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濤 邵惠娟

一、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意義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國家“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號召下,將中醫藥文化引進校園,傳播中醫藥知識,強化中醫藥文化的深層建設,在學生心中播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對于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有著重要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二、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德育目標及體系
(一)中醫藥德育目標
1.學校總體目標
通過構建實施學校中醫藥思想德育體系,培養學生心懷家國,責任勇氣,孝親敬師,見賢思齊,樂善好學,知行合一等美好品質。在學校文化浸潤中,喚醒師生自我成長的內動力。
2.學段分目標
(1)低年級:養習慣,識自我。
(2)中年級:夯基礎,精自我。
(3)高年級:成大觀,匯自我。
(二)中醫藥德育體系
在學校總體課程體系下構建學校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德育課程體系——仁和精誠,育善培德。“仁”表現為仁者愛人;“和”表現為師生信和;“精”表現精勤治學;“誠”表現誠信求真。將中醫文化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營造風清、氣正、心齊的和諧氛圍,揚正氣,聚人氣,培育“仁者愛人、師生信和、精勤治學、誠心求真”的優秀校風。
三、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實施途徑
(一)傳統醫學中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靈活地運用到日常教學管理之中。
1.班主任作為學校育人最重要的角色和力量,將中醫的“望、聞、問、切”運用到班主任日常管理之中,幫助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做出正確的教育“診斷”,施加正確的教育影響。
“望”:注意觀察學生言行,保持耐心和細心,主動發現和梳理總結學生成長的困惑和問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
“聞”:廣泛收集學生相關信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科任教師、其他學生、學生家長處了解學生綜合學情,掌握學生學情信息。
“問”:與學生面對面詢問溝通,保持平等師生關系,坦誠相待相互提問。
“切”:全面分析學生心理癥結,摸清學生的心理脈絡,開出切實有效的“心理藥方”,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恢復學生自信心。
2.創造性地運用中醫看病的“望、聞、問、切”這“四大法寶”借鑒于教學方面,幫助教師診斷“學情”,因材施教。建立“望、聞、問、切”的診斷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辨癥”施教”的無縫對接。
(二)開設以“學、閱、動、勞、傳”為策略的都昌小學中醫藥文化育善培德課程設想。
學:利用學校延時服務,開設中醫趣味小課堂,引導學生了解中醫藥知識。
低年級學生在內容安排上相對簡單,例如學唱三字經養生歌謠“節飲食、慎起居、調情志、通經絡、善服藥”等,簡單的了解中醫藥文化傳統。
中高年級學生通過“中醫歷史”、“中醫故事”“中醫知識”“中醫文化”等等方面,感受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浸潤“以和為貴”的中醫精神。
閱:利用課外閱讀時間,開展閱讀中醫藥文化讀本閱讀教學。通過各種中醫藥小故事,組織中醫藥小故事演講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中醫藥的興趣。
動:開展八段錦進體育課的教學,內磨心智、修身養性,外練筋骨、強身健體,讓學生能夠“靜”下來,同時又可以“動”起來,培養學生鍛煉養生的習慣和意識。
勞:開辟學校勞動基地“百草園”,種植常用藥用植物,每種藥用植物立上匾牌介紹藥物名稱、藥用部位、功能主治,既渲染了中醫傳統的文化氛圍,又宣傳了草藥種植、采集分時節的常識,為全校師生提供了參與中草藥種植、識別、培育和參觀學習等實踐的舞臺。
每個班級以一種草藥的名稱命名,賦予班級新的文化內涵和生命力。例如:蒲公英班,寓意像蒲公英那樣都能開出最美的花,讓每個孩子都夢想成真;菊花班,寓意團結一心,共贏和諧;翠竹班,寓意像竹子那樣謙虛,節節長高,天天進步。
傳:通過班級文化建設,開展班級中醫藥主題內容學習,定期組織開展中醫藥知識競賽、親子閱讀、黑板報、手抄報評比等活動,傳播中醫藥的知識與文化。
(三)充分調動中醫藥文化工作積極性
一是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他們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是學校德育工作、安全教育的骨干,我們通過制定班主任工作職責、班主任考核細則,提高班主任待遇,評選優秀班主任等措施,大大調動了其工作積極性。
二是調動各任課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各學科教師都擔負著滲透德育的重任,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級工作,努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三是調動服務育人的積極性,積極營造校園育人環境。學校服務人員在德育工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學校制定了有關保衛、后勤供應等人員的職責和制度,我校服務人員能圍繞育人的要求設計、布置宣傳欄等教育陣地,更新新內容,做好校園美化、綠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