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標指出,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因素。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此,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對數學教材和題目信息的解讀,在課前、課中、課后等多個環節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數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核心素養;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李銘杰(1992—),男,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中學校。
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何提升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成了現階段教師的必修課題。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核心素養中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閱讀不單單是語文中的要求,在數學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性、嚴謹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數學閱讀有著不同于其他一般閱讀的特殊性[1]。教師通過針對性的引導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有效的閱讀,學生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實際問題模型化,將抽象問題清晰化,從而降低理解難度,提升自身的解題能力,進一步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數學閱讀能力的內涵
數學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六個方面。數學閱讀能力關乎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能力的養成。在閱讀時,學生需將材料進行提取、分析、理解和歸納,再由深層次的推理假設和探究,將材料中的零散知識系統化。在實際生活中,數學閱讀能力是通過數字、符號、圖形和表格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獲取基本知識技能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2]。學生通過閱讀能夠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在實際情景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建立數與形的聯系,進而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數學思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
二、核心素養下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中學階段的學習,應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使其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獲取處理問題的方法。而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數學閱讀能幫助學生找到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系和一般規律,養成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更加有方法、有效率地學習,從而不斷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閱讀能力是指在通過閱讀得到簡單信息的基礎上,去進一步分析這些條件背后所隱藏的內涵和聯系,通過歸納、總結得出相應結論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很多有用的知識,而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有助于將各種信息簡化,使之變得更有條理,從而能夠做到根據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求解和分析,形成嚴謹、合乎邏輯的處理問題的思維能力。閱讀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不怕質疑的批判思維。通過質疑相關內容并提出問題,再從閱讀材料或其他手段去論證解惑的過程,學生可以不斷深化對數學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數學考試題目靈活多變,部分學生雖然能夠熟練掌握數學的各種性質、定理,但是在答題時常常不知從何下手。對于講過的題目,有些學生能夠背出過程,但只要題目一變他們就不知所措了。可見數學的教學不能流于某一道題目上,教師更應該培養學生對題目條件進行解讀和處理的能力,讓學生掌握靈活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可通過讓學生閱讀,幫助他們梳理題目中的關鍵點和易錯點,使其建立閱讀和聯想的雙向通道,進一步掌握和深化知識。基于自己的閱讀學習來掌握知識的過程,往往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數學不單單是一次考試,更是一種素養與能力。
三、培養初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究
(一)課前預習,培養閱讀意識
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探究的首要動力,能夠促使學生有效地投入閱讀過程中。因此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要素,構建生活化的數學場景,使得學生能夠自然地沉浸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索。對于閱讀后歸納出的知識點和結論,學生應當首先分析其中的關鍵點,并結合相應例題的處理經歷,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點的內涵。學生通過材料閱讀、要素整理、歸納總結、實例運用的過程,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內涵,這是一個生成、糾錯、歸納、再生成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搭建提升閱讀能力的基本路徑。
例如,在進行“函數”的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油量-金額”“路程-時間”“氣溫-時間”“儲水量-水位”等生活圖片讓學生進行思考,并拋出引導問題:圖片中分別有幾個量?這幾個量是定值還是在變化?每張圖片的幾個量之間是否有聯系?這種貼近實際生活的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思考,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得出“每張圖片中都有兩個量,它們都在變化,都是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答案。由這三個問題,教師可幫助學生歸納、生成函數的概念。在總結概念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例題“下列關系中,y 不是 x 的函數關系的是:A.y = x -2.B.y2 = x -2.”,讓學生運用函數的定義答題,幫助學生掌握函數概念的重點。
在新課的學習中,對于新知識、新名詞,學生一開始都是感覺陌生的,通過這樣的實際情景抽象出數學模型,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前預習的情景設置應盡量來源于實際生活,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二)課堂輔導,解決閱讀難點
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數學問題,思考數學問題,在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中再深入閱讀,推進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的發展[3]。由于初中學生學習水平有限,在課前預習環節會存在知識上的誤解和漏洞,所以教師在授課時,還需要再借助課本中的典型例題來完善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閱讀的方法。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閱讀的時間,并通過語言的引導,幫助學生一步步找出題目中的關鍵細節,認識關鍵信息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法和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假如一個水池的水位每天上升4厘米,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或低多少厘米,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或低多少厘米?”學生很快能夠計算得出“3天后高12厘米,3天前低12厘米”。接著,老師繼續提問:“大家是如何運算的?能否將你的運算式子和大家分享?”這時候學生會發現,無論是表示3天前水位的式子或是表示3天后水位的式子都是3×4=12,這個式子有局限性,不能體現出高或低這一詞的數學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如何更加準確地表達題意,使學生進一步挖掘題目中所隱藏的關系。這時,有的學生就會發現題目里面有“水位上升和下降”“3天前和3天后”“高和低”這幾組相反意義的量,從而得出可以用正負號來表示它們,比如可以用+12表示高12厘米,-12表示低12厘米。教師可以讓學生列出式子,并讓學生說說這樣列式的道理,如:水位上升是+4,3天前是-3,那么3天前的水位相比于今天就是 (+4) × (-3) =-12,以此來總結出所有的式子,歸納出有理數的乘法和除法的運算法則。
通過對典型例題的閱讀、反思、再閱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新舊知識整合的過程。典型例題的給出不單單是為了得出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例題閱讀的過程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強化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閱讀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提升閱讀能力
當學生已經掌握初步的閱讀方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其能夠借鑒他人閱讀過程中的經驗,充實的自身閱讀經驗,提升數學閱讀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差異性的,他們對于同一道題目的解讀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師不能讓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固步自封”,而是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觸類旁通,得到新的靈感。學生向他人解讀自身想法的過程,也是其自我梳理和檢驗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自我審視,學生能夠做出更加準確的閱讀判斷。闡述自身觀點并得到同伴、教師肯定的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本身的極大鼓舞,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再接再厲。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解析式”時,有這樣一道例題:已知二次函數的頂點為(1,2),并通過點(-1,0),求此二次函數的表達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有的學生通過已知的頂點,利用頂點式去求解;有的學生通過頂點坐標得出對稱軸,找到隱藏的第三點(3,0),從而借助一般式去求解;還有的學生知道了 x 軸上面的兩個交點,所以運用交點式去求解函數表達式,或在一般式中,穿插對稱軸的公式去求解。可見在數學閱讀中,學生所找到的解題切入點各有不同,最后使用的解題方法也不同。小組合作能夠幫助學生集思廣益,發散思維,使學生掌握多樣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四)課后總結,促進閱讀反思
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后總結,使其通過反思更加深刻地理解出題人給出條件的作用和意圖,以反向思維來梳理題目信息。有些題目的條件看似無從下手,實則是學生忽略了關鍵條件,對于這些題目,學生要進行反思閱讀,從而加強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閱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課堂的思考是不夠的,對于那些在課堂上已經解決的問題,學生還要在課后進行二次解題,特別是對于那些由多個條件組合而成的問題,更需要去整理思考這些條件的一般方向,以及這些條件針對當下題目可以往哪些方向延伸,再篩選適用的條件進行解題。這一環節很考驗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綜合能力和反思能力。
例如,在“圓”中有一道題目:如圖1,在△ABC中,∠C =90°,D是邊BC上的一點,以DB為直徑的圓經過AB的中點E,交AD的延長線于點F,連接EF。求證: ∠1=∠F。
對此,學生可以連接ED或者BF來構造直角,再結合E為AB的中點得到垂直平分線或者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來解題,也可以連接OE得出角相等,再結合O為直徑DB中點得出OE為中位線進行角轉換,最后通過“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來解題。這兩種解法還能進行統一,即將前者歸納到對于中點的運用中。
由此可見,條件的閱讀對于解題是非常重要的。數學閱讀是要在閱讀中梳理條件,整理思路,形成適合自己的解題思維導圖。數學閱讀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題目時快速找到關鍵條件和細節,并對條件和條件延伸進行整理歸納,從而準確地把握信息,快速地解決問題。
結語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基于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和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方式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現階段,數學考試內容更加靈活,作為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知識點,更要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讓數學閱讀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發揮引領作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園.加強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數學通報,2013,52(06):9-12.
[2]蔡凱.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措施[J].亞太教育,2022(01):67-69.
[3]馬耀輝. 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