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輝

【摘要】初中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這一教學階段能夠掌握初中學生的發展特點,引領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揭示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掌握適應社會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促進初中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探索初中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途徑,旨在優化教師的物理教學指導方法,激活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物理實驗探索等學習活動參與中,樹立物理觀念、形成科學思維、發展科學態度與責任,讓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應試教育體制的提出在一定的時期內有著其獨有的教學價值,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應試教育思想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為了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2001年的課程改革中,教育部提出了“三維”教育目標,與最初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相比,“三維”目標加入了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培養,首次明確了育人價值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直至2016年核心素養的正式提出,又一次革新了育人目標,對“三維”教育目標進行了補充與完善,要求教師將培養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所具備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作為教學目標,要求教師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深化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讓教育回歸初衷,而不是為了高分數而教學[1].2022年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再一次強調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強調各學科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讓教學具備全面性與多元化,緊跟教育新時代發展的步伐,抓住教育改革的機遇,不斷地摸索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從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在全程參與的物理學習活動中,逐漸地形成物理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的發展.
1巧妙的課堂導入,引領學生樹立物理觀念
物理觀念是物理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與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物理觀念是指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自然形成的物理概念與物理基礎,促進學生認識物理世界、認識自身,能夠站在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讀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將抽象的物理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問題,從而將抽象問題實際化[2].為了幫助初中學生樹立物理觀念,發現物理與生活的關系,促使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聯系生活經驗,實現從生活經驗到物理概念等抽象化知識的遷移,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下功夫,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進入到物理學探究的世界,能夠站在物理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現象,總結出物理規律.
例如以“摩擦力”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節課中需要學生知道摩擦力并非只是受到阻力的作用,同時還受到動力的作用,并且能夠準確地辨別出生活中的哪些是阻力,哪些又是動力,感受到生活中的摩擦力.在“摩擦力”一課中主要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分別展示了三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第一,在足球賽場上,當運動員腳下用力踢出足球后,足球運動了一段距離后停在了一處;第二,媽媽手里拿著兩雙鞋子,一雙鞋子的鞋底幾乎沒有紋路,而另一雙鞋子的鞋底卻有很多的豎紋,媽媽開心地說豎紋多的鞋子具有防滑的功能;第三,自行車的鎖生銹了難以打開,加點油之后就能夠輕松地打開了.當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后,教師提出問題:“看完這三段視頻之后,有沒有什么問題?”學生1說道:“為什么足球會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來?”,學生2:“為什么有豎紋的鞋底更加防滑?”,學生3:“為什么在生銹的鎖上加點油,就會變得更加順滑了?”學生在觀察視頻后產生了疑問,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證明,教師應抓住實際引入主題,并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生活現象,例如教師這樣說道:“我們之前學習了阻力,學生們還記得阻力的概念嗎?”、“力的作用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里面足球從靜止到快速運動、慢速運動,最終停止了運動的狀態,說明了受到了阻力的作用,且力的方向和運動的方向相反,那么,請學生們結合所學的知識,嘗試解釋豎紋和加油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們由此會想到“增大摩擦”、“潤滑”,由此教師導入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沒錯,學生們剛剛所提到的增大摩擦、潤滑都與摩擦有關,實際上視頻中的三種現象出現都是受到了摩擦力的影響,也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通過巧妙的課堂導入,引領學生學會從生活經驗、已a有物理知識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樹立物理觀念,為初中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形成奠定基礎.
2開展趣味化物理實驗,激活學生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也叫科學邏輯,人的科學思維形成需要在科學認識活動中,通過對感性認識材料的加工處理,從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現象的產生過程,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參悟,也是各種科學思維方法的統稱[3].對于學生是否形成了科學思維,主要有三個判斷標準:第一,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夠達到歸納與演繹的統一;第二,掌握辯證分析與綜合分析的思維方法;第三,實現邏輯與歷史的一致,依據科學思維的培養目標,教師應在物理教學中設計一些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引發學生對趣味化物理現象的進一步分析、猜想、問題思考與解決等,幫助學生在一系列的物理學習活動中,掌握物理學的常用思想與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合理地運用物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觀察態度,養成眼、腦并用的觀察習慣[4].
例如以“大氣壓強”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體現在學生對于大氣壓強的概念較為陌生,學生們在生活中極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大氣壓強,因此難以從自身的經驗或感受出發,分析與總結出大氣壓強的概念,對大氣壓強的準確計算更是困難.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需要學生通過觀察兩個“小魔術”,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對物理現象進行嚴謹的推理,從演示實驗觀察以及問題討論中,學會運用物理思想方法,從特殊現象的觀察中總結出一般規律.具體的科學思維培養過程如下.首先,教師給學生演示了兩個小魔術,第一個“魔術”是將氣球放入瓶中,讓學生來吹,觀察實驗現象,第二個實驗是將雞蛋放在瓶口,讓雞蛋自己進出,如圖1所示.學生們在看到這兩個“小魔術”的時候,必然會對“魔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想要知道這個“魔術”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教師可以在“魔術”表演之后,向學生介紹“魔術”的操作方法,在教師剛剛吹的氣”球瓶子上有一個小機關,在瓶底有個孔,當教師用手指堵住孔的時候,氣球怎么吹也吹不大,當教師松開孔的時候,氣球又變得可以吹大了,同時還能夠讓氣球的大小保持不變,在揭秘“魔術”后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如:(1)為什么將氣球吹大之后,再堵住洞口氣球的體積就不會變小了?(2)思考堵住孔就不能吹大氣球,松開孔氣球便可以吹大的原因?(3)為什么將空氣抽出以后,雞蛋就可以自己進去,將空氣推進后雞蛋又被送了出來?(4)吹氣球魔術與吞雞蛋魔術之間有什么關系嗎?由此引導學生聯系空氣和液體壓強等知識,認識到空氣雖然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卻真實存在,是有一定的體積、重力和流動性的,幫助學生在物理現象的觀察、推導過程中得出結論,理解大氣壓強的概念,形成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物理觀念,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
3樹立實驗探究精神,主動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程,為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精神為主要目標,要求學生在物理科學活動中能夠具備客觀、嚴謹和理性的精神,保持求真、求實、求證的態度,始終持有批判、創新、探究的精神,能夠促使學生在物理實驗的研究中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創新意識以及科學創造能力[5].科學不僅僅是理性的,同時也是帶有溫度的,自古以來每一個科學家的科學成果研究都為社會貢獻了一定的力量,無論是科學救國還是科技強國,都是人們在科學發展之路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出物理課程教學的人文價值以及社會意義,促進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獲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共同成長.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一課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最常見的兩種物態變化,增加學生對生活中液化與汽化現象的了解程度,并且能夠用正確的語言描述出汽化現象與液化現象,通過實驗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規律,樹立正確科學態度,體現出科學層面上的知識遷移與運用,在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與操作流程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實驗原理自制簡易的海水淡化實驗,促使學生理解物理學習的意義,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促使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能夠利用所學保護環境.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水槽、塑料袋、皮筋、塑料薄膜、酒精、平面鏡、養生壺等,完成實驗的操作過程,要求學生認真地觀察并思考,:“氣體是從哪里來的?”、“塑料袋內發生了什么物理變化”,引領學生在對生活化的小實驗觀察中,初步地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社會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調動學生的物理探究積極性,引領學生立足于生活的視角建構物理知識.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熔化吸熱,凝固放熱”的知識遷移、推理出液化與汽化的相互轉化過程與規律,確定液化、汽化的吸、放熱情況,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以及思維的拓展,掌握科學探究的有效方法.當學生認識到了液化、汽化的現象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一說哪些生活的現象屬于汽化、液化,一名學生表示:“濕衣服被晾干、地上的水消失、用酒精擦拭降溫、水果放置一段時間后表皮干皺等現象,都屬于液體的流失”,由此教師提出問題:“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如何減慢液體的蒸發呢?”“當有需要時,又如何加快液體的蒸發速度呢?”促使學生在物理實驗的觀察以及物理規律的總結之后,將問題上升到生活的層面.最后,教師布置拓展型實驗,鼓勵各小組成員自制簡易海水淡化實驗裝置,通過蒸餾法或反滲透法等方式,完成海水的淡化,解釋海水淡化的意義,呼吁學生愛護水資源,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推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素養形成.
4結語
核心素養培育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與目標,初中物理教師應積極地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優化教學活動設計,引領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逐步地形成核心素養,為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以及長遠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鄭見端.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J].亞太教育,2022(23):35-38.
[2]梅增高.初中物理“實驗改進”內驅“核心素養”形成[J].中學課程輔導,2022(35):51-53.
[3]程琳靜,王煥霞,卓嘎等.物理核心素養的研究現狀、熱點及前瞻[J].中學物理,2023,41(03):16-20.
[4]丁凱.重視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學生核心素養[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04):80-82.
[5]馮春雷.例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0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