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娜
摘 要:為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我國出臺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除了要求要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之外,還更加關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對教師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從小學語文教育視角出發,結合筆者自身的教育經驗,針對“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提出幾點見解,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學;語文教學;“雙減”政策;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1-0059-04
“雙減”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是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另一方面則是要讓教育真正地回歸育人、樹人的根本上來。總的來說,“雙減”減的是負擔、是數量、是焦慮。但是在負擔、數量、焦慮背后卻是對教育素養、質量和責任的新要求。由此可見,“雙減”不僅僅是做減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加法。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同樣也起著學科育人和助力學生多元發展的關鍵作用。“雙減”政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如何在“雙減”背景下實現教學提質增效的核心目標成為現階段教師們關注的重點。現如今,社會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教育也同樣如此。要想實現“雙減”背景下提質增效的教育目標,教師除了要仔細地鉆研“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要求之外,還需要不斷地反思當前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依托新要求解決舊問題,結合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工具來搭建一個更具現代化的、高效的、全面的、立體化的教學體系,在實現教育減負的同時,助力學生更健康、更快樂、更全面、更多元地發展。
一、 “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要求
(一)創新教學方式的要求
“雙減”政策是推動素質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轉變教師唯分數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在課堂上提質,在課后減負。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探索更新的、更具拓展性、有效性的教學方法,讓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以此來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由此可見,“雙減”政策對教師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雙減”政策落實提供了具體的方法。
(二)教學主體轉換的要求
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的影響,唯分數論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分數,部分教師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育指導。主要體現在通過大量的習題來彌補學生在學習內容和概念理解上的欠缺。通過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讓學生在基礎解題方面快速地達到熟練的程度。但是這樣的熟練是非常淺薄、有限的,學生并不能夠了解概念知識,沒能夠做到知識點的貫通,導致學生在遇到復雜度高且綜合性強的問題時往往會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以師本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指導,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便難以主動地探究知識背后的奧秘。為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且減輕學生學業上的負擔,“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做好教學主體的轉換,要求教師去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實現思維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 當前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抽象知識與小學生具象認知思維不匹配的問題
因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感知是較為籠統的,小學生在認識和理解事物時,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征,越是直觀和具象的事物與內容越能夠被小學生所記憶和熟知。但是,小學語文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和描述某些事物和事情的課程。學生對語言和文字理解得不充分,對語言文字背后內涵的不理解,導致學生對文字內容、概念內容理解得較為抽象。再加上教師單一的知識的灌輸,學生并沒有理解清楚知識點和文章內容背后更深刻的含義,而為了完成教師所設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只能是被動地記憶,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疲勞,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由此可見,抽象知識與小學生具象認知思維的不匹配是阻礙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單一作業形式與“雙減”政策的要求不匹配的問題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課后作業時間進行了量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此外,“雙減”政策還對作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由此可見,“雙減”政策對課后作業形式以及課后作業時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和認知不夠,創新課后作業形式、改革課后作業內容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現階段課后作業仍然存在著題海戰術、重復、機械、無效等問題。由此可見,單一作業形式與“雙減”政策要求的不匹配同樣也是阻礙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和“雙減”政策落實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 “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提質增效教學改革探索
(一)課堂教學提質的改革探索
1. 創設具象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
針對抽象知識與小學生具象思維認知不匹配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數字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來創設具象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將抽象的教學內容以更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通過更直觀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趣味、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例,本篇屬于科普性文章,目的是通過文章啟發學生的思維,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帶來的奇跡,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但是,文章是通過文字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普缺乏生動和具象的表達,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這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并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加具象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知。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向學生介紹蝙蝠和雷達的資料,用生動的視頻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要將蝙蝠和雷達放到一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文章。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科普紀錄片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具體地了解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來探路的,然后讓學生用文章中的原話來回答。通過更具體的教學情境來輔助學生閱讀,讓學生結合更具體的情境理解文章所表述的內容。最后,教師還可以依托互聯網多媒體教學的拓展特性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料。例如“人們根據斑馬設計了斑馬線”“根據魚鰾設計了潛水艇”“根據青蛙設計了電子蛙眼”等。通過更直觀和更豐富的教育素材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也通過更直觀和更具趣味性的素材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 構建學生自學平臺,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目標
新課改要求各個階段教師開始教學的減負,但是減負多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減負的文件過多,跟進的舉措過多,卻不見有效的理論支撐。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課上教學與課后教學脫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與融合,這也導致課堂教學是學生的自學、教師的教學,而不是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是讓教學成為一個融合式的教學,成為一個教學做整體式的教學。基于這一理念,教師要為學生的自學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自主探索,而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從而在“教學做合一”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以《窮人》為例,教師要做好教學主體的轉換,做好師生之間的融合與互動,在教的轉變中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文章中講到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你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含義的呢?”以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和分析文章。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閱讀的重點放到文章的1~2段上,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為學生展示“小屋外狂風暴雨和漁夫在外捕魚時與洶涌澎湃的風浪搏斗的視頻”,提問學生:“相比較之下,漁夫家的屋子顯得溫暖而又舒適,你們知道這一段落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嗎?”以提問的形式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文章結構上,讓學生在分析和思考中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利用數字資源為學生展示“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的視頻,讓學生在這兩者的分析與對比中強化對寫作手法和文章結構的認知。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續寫的課堂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整個續寫的結構和劇情的發展進行探討,在探討中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強化學生的思維認知,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提問的形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學會分析。通過續寫的形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并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實現思維的拓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進而構建一個更高效的課堂教學體系。
3. 創新趣味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小學生活潑好動,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相悖,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厭煩的心理。而要想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提質增效,教師就必須要創新趣味教學形式,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以古詩教學為例,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導致部分學生對古詩學習有一定的抵觸心理。針對此教師就可以開展古詩學習游戲活動,例如開展“飛花令”的古詩接龍游戲,教師要引導學生組成古詩接龍小組并排好順序,教師作為游戲的裁判員說出關鍵字,讓小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說出含有關鍵字的詩句,若是在規定時間內沒有答出,則被視為淘汰。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也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根據情景講古詩”的游戲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例如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圖片,或者是山川河流的視頻影像,在展示圖片和視頻資料之后,讓學生以個人為單位結合圖片和視頻資料講出與其意境相同的詩句,講出詩句最多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通過古詩游戲的形式來創新教學方法,營造更趣味和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既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課后作業增效的改革探索
1. 理論聯系實際的生活作業改革
將課后作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既能夠拓展作業內容和形式,也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和應用語文;既能夠實現作業數量的減負,也能夠保障課后作業質量。
例如在寫作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描寫等生活實踐任務。可以讓學生觀察家中的一些植物、生活中的景色,或者是觀察父母,并將自己觀察的過程和內容以寫作的形式記錄下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具體寫作的事物進行拍照記錄,并將學生的寫作內容和照片收集起來。在課上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照片和寫作內容,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對其評價。通過此課后作業設計形式實現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融合,在保障課后作業質量的同時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也有效地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2. 趣味多元的自主探索作業改革
除了要做好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師還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課后作業設計形式,用極具趣味性的作業形式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例如,在學完《窮人》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文章內容來編創課本情景劇,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情景劇的排練。通過編創課本劇和排練情景劇讓學生再一次分析和感悟文章內容,實現教學知識點與文章情感的內化。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言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配音”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或者是電視劇,篩選其中的片段進行配音,并讓學生將自己配音的視頻上傳到群組中,供其他學生觀看。通過趣味多元的課后作業減輕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讓學生更積極更主動地進行課后作業的實踐探索,也在多元和趣味的實踐探索中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3. 家校合作的互動拓展作業改革
“雙減”政策對家校之間的合作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為學生營造一個家校一致的學習和成長環境。針對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家校合作和親子互動的課后作業,用作業的形式來拓展家校合作渠道,通過課后作業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攜手共助學生成長。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整理錯題集、制作錯題本的課后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家長定期檢查學生的錯題集,并針對錯題集中的每一道錯題與孩子進行探討和交流,使其了解錯題的原因、解題的思路等。其次,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親子互動的課后作業。例如,在學習《父愛之舟》《慈母情深》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為父母做一些家務活動”的課后任務,并讓學生以日記和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最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家長設置一些課后任務。例如,要求家長監督并與孩子一同閱讀一些書籍,要求家長與學生一同進行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等。通過課后作業,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化家長的家庭教育認知,同時也在親子互動和多元監督的課后作業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助力其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長的焦慮,越來越多的家長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教育重新回歸了家庭。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共同付出,而家長作為離孩子最近的人,其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有很大影響。要想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就必須要優化課后作業設計,通過親子互動作業和家校互助作業來進行課后作業的改革。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家校一致的、輕松愉悅的成長環境,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的落實讓教育在培育學生、培育完人過程中的主體價值得以呈現,讓教育成為啟迪的教育、啟蒙的教育、精神塑造的教育,也成為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雙減”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提質增效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當中,教師既需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來創新教學形式,同時還需要結合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來構建更立體和更全面的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得到科學教育的指導,從而實現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黃海紅.小學語文雙減政策下如何提質增效[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30):123-124.
[2]逄云閣,劉學聯.巧“整”妙“融”,讓作業提質增效——“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J].山東教育,2021(1):23-24.
[3]林淑萍.“雙減”之后小學語文作業如何實現提質增效[J].華夏教師,2021(12):44-46.
[4]羅歡.“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J].愛情婚姻家庭,2021(4):90-91.
[5]李艷.將雙減落在實處,提升語文教學效率[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