素。
4.3?圍繞課程體系,組建經管類跨專業教學團隊
我國部分高校目前還未形成成熟的教學團隊,實際課程質量的好壞和傾向性完全取決于授課教師本人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特征,從而導致大多數時候課程效果偏離預期目標,課程傾向性與授課專業學生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出現。另外,同一課程的多個授課教師也有可能來自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是不同專業。因此,同一團隊內的教師們在教學理念、方法、改革和創新等方面無法形成有效溝通,致使大多數授課教師的教學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進而阻礙了高校高效建設經管類一流課程和培育相關復合型高端人才。因而,急需圍繞新文科建設理念,組建一批創新型跨專業教學團隊來推動高校經管類跨專業教學模式的發展。
通過交叉融合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師資隊伍為主要手段,以柔性課程體系為核心基礎,依據每門課程的“1+X”特征,剖析課程涉及的具體經管元素和對應的專業屬性,進而靈活組建與每門課程相匹配的跨專業教學團隊。同時對成立的跨專業教學團隊實行“負責人+成員”運行模式。團隊負責人選取所負責課程相關的教學領軍人才,具有一定威望和號召力。負責人制度的設計可以有效打破原先教學團隊出現的松散局面,可以調動團隊成員的教學科研積極性,進而能夠保證有序開展日常教學工作,合理安排所負責課程的教學人員,高效組織各類教學改革和創新活動,最終為實現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育和一流課程建設提供了可能。
4.4?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推動考核形式創新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應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制定多樣化的評價標準來提高教育質量。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社會需要更多的高水準、全面且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人才,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程教學,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礎,而課程考核則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與國外經管類專業的課程考核模式相比,國內高校在課程考核體系的改革步伐上仍顯落后。目前高校經管類課程考核仍以閉卷考試為主,缺少對學生科研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考核,同時,學生也無法自主選擇考核方式,這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缺乏課程研究興趣,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
本文提出在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堂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采取“期中教師選擇考核形式+期末自主選擇考核形式”的方式。詳細來說,課程教師可將課程考核分為期中期末兩次,其中考核由老師自行選擇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則由學生自主選擇考核方式,如PPT案例匯報、科研論文介紹、課程試講、辯論等多種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程匯報,結合當下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以當下某個企業為案例,對企業的運營行為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他同學可以對分享成果提出質疑和評價,在思維碰撞中完善探究結果,掌握科研成果的核心價值,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創新思維。這種考核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豐富課堂教學考核方式,也讓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對課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師在課程中教學目標。
5?結語
新文科建設關系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綜合素質的提升,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亟須深入實施的重要舉措。我們應深刻認識新文科建設面臨的突出現實問題,科學謀劃新文科建設的整體未來發展。在新文科背景下,以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促進文化繁榮為新目標,以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新路徑,積極推動科研理論成果與課堂教學的深入融合,打破專業邊界,組建跨學科專業教學團隊,優化課程體系和專業結構,大力推進新文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2]馮果.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3236.
[3]李鳳林.加快建設“新文科”主動引領新時代[J].中國高等教育,2020,(1):4547.
[4]葉信治,梁鳳華.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和服務協同育人功能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2):68.
[5]崔玉平,王彬.大學社科教師科研生產的矛盾與破解之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1319.
[6]付偉.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方式、困境與突破對策研究[J].經濟師,2020,(11):153154.
[7]王明齊.科研反哺教學理念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儀器分析》課程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7,(28):229230.
[8]陳光宋,張弘鈞.“雙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學的困境、對策與實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6771.
[9]董桂偉.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資源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4):114117+124.
[10]梁鳳華.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協同育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20.
[11]崔育寶,李金龍,張淑林,等.交叉學科建設:內涵論析、實施困境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2,(4):1622.
[12]楊小岡,姚志成,王雪梅,等.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應用——以研究生課程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3,(Z1):7273.
[13]郭國強.論交叉學科專業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3,(3):7072.
[14]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15]王慧,李湘玲,鄧學龍,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