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術 嚴可可
摘要:彭家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地處鄂西武陵山區,是依山而建的古老村寨,也是武陵山區土家族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彭家寨有保存較完好的土家族吊腳樓建筑,目前已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寨有200多年歷史,相傳清末年間,彭懷傘和妻子楊氏為完成先人遺志,造福子孫后代,特尋一處風水寶地,不遠萬里來到此地建造房屋,繁衍后代,于是這里便成了彭氏家族的聚集地。彭家寨有不可多得的傳統吊腳樓建筑和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蘊含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其建筑不僅考慮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還考慮了建筑的哲學美學和社會經濟等價值,被稱為“土家建筑的活化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人們對回歸田園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彭家寨傳統村落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精美的吊腳樓建筑、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無數外來游客前來體驗,由此成為回歸質樸生活的打卡地。然而,近年來,隨著彭家寨景區的逐步開發,當地出現了村落空心化、村民保護意識薄弱、開發商注重短期收益、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文章通過對彭家寨傳統村落的價值分析,提出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策略,為傳統村落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與建議。
關鍵詞:彭家寨;傳統村落;景區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1 彭家寨價值分析
1.1 傳統建筑特色
彭家寨以吊腳樓為主,具有獨特的土家族建筑風貌。吊腳樓又稱“高欄”“葛欄”,被認為是由人類早期巢居生活發展而來的建筑形式。土家族村民多居住于山地區域,毒蟲猛獸較多,生存條件惡劣,加之山地地區農地少、氣候多雨潮濕,土家族民居只能依山而建,人并樓居,登梯而上。建筑物內外采用榫卯結構和穿孔斗等方法進行連接。同時,采用架空、掉層、疊落、懸空等手法處理,建造出與周邊地形相結合的干欄式和穿斗式吊腳樓。吊腳樓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用來飼養牲畜或堆放雜物,上層用來居住和儲存糧食。
目前,寨內保存完好的房屋有40余棟,每棟都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其建筑特色有小青瓦、花格木、坡屋頂、飛檐、木欄扶手、走馬轉角等。
1.2 傳承價值
能歌善舞是土家族的典型特征,隨著彭家寨歷史文化的積淀,各種山歌、小調及民族舞蹈在彭家寨的土家族人中世代流傳,例如跳耍耍、玩龍燈、唱薅草鑼鼓等民族歌舞。手工藝制品主要包括竹木工藝和土家織錦。竹木工藝體現在彭家寨居民所使用的生活器具中,如背簍、斗笠、木桶、木盆、拐杖等;土家織錦主要以西蘭卡普最具代表性,根據土家族的生活場景和信仰織出許多生動的手工藝品,是展現土家族民風民俗、藝術文化的具體實物[1]。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制品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歷史的沉淀與代代相傳,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魅力。彭家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是地方文化的凝聚,其傳承價值不可估量,需要在傳承中實現保護與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的活力。
1.3 哲學價值
彭氏遷徙的路徑符合我國“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移民浪潮,江西的風水思想涌入湖北和湖南,由此決定了彭家寨聚落的特征:背后有植被茂盛的高山作為依靠,村落前面有一條清澈的河流蜿蜒而下。這說明彭家寨祖先在選址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風水觀念及“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具體體現為講究“龍脈和依勢”。土家族極其重視“龍脈”,在村寨或房屋選址上,他們會請風水先生來看“龍脈”,觀察山型、地勢及水域的位置和流向。如果出現多條山脈匯合于一點,此處便是“風水寶地”[2]。此外,土家族人認為“龍脈”關系到家族的鼎盛和子孫后代的發展。于是,彭懷傘夫婦便選中了彭家寨這塊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村寨背靠觀音山,寨東有一條小溪“叉幾溝”,從背山中蜿蜒而下,匯入寨前龍潭河,寓意多子多福。彭家寨依山而建,既保護了周邊環境,又利用了有限的資源建造房屋,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體現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1.4 美學價值
寨內吊腳樓建筑與周邊山地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不僅滿足了土家族人的生活需求,還將審美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遠望此地,寨前一片田園阡陌,寨后一座座延綿大山,村寨環抱其中,體現了彭家寨錯落有致的秩序美。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靜而古樸。寨內村民往來嬉戲、炊煙裊裊的喧鬧生活與建筑的平靜莊重形成鮮明對比,儼然形成一幅天然畫卷,無不體現著耐人尋味的意境美;村寨采用統一的木質材料及色彩,將多種木質元素有序地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了統一、別致的形態美。
1.5 科學價值
吊腳樓建筑的科學價值不僅體現在其具有的儲藏、養殖、通風、居住等生活功能上,更體現在建造過程中的技藝手法上,比如臥室的吊腳要矮一點,儲物空間的吊腳要高一點,吊腳的距離被限定,多一分可能會受到地震的影響,少一分可能會被毒蟲攀爬[3]。鄂西南地區是巴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土家族在多元文化有機融合的影響下,在建筑建造工藝上有著較高的水平。彭家寨吊腳樓采用了干欄式和井院式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創造出因地制宜的建筑體系,并且不用一釘一鉚,全憑榫卯結構和穿斗式連接建筑各個部分。這種鬼斧神工的建造工藝沿用至今,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1.6 社會經濟價值
彭家寨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土家族吊腳樓古建筑群,在2021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驚艷世人,將土家族建筑文化推上了世界文化舞臺,全面激發了傳統土家族村落的生機活力,吸引無數專家學者前去考察調研,提高了彭家寨的社會價值。同時,彭家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及民族文化,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優勢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獨特的土家族文化,為當地村民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地方經濟健康發展。
2 彭家寨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困境
2.1 空心化問題嚴重,景區活力較弱
傳統村落發展為旅游景區,不僅滿足了游客回歸自然的質樸情懷,還促進了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彭家寨地處偏僻,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因此部分村民選擇在城市中買房,為孩子提供較好的教育及生活條件;部分年輕人也選擇進城務工,村寨里多為老人和孩子。村寨住宅多為空房,常住人口較少,導致村寨出現人口凝聚力不強、鄉土氣息薄弱等問題。村民作為傳統村落景區開發的主體,其積極參與是傳統村落景區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次走訪調研發現,開發商在售賣門票及其他商業體系中采取商業壟斷策略,以低價租金承包村民房屋及土地,未在景區發展中考慮村民的利益,導致村民積極性不高,景區旅游活力弱。
2.2 現存建筑的安全隱患較大、利用率低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學者的呼吁下,彭家寨的吊腳樓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其整體建筑風貌保持一致。村內保存完好的房屋有40余棟,數量可觀。由于社會變遷和時間流逝,傳統吊腳樓建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吊腳樓采用木質結構建造,常年受到風吹日曬,房屋腐朽、破損、坍塌等問題嚴重;村寨空房無人看守,火災隱患較大,且利用率較低。
2.3 村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同質化文化泛濫
民眾作為文化活動的載體,是文化保護中最活躍的主體之一[4]。互聯網時代,人們沉溺在快節奏、快娛樂、快時尚的世界中,致使彭家寨傳統文化難以得到有效傳承。一方面,村民缺乏民俗文化保護意識,寨內傳統文化瀕臨消失;另一方面,村民急功近利,發展千篇一律的土苗風情拍照、農家樂以及流行音樂演唱等大眾商業,導致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缺乏本地特色。
2.4 開發商注重短期效益,景區回游率較低
當地政府以保護彭家寨原生態建筑為基礎,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此,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和開發商入駐,爭取將更多資金用于對彭家寨的保護。但企業和開發商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略了彭家寨的長期價值,導致景區過于商業化。另外,公共設施和基礎服務不夠完善,游客未能得到優質服務及感受彭家寨特色文化,因此景區回頭客較少。
2.5 公共空間質量低,基礎設施落后
通過走訪調研發現,村寨內缺乏大型活動廣場及可供游客休憩的基礎設施,只有一些小型活動廣場和簡陋的休憩座椅及長廊,其設施難以承載大量游客到訪參觀;村寨內缺乏游玩項目,不能滿足游客的娛樂需求;景區缺少路燈等基礎設施。這些問題給村民生活和游客游玩帶來諸多不便,造成游客參與度低、停留時間短。
3 彭家寨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對策
3.1 尊重自然風光,恢復村落原生態
自然風光及原始村貌為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景區化發展是傳統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需要尊重村落的建筑風貌、自然風光和傳統生活習慣,延續傳統村落的原始風景及民俗文化,恢復村落原生態,凸顯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特色。
3.2 編寫保護方案,增強村民文化保護意識
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講座等宣傳方式,增強村民對彭家寨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大力宣傳村寨保護的意義,讓村民切身感受文化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政府引導,大力宣傳成功案例,讓村民認識到如何在保護中發展村落,改善村寨生態環境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使村民自覺、主動地保護彭家寨傳統文化。
3.3 實現多方協作、共同締造
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不能與當地村民意愿脫離開來。開發商必須傾聽村民意見,共同推進傳統村落的景區化發展。在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依靠政府、專家、開發商、村民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專家提供的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方案絕不能強加給村民,而應多與村民探討,采納村民的合理意見。針對留村村民,可以通過股份制分紅等方式激勵其參與景區的共同保護發展。村民可在不破壞吊腳樓建筑特色的基礎上改造內部環境,從事民宿、農家樂等服務。移居村外但有老宅、田地的村民,可以將閑置的老宅和田地租賃給開發商從事商業活動,獲得租用補償。開發商發展景區獲利要與村民分紅,并與每戶村民達成經濟利益上的共識。所有村民通過每年門票分紅獲得相應的補償。門票分紅比例可以根據經營業績上下浮動[5]。
3.4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旅游舒適度
根據寨內實際情況和村民意見,開發商應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能夠彰顯村寨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公共娛樂場地及景觀小品,使每一處人工造物都體現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從而提高游客的舒適度和優化游客的文化體驗,打造獨特的彭家寨文化名片。
3.5 活化吊腳樓建筑,增強旅游承載力
彭家寨特色土家族吊腳樓建筑是彭家寨景區化發展的有力支撐。吊腳樓歷經200多年的風吹雨打,仍矗立在大山腳下,這離不開政府數載修舊如舊的精心保護以及對特色土家族村寨的打造。如今,彭家寨景區已成為頗有魅力的特色土家族吊腳樓聚落,慕名而來的游客眾多,但村寨吊腳樓空心化問題較為嚴重,究其原因,是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村民更加追求具有多元居住功能的住宅,吊腳樓存在安全性能差、居住不便等問題,而被一些村民拋棄。開發商應該制定村寨在保護中發展的策略,積極引導村民改善住宅內部環境、完善生活基礎設施和開發旅游民宿,以此吸引游客體驗特色吊腳樓,增強村寨旅游承載力。
3.6 構建“一戶帶多戶,多戶成片區,片區聯動協調發展”的旅游產業模式
產業發展是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彭家寨應該以第三產業旅游業為主,與一、二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多產業相互融合。政府應開展相關旅游教育,積極引導村民從事旅游接待工作,避免村民之間出現惡性商業競爭。村民可以根據自身專長,對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演藝化和舞臺化設計,配合景區旅游接待服務。村民還可以利用周邊環境,因地制宜地培育村寨內生動力,營造濃郁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氛圍。政府要及時構建“一戶帶多戶,多戶成片區,片區聯動協調發展”的旅游產業模式,形成吃、住、游、購、娛產業鏈,例如傳統農業生產體驗、特色農家樂餐飲、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旅游紀念品售賣等,使地方特色產業聯動發展,以此促進彭家寨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景區化發展是傳統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承載著當地的特色文化,是當地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要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獨特文化資源,就必須在保護中實現創新化和特色化發展,激發生態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弘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傳統村落景區化發展途徑。同時,政府要建立相關機制,使旅游接待服務更具特色和多元化,增強傳統村落的旅游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冉迪斯,陳嵐,陳一.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鄂西土家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以鄂西彭家寨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9):170-173,177.
[2] 徐征.鄂西土家族鄉村聚落的風水觀念與崇巫思想:以彭家寨村為例[J].裝飾,2020(3):130-131.
[3] 鄧世奇.西南地區吊腳樓民居建筑特色與古村落景觀意蘊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4] 王紀芒,楊力藶.土家族古村落的保護模式研究:以湖北省宣恩縣彭家寨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6):27-32.
[5] 劉小蓓,高偉.制度增權:廣東開平碉樓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的社區參與思考[J].中國園林,2016,32(1):121-124.
作者簡介:李明術(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旅游規劃、景觀設計。
嚴可可(1998—),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統村落、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