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陽 邵塬塬
摘 要:當下,物流行業加速洗牌,中小型物流企業發展成為目前物流行業想要持續穩定前進必須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供應鏈金融集信息流、貨物與服務流、資金流于一體,通過對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整合,實現了資金的快速流通,為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和財務服務。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優勢體現在能節約交易成本、降低風險系數、促進鏈上各參與主體協同發展。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進行風險防控非常有必要,具體可通過規范合作伙伴資質與信用評估、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科學預測宏觀經濟與運用法律政策等措施來實現風險防控。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物流企業;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59.23;F832.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8.02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accelerated its reshuff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tha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ust consider if it wants t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stably. Supply chain finance integrates information flow, goods and services flow, and capital flow.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ll links in th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inance realizes the rapid flow of funds and provides financing channel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for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ial model,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n save transaction costs, reduce risk coefficien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participa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ial model. Specifically, we can carry ou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y standardizing the 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evaluation of partners, establishing a supply chain financi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scientifically predicting the macro-economy and applying legal policie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s; risk prevention
0 ? ?引 ? ?言
近年來,我國的物流需求持續增長。物流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擴大內需的“主力軍”,其企業數量龐大,發展迅猛。由于部分中小型物流企業規模較小、運營能力欠佳、企業的資產信用等級也較為低下,且缺少抵押資產的客觀條件。再加之宏觀市場壓力巨大,身處融資難、融資貴的金融大環境,一旦瀕臨資金周轉困境,中小型物流企業便會陷入融資泥淖止步不前,甚至最終退出市場。
1 ? ?供應鏈金融模式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
1.1 ? ?供應鏈金融的特點
域內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論研究始于2006年。作為一種以真實交易為前提、以實現供應鏈為最終目的的金融活動,供應鏈金融將信息流、貨物與服務流、資金流集合于一體,并通過對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整合,實現了資金的快速流轉,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和財務服務。
供應鏈金融依托金融服務者,并與供應鏈主體形成了一種兼具動態性與交叉性的合作關系,既結合了產業生態,又融匯了金融生態,并最終體現出三種鮮明的特性,即封閉性、連續性、自償性。首先,供應鏈金融的封閉性是指供應鏈路徑自放款到收款的全過程能夠形成一個閉環。此外,其整合了供應鏈上包括采購、生產、倉儲、銷售等的各個環節,為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鏈條上的各要素,例如信息、資金等,皆按部就班地沿著既有路徑流動。其次,供應鏈金融的連續性是指供應鏈中企業交易行為是連續的,這種特性源于供應鏈本身具備的交叉性與動態性。由于同一企業無法僅存于單一的供應鏈中——在某一“鏈”條中處于上游位置的企業,成為另一“鏈”條中位于下游位置的企業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在這種上下環環相扣、縱橫分布的網格中,供應鏈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中“點對線”的限制。同時,供應鏈企業在應對多變的市場需求時,會結合自身規劃,給出實時反饋。再次,供應鏈金融的自償性是供應鏈這三個特性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它將目光聚焦于貿易本身,著眼于貿易背后最為真實的交易關系,使貿易鏈中的節點企業將未來交易過程中的現金流,包括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應收、預付賬款作為償付保證,通過資方提供的融資服務連接上下游企業的同時,也能有效規避風險。
1.2 ? ?供應鏈金融模式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場景
供應鏈的三大業務場景分別為生產場景、物流場景與銷售場景,三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抵牾關系。供應鏈中的需求資金流為整個供應鏈注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通常以訂單的方式實現下游企業向上游的逐層傳導;而物流是延續生產過程的支撐,連接了上游供應商與下游企業,聯結了生產與銷售環節,形成了以中間產品和產成品為主要形式的傳遞過程;而資金流是維持供應鏈循環的能量,若供應商無法得到對應回款,供應鏈將會產生負面反饋,造成資金鏈斷裂或整個供應鏈全部崩潰的不利后果[1]。
在供應鏈融資發展初期,受資金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物流企業不得已只能借助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從而形成了一種常態。在早期階段,“墊付+賒銷”的間接交易模式是供應鏈中物流行業的主要交易模式,為充分增加客戶粘性,由物流企業與供應鏈上的中小型企業開展金融服務合作[2]。在后期階段,以商業銀行及保理企業為主,隨著發展物流公司逐漸積累了向上游與下游企業貸款的資本,商業銀行的作用隨之被逐漸削弱。目前,物流行業以信貸與項目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整條供應鏈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例如,某些大型物流企業會專門成立子公司來負責財務方面的工作,同時,利用自有信息優勢以及對流通環節物資的掌控,建立起一套適用于物流上下游企業的風險防范模型,根據這套模型,對貸款客戶進行貸款前的風險評估。此外,在供應鏈融資中,物流企業還可提供倉儲、監管、流通等生產運輸環節中所必要的服務。
2 ? ?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優勢
2.1 ? ?節約交易成本
從交易費用角度來看,商業銀行與中小型企業之間存在著難以打破的信用壁壘,這導致在作為貸款方時,商業銀行不僅提高了資格審查門檻,還增加了各環節的交易成本。而在物流公司建構的供應鏈融資模式中,上下游全部企業都被銀行視為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對象。而后,物流公司利用自己的資本開展供應鏈融資。一方面,這能夠緩解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使企業不會因為自己的負債問題,連累其他合作方,從而降低自己的信用成本和經營成本[3]。另一方面,隨著雙方協作程度不斷推進加深,可能出現的風險系數也相應地不斷降低,最終降低交易預算成本。
2.2 ? ?降低風險系數
信息不對稱等誘因,會導致企業在融資時面臨著巨大的資金流風險。而物流企業與其他供應鏈上的企業相比,已掌控了最為重要的信息流通環節,因此,它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整個供應鏈中有關物流以及資金流的情況。物流公司天然的信息優勢使其能夠較好地應對供應鏈上下游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由于物流公司掌控著流通物資,因此能夠更加靈活、快速地應對和處理各類風險問題。作為一個真正的金融抵押資產控制者,在任意一方發生違約情況時,較之其他企業,物流公司都可以更快速地將流通環節物資進行凍結、拍賣,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2.3 ? ?促進協同發展
對從事供應鏈融資的物流企業而言,其位于整個供應鏈的中心,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與物流公司必須秉持共同利益訴求,才能實現合作共贏。在產業鏈中,各個參與主體可以利用自身角色進行資源互補,從而發揮最大優勢、體現各自功能,達到資本流動和信息共享的協同發展[4]。在對供應鏈全鏈條進行協同處理以后,供應鏈融資的優勢已經不僅僅是促進某一個企業的發展,而是更多地將注意力聚焦于所有參與者,在各主體的緊密合作下,能夠切實降低供應鏈中的各種成本,并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其中,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和管理支持是影響整個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
3 ? ?供應鏈金融模式在物流行業中的風險防控
3.1 ? ?風險防控的必要性
市場環境變幻莫測,影響著參與生產運營的每個企業與各個環節,正如前文所述,供應鏈金融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整條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必須進行相互合作,也離不開資金的相互流動,在給各參與者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導致了風險易聯動傳播。一個企業的風險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隨即影響到整體鏈條上的其他中小企業。例如,供應鏈金融中,最為核心的法律問題是位于供應鏈上的主體虛構交易背景從而產生信用違約。除此之外,物流企業經常面臨各類經營風險,如運輸風險、庫存風險等。而實踐中,供應鏈金融模式通常利用各種融資方式,將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轉移給融資方或其他保險機構,旨在有效降低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供應鏈金融模式也可以加強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溝通,最終提高市場風險防控能力,其運行模式是及時地獲取市場信息,借助企業間的信息共享與溝通,甄別市場風險,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5]。另外,供應鏈金融模式還可以通過規范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行為,加強合規風險控制。例如,可以審查和監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合規行為,及時發現不合規行為,避免潛在的合規風險和法律風險。
在物流行業中,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行風險防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應用,物流企業可以有效地降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合規風險,為企業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提供良好的保障。
3.2 ? ?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風險評估是供應鏈金融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各種風險進行合理評估,是維持供應鏈金融模式穩定運行的前提。可能出現的風險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借款方之信用風險。借款方信用風險是指物流企業在構建供應鏈金融模型的過程中,相較合作的上下游企業,存在未能按期履行償還義務的情況,致使物流公司產生或可能出現潛在損失。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位于供應鏈上接受服務的公司遭受嚴重虧損,亦或是確實存在困難,致使其無法按期償還貸款或是故意逃避債務;其二,三方主體之間彼此串通、虛構債權債務來損害第三人或者共同相對人的合法利益。物流企業不僅能通過對構建的供應鏈信息節點的把控以及物流信息的掌握,使其較一般商業銀行具有天然的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優勢,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實現對基礎合同真實性的審查,還能及時對接受服務的供應鏈上企業的資信、資產負債情況、業務能力、業務量、合法性等進行考察,包括對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記錄、財務狀況等信息進行調查和評估,從而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和信用保險機制。
第二,操作風險。在物流行業中,供應鏈金融服務涉及了多環節、多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其行業特殊性決定了融資頻次相對較高,導致融資環節較為冗雜的情形頻頻發生。因此,若任何一個操作環節出現問題,例如出現管理混亂、責任落實不到位、人為失誤或者實物損壞等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金融模式無法正常運行。也因此,操作風險也成為最主要的風險。
第三,市場風險。供應鏈金融涉及不同的市場和行業,也面臨著市場波動和價格變化的風險,如市場需求下降、匯率及價格變動等情況,都可能對供應鏈金融模型產生不利影響[6]。
第四,法律監管風險。物流企業構建的供應鏈金融模型中所涉主體通常較為復雜,其開設的業務也層出不窮。凡此種種決定了在出現問題時,適用法律的選擇具有更高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縱使現有法律對債權人的權利主張已經有了明確且完備的規定,但仍無法完全覆蓋物流行業構建供應鏈金融實踐中的全部業務。
總之,對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行風險評估與防控是確保其順利運作發展的關鍵,不僅需要企業與監管機構的密切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最終不斷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健的支撐。
3.3 ? ?風險防控的措施
在物流行業中廣泛應用供應鏈金融模式,為物流企業提供了更加靈活、高效的融資渠道。然而,物流行業融資的諸多問題往往牽涉于此,并最終回歸于此,因此風險防控措施的更新與完善迫在眉睫。
3.3.1 ? ?規范合作伙伴資質與信用評估
物流企業構建供應鏈金融模型的核心優勢在于供應鏈各參與方之間的信任關系,信用評估就是在此種信任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物流企業需要嚴格篩選供應鏈中的各參與方,確保其資質符合要求,同時,建立起完善的合作伙伴資質和信用評估體系,及時評估各參與方的信用風險,避免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遭受惡意欺詐[7]。此外,物流企業仍需從整體視角對供應鏈業務進行全局式的把握,并非僅僅關注參與融資的某一特定主體,而是充分結合信用評估與業務評估,加強對整個交易環節與整條交易鏈的評估。
3.3.2 ? ?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預警機制
為了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市場風險,企業應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監控內容應包括資金流動情況、供應商信用狀況、市場變化、利率波動情況等方面,以便及時發現風險,從而預警風險,最終避免風險的擴散與加劇[8]。同時,企業還應不斷加大風險評估、風險監控力度,及時更新預警指標和方法,確保風險預警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保障企業的資金和經營安全。此外,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日漸成為現代企業發展之基礎,物流企業亦需要加強對數據的管理和保護,構建起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同時對數據進行分類存儲、備份和加密保護,嚴格保護客戶的個人隱私安全,避免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與濫用。
3.3.3 ? ?科學預測宏觀經濟并充分運用法律政策
作為一種金融創新,供應鏈金融在物流行業與產業內得到了不斷的創新發展,因此,相對穩定的法律監管及政策條款很難對其進行準確預測。預防和控制物流行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可能產生的風險,亟需利用法律與政策對其進行科學的研究與分析。例如,利用宏觀經濟方面的分析結果,對物流產業發展、物流行業與物流產業形勢進行評價,作出科學的研判預測,判斷企業所處的整個供應鏈的發展局勢和機遇,并及時整合有效信息,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應當對潛在的隱患與風險進行一定的客觀了解,并對其可能產生的后果有足夠的把握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對其自身的資產進行計量,并積極承擔其所能接受的風險,進而由此獲得一定利潤[9]。總的來說,企業應當進行穩妥操作,堅持謹慎理念,避免由于管理體制的局限而產生新的危險。
3.3.4 ? ?法律風險
在物流融資活動中,存在大量貨物運輸和貨權轉移等環節涉及的擔保不力、借款人違約等法律風險問題,這可能給物流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因此,如何防范物流融資法律風險、提高物流融資效率,已成為物流企業亟需思考并解決的問題。首先,應提前進行風險評估。物流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前,應對借款人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包括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經營狀況等方面,確保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能夠滿足融資要求,并選擇具有較好信用狀況的借款人進行融資。其次,要求借款人提供足夠的擔保措施,包括抵押、質押、保證等方式。對提供擔保的資產應進行充分的評估和鑒定,確保其具有足夠的價值和可變現性的同時,物流企業還應加強對擔保物的監管,保證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再次,物流企業應根據融資活動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合同條款,厘清借款人的權利和義務,明確違約責任和后果,強化對合同的監管力度與執行力度。此外,物流企業還應定期對合同進行審核與更新,確保其與融資活動的實際情況相符。最后,在物流融資活動中,物流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法律服務機構,確保融資活動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 ?結 ? ?語
經濟下行,滿足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目前物流行業的核心問題。供應鏈金融熱度激增,有助于物流企業有效對接優質授信,同時激發了現金流活力,逐漸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風險防范、融資瓶頸日益凸顯,對此,既需要供應鏈上的企業不斷完善物流企業事前審查機制,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預警機制,也需雙管齊下,科學預測宏觀經濟并充分運用法律政策,及時甄別金融模式中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10]。
融合逐步深化,融合創新發展日新月異,數字轉型推動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升級,更多重要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肖紀威,林延垚,李思騰.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在物流場景下的應用探索[J].中國電信業,2020(5):72-75.
[2] 齊春宇.物流何以跨界金融?——物流企業介入供應鏈金融業務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8):76-81.
[3] 張文鑌.供應鏈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績效——以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21(16):176-179.
[4] 宋華.中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9,33(3):3-9.
[5] 戴昕琦.線上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法律思考[J].財會學習,2015(9):25-28.
[6] 宋華,楊璇.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與系統化管理:一個整合性框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32(4):119-128.
[7] 龔強.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Z/OL].(2021-11-15)[2023-03-18].https://k.cnki.net/CInfo/Index/16463.
[8] 秦江波.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J].學術交流,2021(5):103-115.
[9] 曹和平,侯寶升,唐麗莎.非銀行類金融供應鏈下保理融資效用分析[J].財經論叢,2020(3):57-67.
[10] ?潘愛玲,凌潤澤,李彬.供應鏈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基于資本結構調整的微觀證據[J].經濟管理,2021,43(8):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