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鮑文靜
摘?要:軍工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肩負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面對世界和區域政治經濟戰略博弈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環境,效率變革既是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主線,也是武器裝備建設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文章基于價值創造視角,對軍工企業效率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立足數字化轉型發展大勢,從技術效率、生產效率和治理效率三方面,探索了軍工企業提升效率、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軍工;價值創造;企業效率;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6-008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087
1?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世界和區域政治經濟戰略博弈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環境下,和平發展面臨嚴峻威脅與挑戰,國家尚未實現完全統一,東海和南海利益分歧復雜多變,亞太地區逐漸成為大國博弈新的重要舞臺,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國際和地區局勢動蕩、恐怖主義等對我國不斷拓展的戰略利益構成威脅。強大的軍工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的基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防軍工產業對我國國防安全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軍工企業作為研發生產武器裝備的市場主體,肩負著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雙重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更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承接使命任務,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2?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主線
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實基礎。根據國家工信部對制造業效率變革的闡釋,質量變革是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等工作細節進行全方位變革,提高整個制造業發展的效益質量。動力變革是供需支撐能力和經濟發展動力的變化調整。而效率變革是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激發企業主體活力,改善供需關系,提高供給效率;是要補齊高速增長階段隱藏的低效率短板、低效率洼地,夯實高質量發展主題引領下的競爭基礎[1]。效率變革反映的是資源要素通過創新實現集約節約化配置以提高產出效益,在三大重要變革中,起著關鍵主線作用。業績考核被視為中央企業經營活動的“指揮棒”。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不斷調整完善考核體系持續引導企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引導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21年起,在對中央企業的業績考核指標框架中,引入“全員勞動生產率”,與原有的凈利潤、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等指標一起,形成了“兩利四率”為主體的考核目標任務。考核指標的變化,折射了經營理念的轉變,新的業績考核框架更加強調了以提升效率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導向[2]。軍工企業肩負著強軍興國的使命責任。隨著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世界新軍事革命正在加速發展,新的形勢環境賦予了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更為深刻豐富的時代內涵[3]。對于軍工企業而言,加快效率變革,就要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通過提高科研生產經營管理效率,系統性提升武器裝備供給能力,服務強軍興軍事業發展,支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3?效率提升是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學者通過對比金磚國家全要素生產率數據,得出我國要素資源的低效配置與全要素生產率低下的情況依然未能改變[4],實體企業中的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生產組織模式單一、組織內部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動等問題依然存在,加快效率變革的步伐迫在眉睫。汪姣等基于DEA模型,從資源投入和產出視角對我國上市軍工企業2015—2018年的經營效率進行了評價,發現我國上市軍工企業的整體綜合技術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都不高,并且呈逐年下降趨勢[5]。長期以來,軍品采購屬于計劃采購,軍工企業之間僅存在著少而有限的競爭,但在當前軍民融合大環境下,軍工企業無法再單一依靠軍品市場生存,將面對來自民營企業、民營資本、以民品為主的國有企業等民品市場的激烈競爭[6]。而與民營制造企業相比,國有制造企業雖然在規模效率方面擁有一定優勢,但在純技術效率上卻與民營企業存在顯著差距,管理效率不足,導致國有企業整體的生產效率不及民營企業[7]。除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外,新發展階段的裝備建設模式轉型也為軍工企業的效率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十三五”之前,軍工行業更多處在重點型號裝備研制、定型和小批量列裝階段,進入“十四五”,我國裝備建設迎來戰略窗口期,在“強軍目標穩步推進”向“備戰能力建設”轉變驅動下,武器裝備列裝將由過去的“研制定型小批量建設”向“備戰能力放量建設”轉變。武器裝備放量增長,為軍工企業營收端和利潤端提供了跨越式增長的發展空間。然而,軍工產業鏈以銷定產的特征鮮明,過去“強軍穩步推進”情形下,企業只需適當提升產能,便可滿足裝備訂單平緩增長需求,但面對裝備放量建設的新環境,任務量大概率呈現規模增長態勢,極有可能導致企業產能緊張。在不進行大規模擴產的情況下,如何大幅提升產出效率成為保障軍工任務增長需求的重中之重。
4?基于價值創造的軍工企業效率內涵
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投入產出比較的競爭、效率高低的競爭,效率提升是企業構筑競爭優勢的核心和關鍵。企業市場經濟的實踐表明,企業效率管理的不完善,會對企業生產成本產生極大影響,會降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戰斗力,因此,抓好企業效率管理,拓寬企業的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企業永恒的主題[8]。針對企業效率,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有學者提出,企業效率大體上可分為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率[9];也有學者指出國有企業效率主要包括技術效率、經營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和綜合效率等[10]。學者劉瑞明聚焦國有企業改革中的焦點問題,對國有企業效率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回顧,提出:大部分的研究從技術效率、創新效率等視角對國有企業的效率問題進行了檢驗和比較分析;另有部分研究圍繞企業中國有股權對企業績效的作用進行了檢驗;也有從國有企業代理成本的視角或者試圖通過對國有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來考察我國國有企業的效率[11]。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關于提高效率的戰略思路,主要包括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生產創新效率、提高市場組織效率三個方面。對于企業微觀層面而言,企業效率是一個復雜、動態的多維概念,不僅反映了企業整體資源的投入產出、資源配置,還涉及組織機制、行為過程和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12]。企業價值是通過一系列生產環節和服務環節的增值過程實現,企業自身競爭優勢的實現,需要所有環節的緊湊結合和高效運轉[13]。價值管理的原理是在企業的各類管理行為和運營活動當中貫徹價值理念,整合戰略、治理、控制、業務層面的相關資源,在價值創造的關鍵環節合理配置資源,最大化提升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價值增值效率。從價值活動角度進行衡量,企業經營行為分別由研發、生產和營銷構成,外加治理結構,從大局上決定了企業業績的發展速度和增長潛力。綜合以往學者分析,并充分考慮軍工企業計劃特征顯著但市場特性不鮮明的特點,文章認為,價值創造視角下,軍工企業的企業效率可著重從技術效率、生產效率和治理效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5?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軍工企業效率提升建議思路
當前,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典型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持續涌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軍工企業是國家重要國防裝備的研發生產與服務供應商,是中國高端制造的代表。制造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軍工研發、制造類企業也同樣面臨各種挑戰。近年來,國防工業正沿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演進升級。縱觀全球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情況,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優秀軍工企業把握發展大勢、順應技術潮流的首選,構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的新一代軍工制造業生態體系將成為未來軍工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有研究表明,數字化相關技術可為企業提升約60%的生產作業效率,降低20%的人力成本,提升50%的管理效率。企業謀求數字化轉型、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不斷優化提升企業效率的過程。數字賦能、變革重構,培育國防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企業,亟須解決互聯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同難等問題[14]。為此,文章將著力圍繞數字化轉型發展大勢,緊密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從技術效率、生產效率和治理效率三個方面,探析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5.1?技術效率提升思路
技術效率代表了企業利用資源和配置資源的能力[15]。學者們通過對近年來大量的樣本數據分析發現,我國軍工企業普遍面臨技術效率不高的局面,原因涉及研發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不暢、高端技術人才缺乏等,本質還是創新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為適應軍事智能化時代對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應堅持“四個面向”,持續構建以技術為核心、人才為關鍵、平臺為主體、機制為保障、生態為支撐的新時代科技創新體系。
技術方面,秉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軍事核心戰斗力”的理念,立足自主創新,堅持以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為主線,著力加快自主可控技術攻關和體系化技術突破,以專業技術體系為坐標,成體系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軍為主、軍民融合”,聚焦形成主業核心競爭力。
人才方面,突出“高精尖缺”的專業化導向,聚焦核心關鍵領域和“卡脖子”問題,梳理形成人才目錄,靈活引入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行業領軍水平的頂尖人才、關鍵核心人才和青年英才,形成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具有前瞻性和國際眼光的戰略科學家群體。
平臺方面,著力加快推動數字化研發平臺建設,發展數字樣機,強化多專業協同設計與仿真,不斷提升數字化研發水平。發展數字化協同設計平臺,強化專業工具間的集成開發,提升一體化集成應用能力。集聚優勢創新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做到新興領域有布局、優勢領域有加強、交叉領域有儲備,打造系統化、網絡化的產學研用創新鏈。
機制方面,依托信息化系統建立科技成果庫,完善和規范“成果形成-成果認證/鑒定-成果發布-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管理,完善科技成果內外部轉移轉化機制流程,推動創新成果的價值生成。強化技術研發同企業生產、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構建技術開發階段與成果轉化階段雙向溝通互動機制,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16]。生態方面,加強戰略合作,加大聯合攻關,整合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提升體系設計牽引裝備研發的能力,持續強化作戰應用和前沿技術研究。立足協同創新,著眼國家戰略需要,加強軍地協同、軍民協同和內部協同,推動形成聯合攻關的良好局面。立足融合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完善激勵機制,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支撐產業鏈現代化。
5.2?生產效率提升思路
當前,軍工產品制造領域,多品種小批量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模式,但該模式往往存在產品生產制造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等問題[17]。通過對我國軍工上市企業生產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我國軍工企業綜合生產效率整體上處于較低的水平[18]。為切實履行強軍首責,服務“能打仗、打勝仗”戰斗力生成,全力支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要求軍工企業在確保供給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生產制造體系,著力構建數字軍工制造鏈,打造業務協同生態圈。
一是強化運營精益管理理念,將精益管理運用到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服務保障等全流程全鏈條,實現運營管理的體系化、規范化和流程化。
二是構建統一的生產制造平臺,以數字生產管理平臺為管理手段,以柔性生產線為生產制造平臺,整合、拓展生產制造資源。
三是著力構建統一的檢驗測試平臺,為產品研發團隊、系統產品團隊、質量管控團隊和最終用戶交付驗收提供計量、校準、檢驗、測試服務和技術支持。
四是著力構建統一的物資供應平臺,整合全系統物資采購、倉儲保管、物料運輸等資源,建立集約化物資供應中心,集中采購、統一倉儲保管、統一物料運輸。
五是緊緊圍繞裝備型號研制需求,大力推進高水平貨架化管理,提高產品的模塊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促進產品開發質量與效益雙提升。
5.3?治理效率提升思路
數字經濟催生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新舊產業的轉化和融合對企業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軍工企業要適應時代的變更,融入數字經濟時代,必須將數字和知識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納入生產、經營、治理當中。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企業治理統一起來。國有軍工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基礎和依靠。新時代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壓實國有軍工企業黨建政治責任,發揮和發展好政治優勢,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關系黨執政根基的重要課題[19]。
二是聚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深化改革,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動構建制度健全、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企業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組織模式,加強職能管理部門的戰略謀劃和經營能力,提升軍工業務團隊自主經營能力,推動各業務單元成為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三是加強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提升數字化管控能力,不斷完善“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保障層”的全鏈條閉環管控應用布局,科研生產組織模式與信息化手段進一步融合,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加快轉型,向經營管理的數字化、全級次覆蓋加速邁進。通過推行數字化經營管理改革,充分激發經營活力與合力,系統提高決策效率與質量,切實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四是將全面數字化轉型作為軍工企業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的系統工程,健全數字化轉型適配機制,建立數字化運營組織架構,構建數字化轉型體系化工作模式,建立適配數字化人才的激勵和培養機制,加快實現戰略、業務和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參考文獻:
[1]楊書林.城市群生產網絡與企業效率變革——以長三角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0(12):129-136.
[2]田成坤,王守全,陳明卓,等.新形勢下國有油氣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國際石油經濟,2022,30(2):91-97.
[3]李慧云,劉倩穎.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J].人民論壇,2021(31):64-66.
[4]綦好東,程曉月.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路徑變革與會計創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8(5):3-11.
[5]汪嬌,黎娜,喻曉兵.基于DEA模型的我國上市軍工企業經營效率評價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0,28(4):56-64.
[6]劉小姣,馬云飛.軍民融合背景下的軍工市場營銷模式[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9(4):88-89.
[7]張濤,劉寬斌,熊雪.中國國有和民營制造業企業生產效率對比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6):78-94.
[8]沈長青.新形勢下企業效率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7):18.
[9]李勇.我國國有企業的效率分析與改革思考[D].福州:福州大學,2018.
[10]杜新建.關于國有企業效率的研究綜述[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5,28(3):9-14.
[11]劉瑞明.中國的國有企業效率:一個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13(11):136-160.
[12]李紅玲.企業效率:理論研究及經驗證據[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13]閆劍鴻,楊超,劉愛琴.基于價值鏈的企業效率管理服務鏈優化[J].管理觀察,2016(2):62-64.
[14]徐磊,黃赟.基于PaaS技術的軍工科研生產型企業流程治理[J].航天工業管理,2021(7):24-29.
[15]王柏杰,孟曉曉,席建成.企業家精神、政府支持與軍工企業技術創新效率[J].統計學報,2020(6):33-44.
[16]方正起,張寶承,秦杰.創新價值鏈視角下我國上市軍工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9(6):37-48.
[17]馬東.軍工制造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優化[J].現代商貿工業,2018(14):198-199.
[18]王海濤,顧春衛.軍民融合背景下我國軍工上市企業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6(2):59-71.
[19]常麗.國有軍工企業黨的建設實踐與探索[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1(2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