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珊
摘?要:西北五省區東起三秦,西入新疆,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符合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同時也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和促進西北地區與世界經濟銜接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要求,探索基礎設施、經貿物流、人才培養、金融服務等相關領域發展與互聯互通,以功能定位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投融資建設,突出綠色低碳,增強經濟活力與韌性,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西北經濟走廊;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6-002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026
1?引言
我國西北地區幅員遼闊,包括陜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個省區,是陸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出發點,是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推進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特別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西北經濟走廊建設是推進西北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西北五省區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2%,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西北五省區常住人口約為1035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3%,而GDP占比僅為5%左右,進出口貿易規模小,對外貿易依存度低,這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重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久久為功,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作為黃河流域的中上游省份,西北地區不僅有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等生態功能區,還有祁連山、三江源等生態屏障區,同時是重要的戰略安全區和主要的農產品作物生產區。促進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各區域間的比較優勢,形成強大的發展動能和合力。目前,全球經濟環境日趨惡化,我國經濟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西北經濟走廊建設對促進西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的理論支撐與定位
西北經濟走廊的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自古以來西北五省區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為基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1?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的理論支撐
“走廊”是指在區域或區域范圍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產業和經濟活動為空間,以城市化和城鎮布局為基礎,通過“線性”或“帶狀”的特點進行協同發展。在其地域延伸上,有以地域和地域特點為基礎的天然通道,如河西走廊;還有以經濟和人文社會空間聚集為基礎的人工通道,也就是“經濟通道”。
作為非均衡經濟發展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1955年發表的《略論增長極概念》中對增長極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該理論由物理學中關于“磁極”理論演化產生,指出經濟發展各區域之間是不平衡的,一些主導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會在地域空間上集聚形成經濟中心或區域經濟增長點,而不是均衡在各個行業或地區間同時產生。之后瑞典經濟學家綱納·繆達爾等人通過增長極形成后的發展實踐得出了增長極理論帶來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并形成循環累積因果原理。阿爾伯特·赫希曼認為,經濟增長首先在區域中心發展,形成“增長極”或“增長點”。增長極會產生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若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大于極化效應,就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但若擴散效應小于極化效應,就會使增長極與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即“涓滴效應”和“極化效應”。佩魯的學生布代維爾提出區域增長極戰略的基本思想。
劉再興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最早的學者之一,認為要通過“區域協調發展關系,優化生產力配置”來解決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的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區域經濟研究成果,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當前,學界對經濟走廊的探討包括湄公河地區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國際區域經濟走廊的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政策文件、理論期刊、網絡數據等資料,對其定義還停留在“經濟帶”或“經濟區”的框架設計和調研上,對于西北經濟走廊建設問題,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界,都沒有形成統一結論,筆者希望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背景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礎上,立足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同時具有為區域經濟提供服務和支撐的思路,以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為抓手對西北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2.2?西北經濟走廊的定位
自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來,中國積極發揮中巴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與中亞地區、西亞經濟走廊的協同作用,西北地區在與東部、中部地區協同發展的同時,應更進一步發揮“古絲路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的作用。西北經濟走廊就是立足于西北地區要素稟賦,以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帶建設為支撐,以產業鏈內部空間高效能聚集,城市、人口規模與產業鏈有效配對,以生態環境保護和低碳綠色發展為底線,充分發揮外部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承接產業轉移,與國家重要發展戰略規劃合理適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的背景
3.1?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背景
由于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西北五省區的地理位置為經濟走廊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地理優勢和歷史依據。區位相鄰是經濟走廊建設的前提,不同于一般的開發區、工業園區,而是要在一個大的空間區域和地理環境下進行。西北五省區在地理環境、資源稟賦、人文風俗等方面有較多相似之處,在中國經濟版圖的歷史上,往往將其視為一個整體,這就為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提供了地理優勢。古絲綢之路經過西安、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烏魯木齊、喀什等重要交通要道,一直延伸至中亞的大宛和康居,穿過西亞諸國,直至地中海以及羅馬的君士坦丁堡。這條陸上的古道,承擔了亞洲、歐洲的陸上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在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大中心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以其頻繁的經濟社會交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完善國際雙邊機制和多邊合作機制,通過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打通國際合作新通道,開展跨國互聯互通,不斷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激發了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新動能,還助推了沿海、內陸、沿邊地區協同開放,以國際經濟合作為主框架加強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統籌國內國際、協調國內東中西部和南北方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西北五省高質量發展和西北經濟走廊建設,是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措施。“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與區域協同發展有著堅實的歷史基礎,其特征在于它們是一種先有異質性的國家和區域,使其與“一帶一路”的合作具有互補的優勢;同時,它們之間的發展也存在著某種同質性,使其之間又有有效溝通與合作,形成了一種“共同話語”。近年來,隨著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由于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能力存在差異,如營商環境、人文環境、資源要素、稟賦差異、政策導向、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差距,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基于此背景,西北地區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文交流,促進進出口貿易,通過項目投資、產業合作和全產業鏈規劃布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建設西北經濟走廊。
3.2?基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背景
西北地區陜、甘、寧、青四省區都屬于黃河中上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屏障,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區域,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作為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黃河流域未來不僅要突出“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目標相統一,而且要突出“大保護大治理”路徑的連貫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既要注重協調和綠色發展,又要重視“低碳”開發與資源稟賦的充分利用,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頂層設計必須重視發展的長遠性和整體性,政策措施及規劃布局必須以科學性、法理性、宏觀與微觀相統一性等因素作為考量。因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將給中國西北地區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更高要求。
西北地區在深入融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雙重制約下,以西北經濟走廊建設帶動西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黃河流域中上游區域、西部大開發為重點帶動中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重大意義,這既是促進西北五省區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途徑。
3.3?基于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
2019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印發,不僅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道,也是“一帶一路”的“海陸聯運”,對促進區域物流貿易等融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西北地區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總體推進有力、態勢良好,但其發展會遭遇很多內陸地區共有的瓶頸與難題。例如,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支撐層面的政策還不夠細化;區域交通建設不平衡,交通基礎設施支撐對外開放能力不足;通道經濟和產業經濟轉型發展的體量較小,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較慢,經濟總量偏低與發展質量不優的問題并存,導致通道效率和經濟效益不高。通過建立新的國際運輸網絡,以中歐班列等有利條件為支撐,可以為加強西北地區對外貿易合作創造條件,以此創造西北地區國際運輸體系,建設高質量西北經濟走廊。但僅依靠發展對外貿易渠道還遠遠不夠,國際貿易的發展必須與國際貿易產品的生產、服務的生產及國際產能的供應和需要協調,才會切實推動國際貿易合作。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和發展,將為中國的產業和生產力的最優集聚提供重要的基礎,同時也為中國進一步開展國際貿易提供有力的支持。西北地區的產業基礎建設和全產業鏈現代化構建就顯得更為重要。要做好產業基地和產業鏈的現代化轉型,必須加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建設,夯實產業根基;同時增強行業的韌性,提升全產業鏈的技術水平,增強產業鏈的協同作用,提高競爭力。西北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多以能源產業為主,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雙碳”目標要求下要實現工業綠色轉型和產業鏈的現代化,就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西北經濟走廊建設要將其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有效結合,整合其發展資源,激活其發展潛力。
4?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的路徑選擇
西北經濟走廊建設要從區位、交通、能源、人文等多方面進行整體布局,推動地區政策合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利用城市圈發展實現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
4.1?西北五省區在走廊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西北經濟走廊建設要深入貫徹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西北五省區在經濟走廊建設中要從各自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出發,明確各自高質量發展的角色定位。陜西省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有多門類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有能源、農業等領域的豐富資源,有幾千年民族發展史和偉大革命史積淀的文化底蘊,有地處我國地理版圖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甘肅省要推動構建以蘭州和蘭州新區為中心、以蘭白一體化為重點、輻射帶動定西臨夏的一小時核心經濟圈的“一核”,以清潔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農業為重點的河西走廊經濟帶、以綜合能源和先進裝備制造為重點的隴東南經濟帶、以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為重點的黃河上游生態功能帶的“三帶”建設,形成“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以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的“四強”行動為抓手,以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為突破口,推動綜合實力和發展質量整體躍升。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三區建設”為發展抓手,以“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為發展策略,以“天藍、地綠、水美”為發展重點,實現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發展目標。青海省肩負維護生態安全、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要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著力構建以產業“四地”為主體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著力在探索共同富裕實踐路徑、推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著力強化國家安全戰略要地功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奮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杜尚澤,楊明方.我一直關心新疆的建設發展——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N].人民日報,2022-07-17.,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打造對內對外開放高地。
4.2?西北五省區在走廊建設中的功能定位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在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過程中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生態、文化協調推進的發展模式。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揮陜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首先要整合各類資源,促進經濟走廊區域的產業集聚,提高經濟走廊區域內產業的內生動力和協同發展能力,實現各省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其次要以綠色作為西北經濟走廊建設與發展的底色,以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基礎要求,形成“大規劃、大協調、大管理、大保護”的發展格局。最后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勞動力價格低、電力供給潛力大、土地資源充裕、自然及人文資源富集等優勢,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產業流融合融通,實現西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要素功能性集聚和產業綠色集聚的關鍵作用,在現代物流、空港路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科技和文化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上多點發力,全面提升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程度。
4.3?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擴散效應
搶抓《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機遇,以區域性中心城市或經濟帶為動力,推動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拓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空間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的城市與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五個省(區)會及各自經濟帶建設,構建小尺度、跨區域、精準化的城市圈,進而形成城市群,以大數據應用為支撐,統籌市政和信息網絡建設,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城市功能互補,以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助推西北地區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隴海經濟區、蘭新經濟帶、天山北部經濟帶、關中城市經濟帶等地區形成重要經濟集群,做到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協作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繼續鼓勵支持條件較好的地區構建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創建國家級開放平臺,發揮其對本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競爭力的提升帶動西北地區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4.4?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提升政府統籌規劃能力,增強政府效能,加大政策、資金等要素的傾斜力度,實現資源有效整合,進一步加強西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生產性和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加大綠色、特色優勢產業扶持力度,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在服務業和“大數據”產業上繼續做好引資工作,探索跨區域重大項目財政收入分配機制、產業轉移稅收分配機制、跨區域公共物品供給成本分擔機制,處理好均衡性政策激勵和非均衡性政策激勵導向之間的關系,完善對口支援政策,提高對口支援項目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建立動態調整和應對機制,在制定合作政策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管機制。
5?結論
西北地區東起三秦,西入新疆,自古以來是我國向西行進的交通要道,更是通向西亞地區的咽喉樞紐,是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其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都不容小覷。因此,西北經濟走廊的建設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貢獻,同時西北地區也需要以西北經濟走廊建設為重要契機,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并以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極點和擴散效應,加強西北經濟走廊建設在“一帶一路”深度融合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承擔起戰略安全、生態屏障和促進自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郭愛君,范巧,張永年.西北經濟走廊建設與發展:戰略構想、現實條件與有效路徑[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8(1):72-81.
[2]傅娟.西北經濟走廊:理論內涵、建設思路與推進策略[J].開發研究,2021(3):23-29.
[3]王凡,曹方.西北五省產業走廊創新發展的新理念、新使命、新場景[J].科技中國,2020(7):4-6.
[4]王一婕.中國省際交界區域城市發展研究——基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視角[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5]傅遠佳.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