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卿 柳云
【關鍵詞】習作單元;作業設計;交際語境
一、習作單元作業設計價值定位
習作單元以發展學生表達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單元中的選文不僅是閱讀教學的載體,還是習作教學的載體。習作單元也可以看作是新穎的寫作教材,其傳承了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中“讀寫結合”的基本特點,同時關注到了學生習作的動力、過程、方法、評價等多方面的要素。與普通教學單元相比,習作單元的作業設計要符合其特點,遵循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規律,體現寫作的本質,讓作業成為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有效載體。
1.習作單元作業設計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作業因其功能的不同,會有多種樣態,但都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統編教材設計了八個習作單元,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都關乎寫作的關鍵能力(見表1)。
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寫作要求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物的特點”。這就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習作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教材用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等板塊呈現語文要素落實的過程,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學習環節。但這些內容的使用與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開發創造多種資源,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習作單元的作業設計要能夠依托“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讓習作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2.習作單元作業設計要體現寫作本質
習作是小學中高年段對寫作的一種叫法。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把“寫作”稱為“習作”,有著練習寫作的意味,但其本質仍是寫作。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榮維東認為,寫作是“為達成特定交際目的,針對某個話題、面向明確或潛在的讀者進行的意義建構和交流活動”。習作單元的作業,是習作單元課程與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為“書面語言交際”活動的真實有效發生而努力。具體而言,可以是學習精讀課文后領悟寫作方法,可以是積累寫作素材,也可以是某項小練筆,如寫特定人物的語言、動作,還可以是習作完成后的書面交流,如相互評價修改等。這些作業有的本身就是交際活動,有的是為交際做準備的。
3.習作單元作業設計要與統編教材的特點相結合
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幾部分構成,遵循了“學習——歸納——對照——運用”的基本原理。單元是一個整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單元中的各種資源。作業設計也要進行整體設計,把整個單元的學習視為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作業是這個完整事件中重要的,同時也自有其綜合特性的一部分。
在“教—學—練—評”一致的背景下,習作單元作業設計要努力做到主題情境化、內容結構化、過程進階化、反饋真實化,從而實現提質增效。
主題情境化。把教學與作業設計統籌到一個大的學習主題情境中,設計一系列作業任務。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與作業可設計“人物大觀園”的大情境,把教材中的人物、課外閱讀中的人物、學生自己、學生筆下的人物都視作“大觀園”中的人物,從而構成一個讀書識人、筆下寫入的“眾生園”。
內容結構化。作業內容是作業設計的主體,結合習作單元的教學全過程,可從“學習積累、搜集整理、嘗試練筆、交際反饋”四個方面設計作業內容。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作業包括五個小主題:“人物博覽館”,要求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中積累寫人的方法;“朝花夕拾”和“人物素材匯”,要求學生搜集整理與本單元習作密切關聯的習作方法與素材;“人物速寫板”,是單元學習過程中用具體方法寫人的專項練筆;“多彩人物林”,是習作完成后的交流反饋活動。
過程進階化。作業要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才能更好地統籌單元內的教學資源,在實現作業目標的過程中達到甚至超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依據教學過程,可以設計前、中、后三個階段的作業,實現不同階段的作業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交際的愉悅。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可設計感受、內化、表現不同的寫人方法的作業任務,逐步提升學生在習作中表現人物特點的能力。
反饋真實化。得到真實、真誠的反饋,會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價值,激發其寫作的動力。無論是積累寫作方法、搜集寫作素材,還是專項練筆、單元習作和交際反饋,都應盡量讓學生真實地參與交際,而不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由教師來評判優劣。
二、習作單元作業內容與形式
習作單元作業設計包含對作業的目標、內容、形式、實施、評價與反饋等方面的整體設計,其中,重點是作業內容與形式。
1.單元教學前準備作業——朝花夕拾
了解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在大班額教學前提下,教師很難精準把握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基礎。利用單元前準備作業,既可以了解學情,又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梳理已學知識,為學習新單元做好準備。
對已學習作方法的梳理、歸納是習作單元準備作業的主要內容。完成這類作業,學生需要翻看已學的教材、已寫的文章,在復習整理中為學習新單元做好準備。同時,這也是學習情境與交際語境創設的開始。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單元前準備作業:
朝花夕拾
(1)你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寫人的習作嗎?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2)回憶你的習作經歷。你寫過哪些人?用過哪些方法?可用表格或思維導圖展示出來。
(3)為你的同桌設計一張游園名片。用一個片段,表現你眼中的他/她,獲得他/她的認可簽名,領取游園手冊,請你們結伴而行吧!
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在跨年級梳理與探究上還缺少一定實踐,所以在梳理已學過的寫人習作時,教師設計了表格并提供了范例,降低了梳理的難度。梳理自己的習作,則沒有提供表格,提示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呈現。游園名片的設計則是圍繞本單元習作要素的“熱身”,也是“人物大觀園”主題情境的開始。
2.單元教學中作業——共建“大觀園”
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基于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作業要圍繞落實習作要素來設計。“學習積累一搜集整理一嘗試練筆一交際反饋”是習作單元學習過程中作業設計的基本框架,包含“讀、找、練”三種基本形式。
(1)人物博覽館——名著人物我來品
教師提供與教材選文相關聯的課外讀物,幫助學生在閱讀鑒賞中揣摩、領悟與本單元習作要素相關聯的表達方法。我們為學生提供了以下讀物,并設計了相應的作業:
上表的閱讀內容大多與教材選文有聯系,如《范進中舉》選段與《兩莖燈草》同為《儒林外史》中的經典選段,且均選用典型事例描寫人物。《林黛玉初進榮國府》選段與第二單元《紅樓春趣》都出自《紅樓夢》,文中有多處人物神態、語言、心理等描寫。選用《項鏈》,則是突出文章在心理活動描寫中的示范作用。《我的老師》是非常適合學生閱讀的一篇文章,其中對描寫人物方法的運用較為典型。《泥人張》等與本單元的《刷子李》同為《俗世奇人》中的選文。這些課外閱讀資料的選用,堅持尊重原著的原則,均從原著中節選。
課外閱讀積累作業,可以在精讀課文教學之后完成,也可以在單元習作前的指導中使用。其中,《俗世奇人》作為第五單元的整本書閱讀書目,還可以閱讀卡片的形式積累,不斷推進閱讀。
(2)人物素材匯——身邊人物我來尋
小學生寫作往往面臨“沒有內容可寫”的問題,這反映的是寫作素材的缺乏。習作教學不能全指望在習作課上通過教師的指導,激活學生潛在的習作資源,而是要把素材的搜集、整理放到習作前的整個單元教學中去落實。這樣學生才能占有豐富的素材,在習作課上與老師、同學討論交流,進而選擇合適的素材。為此,我們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設計了這樣的整理素材的作業:
教師要提醒學生的是,在每一個場景觀察、了解、記錄的人物和典型事例,都要努力做到與所觀察、了解的對象交流討論,征求對方的意見,從而保證素材是真實可靠的。
搜集素材不僅是觀察、了解的過程,也是交際的過程;是尋找潛在交際對象,為后面寫作提供保障;更是提升習作價值,讓習作成為記錄、描述生活手段的重要前提。
(3)人物速寫板——單項能力我來練
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往往是習作中的關鍵能力,也往往是某一類習作能力的集中體現,一般在前期的閱讀和習作中都有鋪墊。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這一要素,此前學生已經學過描寫人物的多種方法,如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等。這些寫作方法需要在寫作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和鞏固。所以,習作單元的作業設計需要把這些寫作實踐分解開來,設計有情境、有梯度的專項練習,最后在單元習作時綜合運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人物速寫板”作業是這樣設計的:
這樣的專項能力訓練不是枯燥無味的,要與課文的學習、搜集寫作素材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了解,再進行片段寫作,寫完后與描寫對象交流或與同學討論,讓片段寫作也能產生真實的交際價值。
3.單元教學后作業——多彩人物林
習作單元以完成一篇符合目標的習作為主要任務,而文章寫完之后,人們往往忽視了寫作的交際功能,主要原因是教學中沒有安排真實有效的交際活動,使習作的效能打了折扣。所以,在完成習作后,設計有利于促進交際的作業,使習作單元教學的目標圓滿實現,是習作教學要補上的內容。
首先,與習作對象交流。本次習作的對象,大致可分為家庭人物、校園人物和社會人物三類。學生把寫好的文章送給習作對象閱讀,請他書面反饋意見。如寫家庭成員,學生可以把文章讀給父母聽,或請父母自行閱讀,再請父母書面或口頭回復;同學之間主要以書面方式交流反饋;社會人物的反饋需要老師提供幫助,如請警察、清潔工等,最好是老師帶領學生開展交際活動。
其次,舉辦習作展。把班級習作辦成一個小展覽,將習作展示在教室的墻壁或展板等處,學生自由閱讀,相互交流。讀一讀同學筆下的人物,想想自己筆下的人物,再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交流,這樣既有利于增進同學情誼,又有利于在反思中提高寫作能力。
最后,制作“人物林”手冊,完善“人物大觀園”作業。從教材中的小胖墩兒、嚴監生、刷子李等,到課外閱讀中的王熙鳳、蔡老師、瑪蒂爾德、泥人張等,再到學生筆下的同學、家長等,一本學生參與制作的“人物大觀園”手冊(一般是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本,匯集組員在整個單元學習中的作業及單元習作)就這樣呈現出來了。在這里,可以尋找到屬于學生自己的“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三、習作單元作業實施與反饋
作業是課程的一部分。作業設計包含作業的實施與反饋。作業實施不是教師的簡單布置,反饋也不僅僅是傳統的批改作文和作文講評。作業實施與反饋的過程,是習作單元教學過程的一部分,需要緊扣目標,分解任務,統籌資源,把握時機,創設交際語境,落實真實有效的交際活動。習作單元作業實施與反饋應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優化作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習作積極性
傳統語文作業往往是以讀書、做題為主要形式,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通過情境化的任務設計,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學習情境中,圍繞習作開展閱讀、梳理、交流、寫作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作業不再是無趣地做題,而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2.合理安排任務,落實多層次、多維度的語言交際
寫作是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在寫作過程中需要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語言交際,以實現最后的整篇習作的書面交際。開始進入習作單元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梳理教材的過程中與自我對話,整理知識。為同學制作名片,是第一階段的語言交際。單元學習過程中,作業設計了學生與同學、家長、社會人士的交際互動,討論人物特點,尋找典型事例,觀察人物行為并交流。這是第二階段的多維語言交際,交際的過程就是寫作的準備過程。單元學習后的作業既有作者與習作對象的語言交際,還有作者與多位讀者的互動,是基于整篇習作的交際。
3.改變反饋話語的方式,讓寫作充滿意義
學習活動有了意義感,才能促進深度學習發生。學生對“語句通順,內容具體”式的評語極不感興趣,他們需要在意義建構的話語體系中感受自己勞動的價值。所以,無論是寫作準備階段的多元主體的反饋,還是習作完成后的評價反饋,教師都要為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而努力,少作點評式評鑒。如有位學生寫老師上課發脾氣,教師寫了這樣一段批語:“沒想到我那時的表情這么難看!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你可要及時提醒我,免得我老得太快。”句末還加上了一個調皮的表情符號。這樣平等有趣的交流,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寫作產生了作用,會有莫大的成就感。寫作是一種生活,寫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生活,小學生也能通過寫作感受到快樂。
習作單元作業設計,是基于課程視域對寫作教學內容的重構,是對統編教材習作單元教學的必要補充。遵循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邏輯,體現寫作的本質要求,統籌包括教材在內的各種資源,設計交際語境下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表達、形式多樣的作業,有利于提高習作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