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霖
摘 要:芭蕾作為西方古典舞華貴的代名詞,具有高雅細膩、清麗婉轉的特點。提高舞者的審美認知,離不開文化積淀、舞蹈技法、音樂聆聽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本文以芭蕾舞審美能力為主線,從表演角度、技巧風格、藝術思維意識以及舞者與觀眾如何有效互動溝通層面,探討其審美能力的塑造。唯有積極轉變理念、技藝精湛、溝通有效,芭蕾藝術才能更好地表達美與傳遞美。
關鍵詞:芭蕾舞;審美;技巧;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03
舞蹈是一種身體語言的訴說,其特點離不開動作性、抒情性、情感性以及節奏性。任何舞蹈作品,我們在觀看時都會對人體動態美產生審美。觀者會通過形象的塑造、表情的展現、動作技巧的高超等進行認識與審美。芭蕾舞中程式的嚴格與氣韻的華貴吸引著我們對美的探索。
一、芭蕾藝術的文化意蘊
“芭蕾”,是法語“balle”的音譯,意為“跳”或者“跳舞”。作為一門舞臺藝術, 其雛形最早發端于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前后的意大利宮廷,具有自身確定的技巧、風格與舞步,反映出宮廷貴族的禮儀時尚。隨著意大利與法蘭西宮廷的接觸,“席間歌舞”傳入法國,法國作為宮廷古典主義芭蕾和浪漫主義芭蕾的中心,一度達到繁榮鼎盛時期。1581年《皇后喜劇芭蕾》作為第一部真正的芭蕾作品在法國演出以后,芭蕾舞遍及世界。芭蕾被公認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成為世界性的藝術。芭蕾藝術樣式以古典主義美學原則為準繩,法國古典主義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對古典芭蕾認識的基礎,其有特定的藝術特征和美學原則的表達,如古典芭蕾舞具有完整的規范化動作程式以及固定的舞蹈詞匯,尤其是腳尖鞋的運用以及腳尖舞的技巧讓芭蕾藝術與其他舞蹈明顯區別開來。我們比較熟知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劇有《天鵝湖》《吉賽爾》等[1]。
芭蕾舞程式嚴格、氣韻華貴,動作形態講求開、繃、直、立,而輕、準、穩、美則是在前者基礎上對演員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素質和藝術修養。以美來看,芭蕾舞以視覺藝術呈現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舞者形體表現的一舉一動都要具有美感,芭蕾舞藝術對美的要求很高。一是演員的身材應具有美的要求,要具有修長的形體線條;二是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是活動的雕塑和繪畫,其受到時空條件的影響,舞蹈家要運用美的形式來表現生活與反映生活之美,從而使觀者能感知舞蹈美并進行想象再創造,進而獲得情感的共鳴。那種向上跳躍與托舉,舞姿的典雅與高貴,足尖鞋最小面積的地面接觸,展現出自信、張揚、超越的藝術之美。如在古典芭蕾中,總有一個向上動作的起法兒,整個身體繃直,跳躍種類繁多,范圍極大,常為托舉所擴展。線條的長度與奪目的光彩由于采用了腳尖而得到加強。如若沒有那種盡力向上之感,沒有那種征服天地般的自立,那就無法確認。輕盈常常被作為古典風格的一個屬性,清晰也是古典風格的另一特性[2-4]。
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芭蕾經歷了早期芭蕾時期、浪漫芭蕾時期、古典芭蕾時期、現代芭蕾時期以及當代芭蕾時期。世界公認的學派有意大利學派、法蘭西學派、俄羅斯學派、丹麥學派、英國學派及美國學派。芭蕾學派異彩紛呈,雖然有著共同的審美標準以及形體特征乃至動作體系等,但又在其自身發展中體現出極其深刻的民族性及傳統性,展現出各自特定的表演風格、動作風格及藝術思想感情等。當今世界,芭蕾藝術是繁花似錦的,不同流派爭奇斗艷,許多國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芭蕾藝術表現上也不斷進行著探索與創新。我國的芭蕾藝術在繼承與發揚世界芭蕾藝術美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所需,繼往開來開創新篇章,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都是早期優秀佳作[5]。
二、芭蕾舞審美能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對芭蕾舞審美力的認知
舞蹈作為以人體動作姿態為表現手段的表演藝術,其對形式美感具有很高的要求,這種美感能帶給人以賞心悅目。芭蕾舞蹈佳作的呈現能反映出舞者的表現力并潛移默化地培養觀者的審美力及提高著藝術修養和品位。同時,舞蹈藝術本身與社會有著一定聯系,兩者具有雙向相依的關系。我們在芭蕾舞蹈藝術作品中不斷啟發自身的藝術認知。人從對舞蹈藝術的賞析與領會中,會獲得對自身、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舞蹈作品的形成是社會的產物,舞蹈藝術作品具有其特定的時代歷史背景與風格的印記,其成因是為社會需求而服務的;盡管其反映社會生活是間接而曲折的,但卻能通過人的情感這一中間環節來完成。在對舞蹈的欣賞過程中,人的情感受其啟發而產生的認識觀念又會反過來作用于人的社會行為與社會關系。芭蕾藝術發源于西方,它的輕盈飄逸、熱情奔放的美學標準體現了向上升騰、超越自我的藝術形態,呈現出高貴、自信、張揚的強烈人文精神與追求。芭蕾舞以自身特有的魅力綻放出獨特的美。無論是作為舞者還是觀者,在對其認識上離不開審美甚至是培育美這條主線[6-7]。
(二)積極拓展表演形式與技巧領悟審美
舞者應積極拓寬表演形式與技巧,用廣博的精神風貌傳遞審美。
一是在表演、技法乃至情感上,舞者自身能駕馭與詮釋出美感。芭蕾作品中,形式因素為內容而服務。通過對舞蹈作品的研習,反復領悟與探究、仔細剖析其形式美以及構成美的技術技法等因素,不斷培養自身駕馭與領悟舞蹈的藝術能力,并通過借鑒他人的舞蹈藝術來塑造自身表演的魅力。如在芭蕾舞表演中應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將這門藝術更好地扎根于東方的大地,積極傳遞既能表演古典芭蕾劇目又能演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芭蕾人才的教學理念,使中國芭蕾往更具民族化特色的方向發展。舞者自身的審美力要具足,認識到技藝兼備并積極傳遞這樣的理念。技術為藝術而存在,是舞蹈的外在形式,它作為一個前提,既是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又能體現舞蹈風格,沒有技巧的藝術不可想象。對于一部作品,舞者如何能領會該作品的創作風貌及含義,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詮釋出豐沛的感情,這離不開平日自身修為的積淀,在揣摩文化意蘊中獲得對舞蹈作品領悟的升騰。作品的情感性與動作性的展現是相融合的。在表達思想感情以及藝術感情的藝術創造過程中能對藝術手段及各種技巧的精密性恰到好處地運用。藝術是舞蹈的內在精神氣韻,這就要求舞者不斷揣摩作品,細加領會。通過舞蹈展現的形象、表情、動作、技巧等進行認識與審美。舞蹈本身是由一連串有組織、有規律及有特點的人體動作組成的,舞蹈中情感寓于之中。在動作中,要求規范與技巧的表達以及內涵的呈現、形式美的表達、風格的展現等[8-9]。
二是注重樂感的聆聽意識以及動律之美啟迪審美。芭蕾舞需要掌握表演動作與技術技巧,同時,舞蹈美的提升離不開樂感美的熏陶。舞者需要理解音樂而達到身與心二者合一的表演境界。芭蕾舞的表演動作固然重要,然而不只是單純的機械性復制的四肢運動,舞者應探索與領會動作要領與音樂感覺的配合性,怎樣能實現動作與音樂感覺、風格、節奏的和諧統一。表演中應增強樂感的聆聽意識,以獲得美感的啟迪,體現作品內涵。加強對音樂節奏的感知、高低起伏變化的感悟,使得表演動作更能準確表達音樂的情感進而增強舞蹈美感。誠然,這個過程需要堅持不懈,通過樂感聆聽的調動,使得表演意識、美感意識、韻律意識等都得以增強,尤其對芭蕾舞配樂的理解能力會獲得升華。舞者可把音樂性元素融入舞蹈動作技巧中,在濃郁的音樂氛圍中,感覺與聆聽音樂的起伏之美,從而對聆聽意識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也促進美的整體力的提升。這個過程可不等同于簡單的四肢訓練運動,當舞者總是隨音樂而舞動,隨節拍去調整動作的輕重緩急、快慢起伏時,足以促進身心與動作的整體合一。在強烈的樂感與節奏變化中聽神經不斷受到刺激活動而使聽力意識增強,進而引發表演的沖動,表演動作越來越具有旋律性與流暢性。當我們從深層次領悟芭蕾藝術表演動作與音樂之間的互動關系時,逐漸提升了對不同音樂風格的識別能力,形成了芭蕾舞表演的動作與配樂的高度協調之美。在節奏感的強化訓練中,為建立強烈的動感意識可運用多種音樂元素挖掘聽覺本能,積極調動其對節奏的敏銳反應力而增強舞蹈的韻律性。在訓練中可編排一些多聲部的節奏訓練,通過一系列身體動作如拍手、拍腿、跺腳等而打出不同的節奏,全身心地投入音樂的律動中。通過聆聽意識的鍛煉,可增強對舞蹈表演內涵的理解、傳遞出情感元素,突顯表演的韻律美[10]。
三是舞者擅于用藝術靈感感召觀眾的審美。芭蕾舞以肢體為基礎,通過視覺化的展現來表情達意,其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舞者藝術靈感的啟發性與感召性。任何一個天才的藝術家,其過人的藝術思維能力,包括神經生理機制的功能的超常性以及藝術表現技能,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藝術靈感的培養一個是源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另一個則是由外界機遇所觸發。這兩者都需要長期對生活與藝術敏銳的捕捉的積淀,進而奠定舞蹈的審美趨向。舞者應注重啟迪,多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帶動他們的審美意識,永遠帶著審美意識去學習領會。
(三)切實轉變方式方法助力審美
芭蕾舞的美,從肢體語言的表現而言情感貫穿始終,舞者應重視觀眾的情感變化,以充分調動觀眾積極互動的心理。因此,建立舞者與觀眾間溝通的意識,關注心理情感的培育,對舞蹈的審美表現大有助益。主觀能動性是自主進取精神的體現,心系芭蕾、心系舞臺。芭蕾舞的學習不僅僅是一項重視肢體動作的技術,更在于練習中的心理情感活動。舞者只有身心受主觀能動性的指引而進行多方、多層次的學習,才能使得舞蹈的表現更加完滿;對舞蹈的認識、學習與領會也會周而復始地廣泛而全面。比如,在演繹芭蕾舞的劇情以及對典型人物的塑造時,可以多感受、揣摩與探討人物內心的情感與認識,用心去思考進而再去舞蹈。只有對人物形象的感受力越深刻,表現出的美才是自然而然能打動人的[11]。
除此,現代化的演出設備與手段的創設,可為芭蕾藝術美增色。比如,舞臺場景和多媒體音樂環境的創設,可以增進舞者樂感美的培養。對舞蹈配樂的特色、節奏與風格方面會逐漸熟悉。在進行優秀劇目的賞析過程中,無形中培養舞蹈審美的氣質與精神。因舞蹈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呈現,人是進行運動的載體彰顯出其典型的創造力、直覺力與想象力。在藝術創作中以及藝術欣賞過程中,直覺力與想象力作為人的審美能力的一種表現,具有某種本質的屬性,且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更能體現人的能力高低。在優秀的舞蹈劇目賞析中,人的直覺力、創造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智能都會獲得鍛煉與提升。
三、芭蕾藝術美當下的意義啟迪
通過芭蕾舞藝術審美力的塑造讓舞者得到全面發展、潛力不斷得到開發。芭蕾藝術是美的代言與化身。舞蹈作品中細膩性情感的表達、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與鮮明以及主題思想的深刻呈現等,無不體現舞者的審美情懷與理想信念。通過芭蕾舞蹈作品我們有所領悟,也更是對藝術之美的追求、領悟與向往。同時,我們也應積極探索鼓勵創新思維,再開創舞蹈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想芭蕾藝術人才輩出,芭蕾舞藝術需要適應時代所需而獲得創新性的發展。芭蕾舞表演中應追求創新,以向多方式、多維度思考與轉型,創新是芭蕾舞藝術得以持續性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芭蕾舞者應不斷地在學習實踐中挖掘并與時俱進,不斷借鑒與吸收老一輩舞蹈家的實踐經驗,在繼承中發揚與創新。隨著國際化趨勢發展,我們要創作可持續性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作品。芭蕾中應適當地融入民族特色,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創新形式。芭蕾舞表演應以創新為核心要素,多方位多角度積極融入自身的優勢與特色,推陳出新。唯此,中國芭蕾藝術之美才更具有中國的氣派與特色。
參考文獻:
[1]徐夢婕.芭蕾舞教學方法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3]桂迎,趙丹丹.舞蹈欣賞與創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呂景云,朱豐順.藝術心理學新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5]劉青戈.中外舞蹈作品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6]錢世錦.世界經典芭蕾舞劇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7]胡萬勇.中國古典舞與芭蕾舞的審美特征[J].戲劇之家,2019(13):139+141.
[8]王妮妮.論芭蕾舞教學中音樂節奏的重要作用[J].黃河之聲,2015(11):54-55.
[9]李鶴群.論芭蕾舞的延伸意識與審美氣質的互通[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04):114-117.
[10]孫亞男.學院派芭蕾舞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5):185-187.
[11]何佳穎.從藝術的審美性談——芭蕾舞的“理想美”與現代舞的“現實美”[J].北方音樂,2018(18):111-113.